學校課程由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三部分組成。“校本課程”就是提倡學校要自主設計開發新的課程,對本校學生的需求進行科學評估,在充分考慮當地資源和學校課程資源的基礎上,以學校和教師為主體,開發校本教材,目的是深化實施素質教育,發展學生個性特長,讓學生全面、健康、和諧、快樂地成長。我們開發的校本教材正是為了這一目的,為了更好地貫徹落實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精神。
張莊小學坐落在風景秀麗的馬陵山腳下。馬陵山是省級自然保護區,國家地質公園及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其優越的地理位置,瑰麗的山色水景,悠久的歷史文化和醇厚的鄉土風情,為我校新課程地方教材的開發提供了優越條件。我們成立校本教材編寫小組,在歷時一年的時間中,通過調查采訪、搜集整理、編排撰寫、實地考證、梳理整合,形成了我校的校本教材——《情鐘馬陵山》。教材內容共分為神奇馬陵、風景名勝、民俗風情、人物春秋、花廳文化、五園新姿六個部分,詳細介紹了馬陵山的地理、歷史、經濟和文化,使之具知識性、趣味性與實踐性于一體,具有地方教材豐富的內涵和學習資源的正確價值導向,能夠拓展學生的生活視野,引發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探究,對歷史及現實問題的關注和思考。
用好校本教材,豐富學生生活
我們使用這本教材的目的,就是通過該教材引發學生的思考,滋潤學生的心靈,培養學生了解家鄉、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思想情懷,在小學這一階段,為學生的生活打上亮麗的底色。
在校本教材的教學上,我們分別制定了不同年級的教學計劃:低年級以了解欣賞為重點,培養學生看一看、問一問、說一說的習慣;中年級以理解體驗為重點,培養學生找一找、議一議、寫一寫的習慣;高年級以探索實踐為重點,培養學生大膽探索,勇于實踐的精神和能說會寫的語文素養。
我們校本教材的內容就來自于地方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地理歷史,經濟文化,傳說故事,風土人情和家鄉新農村建設等,內容真實、科學而又具有趣味,教材編寫的形式生動、多樣而又具有創新,涉及到知識拷貝、相關鏈接、親歷體驗、分享交流、實踐研究、現實寫真、真實感受等等。豐富多彩的教材內容,讓學生感受到家鄉竟是如此的美麗、精彩,如此的博大、神奇。
《情鐘馬陵山》教材實施以來,學生對馬陵山的自然景觀、歷史文化、故事傳說、風土人情有了全面的更深的了解。尤其是五花園建設,新農村建設,以及馬陵山腳下的農林牧漁等產業的快速發展,給學生以深刻的印象。學生還通過教材對家鄉歷史文化深挖細究,一些絢爛奇思的問號,引導學生去思、去讀、去問、去尋找。馬陵山上數不盡的農特產給一方百姓帶來了實惠。不少家長帶著孩子到山上采摘地皮、草藥等,孩子們感受到大自然是那樣的富饒和美好,增強了他們熱愛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美好情感。一本校本教材就這樣讓學生的生活豐富多彩起來。
觀察體驗生活,提高習作能力
葉圣陶先生說過:“生活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流,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流自然活潑地晝夜不息。”這告訴我們“生活是作文之本”。我們的校本教材中設計了聽、說、讀、寫、做等內容,這些內容貼近學生生活,為作文提供了生動豐富的素材。生活中其實有許多閃光的內容是值得我們去描繪、去歌頌的。然而,由于學生缺乏體驗和感受,對生活中的一些事往往習以為常,熟視無睹,這就需要我們憑借校本教材對學生作正確的引導,讓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用心去觀察、合作交流,親歷體驗生活的良好習慣,從而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
教材中設計了許多習作練習,如:馬陵山的景觀非常多,這些地方你了解多少,想一想,寫出你最感興趣的內容。馬陵山一年四季都很優美而又各具特點,留心觀察,以《四季馬陵山》為題寫一篇習作。整理一下馬陵山景點的具體情況,按一定路線講一講,組織一次“我是最佳小導游”評比活動……
我們還成立了學生科普小組,經常走進馬陵山腳下的菜地、果園、養殖場,讓學生零距離感受美好的生活和家鄉的變化。其中四年級的王琳同學,通過觀察養殖場里的鴨子,就寫了一篇很好的觀察日記。她在日記中寫道:人們常用公鴨嗓子來形容嗓音難聽,其實母鴨的叫聲也不好聽,特別是幾只一起叫時,聽了讓人心里很不舒服。她還發現,吃飽喝足的鴨子是不叫的,它要么安逸地休息,要么用嘴不停地梳理羽毛。此外,鴨子在感受到危險時也會叫。如果有一只狗朝它們跑去,它們就會邊扇動翅膀拼命地跑邊“嘎嘎”大叫,真應了那句歇后語“狗攆鴨子——呱呱叫”,不過得改成“嘎嘎叫”,因為鴨子的叫聲不是“呱呱”。可見,這位學生觀察得細致入微。
馬陵山上的花樹眾多,成片成片的花樹果樹一眼望不到邊,梨花桃花梅花石榴紅花等五顏六色,絢麗多姿,美不勝收。徐子帥同學在習作中這樣寫他家的杏花:紅萼包著花瓣,花是怎么開的呢?我一邊觀察一邊想象著。保護花兒是花萼的使命,大概現在花萼還不放心把花兒交給依然有點冷的春天吧,但花兒顯然已耐不住了,就像想掙脫媽媽懷抱的孩子一樣。它急著要出去,于是努力地向外擠,終于露出了一條縫。這條縫越來越大,最后花兒完全離開了花萼的懷抱——第一朵杏花盛開了!小作者留心觀察生活,并且能將生活和語文學習結合,由生活中的杏花想到課文中的杏花,再由課文中的杏花回到生活中的杏花,進行了細致的觀察和想象,把杏花的剛剛開放和完全盛開描寫得生動形象,讀來讓人不禁浮想聯翩。
讓學生學會觀察,學會思考,學會表述,并深深地熱愛生活,這是我們實施校本教材的目的之一。 結合校本教材,我們相機開展了繪畫、制作、征文、古詩文朗誦、手抄小報、故事會、小導游演講、科普考查等活動,這些使學生貼近社會,進一步走進生活。
這本校本教材的趣味性實踐性較強,內容豐富多彩,尤其是結合教材開展的多項活動調動起學生的各種感覺器官,讓學生用眼看,用耳聽,用鼻嗅,用心感受,用手實踐,感受世界的多彩多姿和生活的甜蜜美好。學生在活動中主動參與,把自己的想法和經過寫下來,這樣的習作貼近生活,來源于生活,有內容,有條理,有情感,有自己獨特的觀點和鄉土氣息。學生能夠以小主人的身份去接觸社會,關注社會,關注家鄉的建設和發展,關心校園生活,這些不僅提高了學生作文的水平,也為學生的健康人生打下亮麗的底色。
(作者單位:江蘇新沂市棋盤鎮張莊小學)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