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講速度、求效益的時代,追求高效快捷和“快餐”文化已滲透到日常生活的角角落落,也影響著一線教師的專業成長。有那么一段時間,我是迷失方向的,也像眾多的教師一樣熱衷于追逐學生的考試成績,渴盼立竿見影,渴盼快速成長,把自己封閉在一個狹小的空間里,像裝在套子里的人一樣,背離了自己的理想,背離了教育的初衷。自從成為“全國學校人格教育群”的一員,我的言行正發生靜悄悄的革命。
烏云被陽光親吻
泰戈爾說:“當烏云被陽光親吻時,它們就變成了空中的花朵?!币恢币詠?,很多教師兢兢業業地從事教育教學的工作,無論在課堂教學還是班級管理中可謂傾盡心力,唯恐被認為是“偷懶”的老師。然而課堂教學效果并不理想,班級里發生的問題是“按下葫蘆瓢起來”。這其中的原因何在?我困惑不已,曾幾度滯留在技術的層面徘徊、掙扎。
“三十多年過去了,我總在夢中回憶起這些可愛的孩子;三十多年過去了,每當我遇到困難時,我總喜歡找一個個學生商量,我老想,從這些后來學生的身上,試圖發現艾斌、陳飛、張宏偉、楊發維們的影子。其實這時,我還并沒有意識到,這是對學生人格的尊重和發現,是提升學生人格得到的樂趣,我只有一個最樸素的想法,那就是因為我曾經從他們那里獲得過無窮的力量,克服過極大的困難。當一個集體煥發出巨大的精神力量時,我更覺得自己是一個學生?!边@是彭敦運老師在10年前一篇敘事中的一段話,訴說著人格的力量。
2013年2月,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加入了“全國學校人格教育群”。也就是這時,中央教科所特聘專家彭敦運老師一句“人格就是最好的教育資源”一語驚醒“夢中人”,如同一縷陽光,驅趕了我盤繞心頭多年的烏云。的確,在學生的學習、生活、人生之路中,老師的一言一行不就是活生生的“教材”嗎?隨著歲月的推移,很多往事會被淡忘,但是老師溫和的目光、鼓勵的話語、善意的舉動等諸多美好的品格卻會一直伴隨著學生成長……
2013年3月16日,我有幸參與彭老師策劃的《怎樣鉆研學科》的書稿寫作,起初接受任務的一剎那是甜蜜的,那是一種跟著專家學習、歷練的竊喜,對一名普通一線教師來說,是何等的榮光與幸運。不敢有絲毫懈怠,我一次次去圖書室、閱覽室、上網查閱相關書籍與文獻,一次次到群里聆聽、查找有關的信息,認真研究揣摩策劃,認真選擇章節,總想寫出新意,寫出自己獨特的感悟。我滿懷信心地選擇“第三只眼看課”這一主題精心打造,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一邊咀嚼著策劃的要點,一邊在鍵盤上一個字一個字地敲下來。
一周后,我把寫好的《第三只眼看課》稿件發到彭老師的郵箱,征求他的意見,很快,彭老師從QQ傳來回復:“教師上課,有一個興奮點,這個興奮點常與教材重難點重合。學生上課,也有一個興奮點,這個興奮點常與自己的即時興趣重合。兩者的興奮點都可以構成課堂熱點,而只有教師、學生、教材的興奮點三者重疊,而且形成動態重疊,這樣的課,才是高效、有時效且實效的。你要看的,就是在這個熱點上的互動。第一個互動,是師生的互動,這是以人為本的互動。第二個互動,是與目標的互動,突出的是目標的引導性。第三個才是學生的興趣指向,也就是生成性。所以,第三只眼,應該看到這里?!迸砝蠋煂W科教學的真知灼見,直指問題的核心,讓我眼前一亮。當我再次研讀自己的初稿,才發現自己理解的膚淺,僅僅停留在觀課的表層,那是一種醍醐灌頂的頓悟。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對《第三只眼看課》進行二度打磨,在彭老師手把手的指導下,二稿得到彭老師的認可。接著我又選擇《為什么要寫文章》的寫作,從網絡培訓到研讀策劃,從自選章節到起草寫作,從交稿期待到交流反饋,從再易其稿到對彭老師修改稿的拜讀,真可謂受益匪淺。參與書稿寫作的經歷不僅僅讓我感悟到學科教學的博大精深,逐漸開始自覺或不自覺地去思考課題層面的東西——比如教科書的知識系統為什么要這么安排?有沒有可改善的地方?應該給學生一個什么樣的語文課堂?更讓我真真切切感受到彭老師人格的魅力,他的熱情、真誠、謙卑,讓我如沐春風,給我更多的是“悅納、合作、激勵、提升”。
2013年4月29日,對我來說又是一個值得永遠紀念的日子,那天下午3點3分彭老師的QQ頭像在閃動,我迫不及待地點擊,打開,一行帶著溫情飽含著關愛的文字映入我的眼簾:“克文,113649613,這是我研究微班會的專業群,想不想加入?記住,這里是只討論業務的,你可以先看看共享文件。群的名字:中國·微班會研究。群里會下達寫作任務的,我很欣賞你的敬業?!弊x著簡短的幾行文字,一股暖流涌向心頭,滋生的是感動、感謝、感慨,一位教育專家對一棵草根如此賞識——當我為沒有名師指導而苦惱時,當我為成長緩慢找借口時,眼前的彭老師不就是我苦苦尋覓的人師、導師嗎?我當即與歐陽老師聯系,請她向彭老師推薦我,讓我始料不及的是,彭老師竟把自己撰寫的《微班會迷人的風采》發給我,并留言激勵我好好學習,勇于實踐。一讀之下,我從班級管理的低效無序中走出來,我從迷茫懵懂走向清晰明朗,引發對班會課程的思考與探索。就是在這溫暖的鼓舞下,我沿著彭老師“人格就是最好的教育資源”的方向,奮然前行。2013年 7月8日我加入“彭敦運團隊核心群”。
蝴蝶輕拍翅膀
1979年12月,洛倫茲在華盛頓的美國科學促進會的一次講演中提出: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動翅膀,有可能會在美國的德克薩斯引起一場龍卷風。他的演講和結論給人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從此以后,所謂“蝴蝶效應”之說就不脛而走,名聲遠揚了。2013年5月26日,彭老師在全國人格教育群做了“班級教育的再次革命”講座:“‘教’是在課下進行的,‘練’是在課堂上開展的——‘需求引領、應用切入、深度融合與協同創新’是最恰當的描述。這個教學的過程正與今天課堂上教、課下練的程序相反,所以稱為翻轉課堂。虛擬的教育社區、在線班級將成為網上教學的基本單元。這個單元,不僅與教師智庫的每一個終端和諧鏈接,也與學生親友團、網絡好友互通。虛擬與現實班級的結合,讓所有學生沉浸在自然環境中。重獲‘親自然情節’和同理心體驗,在教育過程中重建與自然的聯系。班級授課制的第三次革命,各種前兆已經初現端倪,學習社區、電子書包、iPad、MP4播放器、E學通等紛紛問世,迷你課程、微課、可汗輔導等闖入杏壇,就足以證明班級授課制的第三次革命已經吹響了號角?!边@些嶄新的理念在我的心頭蠕動,日常固守的思想、做法在瞬間被拆穿、扯破,一些習以為常的東西轟然倒塌。鐘杰老師的“為問題學生描繪青春的地圖”講座,帥克華老師的“你是我們班的名片”,張巖老師的“胖魚胖班的故事”……無一不是教師教育實踐最佳體驗與自省自強自尊人格的最佳對接,無不是一種寧靜、平和、淡定、博愛、自由、開放思想境界的超拔,無不是“教學生一時,想學生一生”育人觀的更新。
“全國人格教育群”通過論壇、博客、講座等網絡平臺,和眾多的專家、名師、盟友閱讀、學習、反思、交流、寫作、研討,雖未曾謀面,但心連心,情真意切,其妙無窮。雖來自民間,但“格育”成團,相互溫暖,相互激勵,相互感化。雖是草根一線一族,但人格高雅,孜孜以求,樂此不倦,是教師成長的“智囊團”“資源庫”。真切感受到“學在民間”“研在人格群”的內涵,更多一線教師改變了思考模式與行走方式。
在“全國人格教育群”這片芳草地,走過的200多個日日夜夜里,有德高望重教育前輩感召激勵的印跡,有全國各地名師無端關注的蹤跡,有同行盟友相扶相攜共同前進的足跡。人教社周國華老師,劉恩樵老師,李進成老師,歐陽老師,朱建老師,梁國偉老師,焦兵書老師,魯毅老師……無時無刻不在傳遞著正能量,其間,一種陽光、向上、積極、健康的東西正悄悄然向意識形態領域融進,讓我找到為人為師的一種精、氣、神。作為一名農村教師的我,在孤寂凄涼而又甜蜜的鄉村教育生活中,一想到群里教師激昂的話語、感佩的行動,我就心潮騰涌,感到他們無處不在,心中自然就多了一絲詩意,一縷陽光,一些寬心,一點甜蜜。
在團隊的引領下,我不再急躁、莽撞,安靜下來,告別“小我”“舊我”。開始對班級文化有了新的思索,新的探索,和學生一道制定班名、班規、班約,設計班徽,譜寫班歌,開展有序的班級文化活動,構建班本課程,在班級內進行“立德、立行、立言”小課題實驗。我開始用童心、童真、童趣的視角對日常課堂審美觀照,對自我言行深度自省,不斷嘗試著回歸語文教育的原點,努力用詩情營造著詩意的生命課堂,開展師生共讀,同伴共讀,親子共讀,綠色閱讀,師生共編圖書等系列活動,促使學生精神的發育,思想的成長,實現人格的提升。2013年7月21日,我被北師大朱教授邀請赴江蘇溧陽市參加本真語文實驗教材的統稿。在團隊的感染、指引下,我開始從人性、人本、人格的角度思考、觀察教育,撰寫的論文、案例、隨筆在《中小學德育》《小學語文教學》《語言文字報》等報刊發表,合著《班主任工作新思維》《鎖定十五年,做出色教師》等多部書稿出版,多次受邀到西安、江蘇、山東青州等地給教師做交流。
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教師的專業成長,每走一段路都會看到不同的美景。種子已經埋下,什么時候發芽不能確定,但我們應該相信總有一天會發芽、長葉、開花、結果的。只要我們用閱讀涵養心靈,多一份詩意,多一份儒雅,不急功近利,不夜郎自大。學會欣賞,忠于靈魂,勤于思考,善于借力,跟緊團隊,不斷提高人格力,就一定會一路花香。
(作者單位:山東鄒城市郭里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