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氣讀完《父母改變 孩子改變》,據說張文質關于該書的講座讓在場的家長流淚,我想如果身臨其境,我也會是其中的一員。我們那樣愛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希望、夢想、幸福維系在孩子的身上,在孩子的身上傾注了自己全部的生命,為孩子活著、痛苦著、快樂著。
書中許多文字讓我感同身受。我的兒子從小體質很弱,一出生就到醫院住了半個月。來到這個世界還不夠一天,他就被帶到醫院扎針、驗血、做透視,聽到他尖銳的哭聲,我們真的有種心肺撕裂的感覺。在6歲之前,他是醫院的常客,打點滴的時候腳總是動得一下不停,有時要重新扎針,氣得打他、罵他,他在哭,我們也跟著流淚。有一次,夜里他的媽媽突然醒來,一摸他的頭,發高燒了。他的媽媽平時睡覺是那樣沉,真的是不知道為何會突然醒來。還有一次,他打點滴的時候,做過青霉素皮試。以前他從未有過過敏現象,但是那天我突然覺得很不對勁,下意識地翻開他的褲角,發現他的腿上有許多的紅疹——竟然是青霉素過敏。張文質在書中說:“當發生了其他你意想不到的情況,你總是會像定時鬧鐘一樣,在那一瞬間就醒過來。可以說人的身體里都有一種感應器,內在的一個警報系統,它是由孩子控制的,是由愛和責任所控制的。與其說我們是被孩子吵醒的,不如說我們是被‘喚醒’的,我們身上所有的父愛、母愛都是被喚醒的。”讀到這句,我很震撼。父母和孩子血脈相連,父母是孩子天生的守護神。
孩子,在小學階段如果能遇到一位慈母般的老師,那將是孩子一生的幸運。我的孩子遇到了這樣的好班主任,他的中低年級的班主任是位外表和內心都很美的老師。即使她撕了孩子的作業本,也仍舊是笑盈盈的;即使她動手拍了孩子一下,我也仍然覺得那是真心的呵護。這種師生感情的信任的建立實在不容易,那里面有對孩子的憐憫之心。張文質說:“因為疼愛,所以慈悲,從孩子身上你就可以看到,生而為人,從來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我相信無論如何難,家長和老師也要懷抱憐愛之心!
張文質在這本書中多次強調了一個觀點,那就是孩子生命的神秘性。“說起來,任何發展不平衡、任何的遲鈍之處,在今天非常整齊劃一的學校教育和評價體系中,落在任何一個人身上,都是一種痛苦。我們總是太急了,我們太不愿意給孩子等待的時間了。我們總是把自己的焦慮轉化成了孩子的焦慮。”孩子的“這一個”現象是獨特的,也是神秘的。生命的潛能奇跡蘊涵在其中,如果是毀壞,而不是尊重,就會釀造許多悲劇。《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的第一條就是“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我想家長也應該堅信沒有也不能有抽象的孩子,應該為自己創造的生命驕傲。我的孩子從一年級開始就注意力不集中,一直到四年級都是如此,但是到五年級之后就有了很大的改善。另外,他寫的錯別字特別多。我就想到我自己,一直到當了老師還是會在黑板上把字寫錯,我為何就不能容忍孩子寫錯字呢?兒子還有一個特點是做事慢,慢得出奇,老師幾乎把他作為考試時候的速度的一個標準,說只要他做完了,全班就都做完了。我也曾經苦惱過,但是我想這就是自己的孩子,不能改變的就不去要求,能改變的,就去慢慢等待!
張文質談到:“對任何一個兒童而言,對他傷害最深的,莫過于兩件事,一個是0到6歲成長的關鍵期,他缺少愛,另外一個是7到13歲少年時期受到了人格的嚴重的挫傷,這種挫傷往往是一生很難走出來的。”我的一位親戚的孩子,小時候曾遭遇過一件事。一天晚上,太陽剛落,他要進自己的小房間時,鄰居家的大孩子就戴著一個魔鬼的面具從里面跑出來。從此,他一到晚上就怕,不敢出來。現在已經成為中學生了,他還要每晚跟自己的媽媽睡在一起,而且要緊緊地抱著自己的媽媽。這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對于孩子和父母幾乎成了一種災難。一位家長、一位老師如果為了管理孩子有立竿見影的效果,用極端的辦法來對待孩子,那會讓孩子的心靈銹跡斑斑。一位家長或者一位老師如果是為了自己的名利來屠宰孩子們的心靈,那就是在做反教育的事。
對于孩子的成長,張文質的看法是天賦是重要的,但不是決定性的,家長的投入才是孩子成長的關鍵。但是無論如何投入,孩子的生命、健康是第一位的!這也是我教育孩子的心愿和信念。祈愿我們的下一代都健康成長,擁有豐足的心靈。
(作者單位:江蘇南京市浦口區行知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