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林農業大學圖書館二樓,設了一處獨立的“學習包廂”。來這里學習的學生,每年花800元就能成為這里的“房客”,得到完全屬于自己的學習位置。據了解,“學習包廂”很搶手,169個包廂全都有了主兒。老師說,學生利用率高,考研率也跟著上升了。“學習包廂”嚴禁一廂多人用,不允許轉租或轉借他人使用,一經發現立刻收回,同時不退還當年所交費用。(見人民網)
好一個“學習包廂”,真是令人大開眼界,增長見識!學生入校交了學費,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本是高校不可推卸的責任。而從維護公平的學習環境層面出發,理應一視同仁對待所有學生,而不能按照“有需求就有市場”的邏輯做事。該堅守教育底線的不堅守,不該、不能做的反而做了,成何體統?這只能說某些高校也透著銅臭味。
教育本就應該守得住清貧,經受得住物質誘惑。然“學習包廂”意味著什么?一是高校向錢看,人為破壞學習環境面前人人平等的公平原則;二是影響到高校的整體形象和聲譽。說得直接點,“學習包廂”實質上就是“金錢包廂”。畢竟,有錢人家的子女才能獨享“學習包廂”,窮人家的孩子唯有羨慕的份。我以為,高校的舉動關乎整個教育聲譽,做事之前,還得顧全大局。但愿“學習包廂”到此為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