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樹搖動一棵樹,繼而搖動一片森林。”這是全國“十佳”卓越校長劉建平在蔡敏勝老師創建名師博客時寫下的一句話,也是對他20多年來從事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一種高度評價。蔡敏勝老師是東莞市小學科學學科領域里最活躍、最有教學思想的教師。
一、 科學課堂,他專業成長的搖籃
他說:作為一名教師,課堂才是自己的主陣地,只有在課堂上,他才能找到真正幸福的感覺,學生就是他的上帝,他得給他們最好的服務。
1991年8月,師范畢業的他懷揣著夢想進入了城區的一所小學,由于學校工作的需要,他成為了“副科”的自然課教師,沒有地位,不受重視,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下,他卻讓課堂變得風生水起。他讓孩子們準備實驗材料,廢物巧利用;自己開發教具、制作課件,讓課堂豐富多彩。他執教的課相繼在省市多次賽課中獲獎,在當地小有名氣。2002年,他榮獲湖北省小學優秀科學教師(教研員)稱號。
2003年,伴隨著課改的東風,他帶著夢想和追求來到南方。如果說內地的教育練就了他過硬的基本功,那么沿海的經歷開闊了他教育的視野。
在東莞市松山湖中心小學,他的課堂教學觀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對教師角色的理解也有自己獨到的觀點。在課堂上,教師就是一個服務者,你提供什么樣的服務水平就決定了你什么樣的教育觀。包辦還是放手;一味地牽著學生走還是服務式的引導;以學習為中心還是以學生為中心等等,都成為他課堂上研究的聚焦點,他的課堂教學水平得到飛躍式發展。
科學課的開課,他總是簡潔明了,由現象入手引入探究的問題,開門見山,直奔主題。少了那些旁枝末節、無用花哨的環節,課堂教學簡約實效。難怪同行教科學的東莞市小學科學學科帶頭人莫春榮老師深有感慨:許多老師上科學課總感覺時間不夠,原來是聚焦的重點不夠,無效的時間用得太多,蔡老師的課剛好克服了這一點;他關注課改,在科學課堂上注重探究—研討教學模式和科學概念轉變的教學策略研究,善于用“搭支架”的辦法讓學生建立科學概念模型,讓學生圍繞科學概念的形成參與科學探究活動,形成了“由現象入手、在體驗中探究、在探究中發展思維”的獨特教學風格,深受學生喜歡;他的課堂語言樸實而親切,“你是怎樣想的?你的依據是什么?對于其他小組的發言,你能給點建議嗎?”,從這些簡單的話語中,可以看出了一個科學教師對學生的關注和尊重,他善于挖掘學生思維深處的東西,發展學生的思維。
2009年,他執教的《時間在流逝》一課榮獲廣東省優秀課例一等獎(第二名),全國優質課評比二等獎;2010年,在廣東省名師大講堂上,他執教的科學課《時間在流逝》得到著名科學特級教師張和平老師的高度評價;2011年,他執教的課例《測量心跳》獲全國優質課二等獎。
他的學生很喜歡上科學課,愛上科學課。基于課堂上的學習和課后的探究,一大批學生在國家、省級刊物上發表科學小論文50多篇。他探究出立足課堂、延伸課外,讓科技活動成為科學課的延伸的科技教育模式,成效顯著。輔導學生參加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全國中小學勞技創新作品邀請賽、廣東省少年兒童發明比賽等活動,榮獲金、銀、銅牌多枚,多次榮獲優秀科技指導教師。
二、教育科研,他內涵發展的助推器
同事說:作為一名科學教師,沒有文科教師的筆力,在教學之余,他能寫出這么多的文章,真的不簡單。原來,這是他立足教育科研結出的碩果。
2011年,是蔡老師申報小學高級教師(副高級)職稱的一年,別人上交的材料才那么一疊,他整理的材料卻是厚厚的三本,教育科研的成績十分顯著。2011年,他成為東莞市小學科學學科榮獲小學高級教師(副高級)職稱的第一人。
他廣泛閱讀專業書籍,并把課堂當陣地,進行探究式科學教育的實踐研究,與孩子們一起走進科學的殿堂,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
2007年,他撰寫的《立足課堂 延伸課外 走進科學——讓科技活動成為科學課的延伸》一發表,多家雜志轉載。近幾年來,他在國家、省市級刊物上發表《科學課教學漫談》、《尋找生命》、《在體驗中探究》、《扶持起步點 關注閃光點》等論文40多篇。
2007年, 他入選參加由教育部、東南大學組織的小學科學學科骨干培訓者國家級培訓班學習(廣東7人入選)。2010年入選參加廣東省小學科學骨干教師培訓,并榮獲優秀學員稱號。他師從著名特級教師張和平、國培教育專家——廣東省第二師范學院胡繼飛教授,教育理論水平得到提升。
讓課題研究引領內涵發展,做一個科研型的教師,這是他追求的目標。
2010年,他參與中國青少年科技輔導員協會和中國科普研究所共同啟動的“青少年科技輔導員工作體系的實用研究”課題研究,并承擔其中的“以傳承科學方法和過程為主的方法”章節的編寫,已順利出版。2011年,他參編的《科技輔導員培訓指南》部分章節的編寫,已出版發行。2011年,他參與編輯的拓展型課程叢書《做上學》由海南出版社正式出版。2012年,他參與編輯的專著《課程再造——讓教育從生活開始,與生命同行》由中國輕工業出版社正式出版。
他參與、主持的課題多項,并負責學校的教育科研工作。2012年,松山湖學校被評為東莞市教育科研先進單位。
三、同伴互助,他執著前行的正能量
同行說:蔡敏勝是一位樂于助人的老師,只要你在專業上有什么問題請教他,再忙的時候他都會給予幫助。
2011年7月20日晚19:00點,東莞市青少年活動中心科技部2011年暑期教學研討會在熱烈的掌聲中圓滿結束。教學督導蔡敏勝老師對科技部暑期聽課情況進行了點評,并做了題為《活動課,該怎么上?》的專題報告,得到與會老師和高星原部長的高度評價。稱其報告有思想、有深度,有針對性,對科技活動課的深入開展有著指導意義。
這只是蔡敏勝老師多次外出交流指導活動的一個縮影,作為東莞市的小學科學學科帶頭人、名師工作室主持人,他一直活躍在科學教育的前沿。
他說:作為一名教師,應該有大的教育觀,應該把好的東西分享給更多的教育同行,讓更多的人受益,否則教育就會死水一潭。于是,與同行的交流便成了他工作中的一部分。
在學校里,他曾負責學校的科學教育工作,并帶領科組老師,積極開展校內校外教研活動,指導年輕人成長,開發出學校的拓展型課程《做上學》——培養學生一種探究技能,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他帶動了學科組的建設,學校的科學學科教研組2010年被評為東莞市先進學科教研組。
近幾年,他創建了東莞市小學科學網絡教研QQ群:14811497,參與小學科學網站建設,利用網絡優勢,引領更多的科學教師成長,同時也促進了自身的專業成長。在他的指導下,莫春榮老師由一名普通的科學教師成長為東莞市第三批小學科學學科帶頭人。
他多次協助市教研員開展科學教研活動,推動了東莞市小學科學教學工作的深度開展。
2013年,他被評為東莞市中小名師工作室主持人,成立了東莞市小學科學學科首個名師工作室。他將以工作室為紐帶,建立教師發展共同體,與更多的科學教育同行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多年來,在科學教育的崗位上,他始終以一名優秀科學教師的身份嚴格要求自己,并以個人的人格魅力和專業素養去帶動影響身邊的同行,在科學教育的路上執著前行。
(作者單位:廣東東莞市教育局教研室)
責任編輯 蕭 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