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多年的觀察中,我們的教育界不缺少“兢兢業業、愛崗敬業”的好老師,也不缺乏“專業精深,一絲不茍”的優秀老師,然而,最缺少的就是一種“孩子般”的有趣的老師,最缺少的就是頑童一樣的老師。陶行知先生在《師范生的第二變——變個小孩子》中呼吁,“未來的先生們!忘了你們的年紀,變個十足的小孩子,加入在小孩子的隊伍里去吧!您若變成小孩子,便有驚人的奇跡出現:師生立刻成為朋友,學校立刻成為樂園;您立刻覺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兒大,一塊兒玩,一處兒做工,誰也不覺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在他看來,不僅“未來的先生”而且現在的先生和“永恒的先生”們都要變成個十足的孩子。這樣我們的教育才會充滿生機活力,充滿情趣和意味,充滿生命力與創造。前蘇聯著名的教育家阿莫納什維利先生在其著作中提出:“與學生一起重溫自己已逝去的童年——這是在教師生活中可以被允許的唯一的奢望。”
教育家們以自己的思想來闡述“頑皮”對于教育的意義。而我們可以從著名的兒童文學作家梅子涵教授《戴小橋全傳》一書中讀到兒童的“頑皮”,理解兒童頑皮中蘊含著的智慧。他用自己幽默而隨性的筆法來揭示“頑皮”在人生成長中的一種彌足珍貴的、無以替代的作用。
一、珍藏頑皮,珍視童年的旅程
傳統意義上的老師總是誤讀了“師道尊嚴”的意義,以為一本正經、不茍言笑,才是嚴肅認真,才是治學嚴謹,嘻嘻哈哈成何體統,和孩子打打鬧鬧是心智不成熟,是幼稚可笑。教師的歷史形象基本上就是“中規中矩,合禮合儀”甚至其最高標準就是“一言而為天下法,一行而為天下則”。教師理所當然要成為學生的楷模與精神的榜樣。但是,并不意味著教師命定要成為沒有血肉、沒有情感的“僵硬的偶像”。教師的形象應該是姿態萬千,只要其內在的人格氣象“皎皎如玉,明明如月”,其外在的態形:可以有山的穩重,也可以有水的靈動;可以有花的優美,也可以有蝶的活潑;可以有樹的挺拔,也可以有草的隨意……正如好的文章只要堅守內在的“真善美”,而其風格個性、其形式結構則是隨心所欲,各美其美。
相對而言,因為很長一段時間內社會上常常將道德與個性及心智活動方式狹隘化、簡單粗暴地等同視之,導致教師的整體角色形象中缺乏的就是一種“自然靈動”的氣息、缺乏一種生活的情趣、缺乏一種生命的活力。于是,在教育教學生活中,就會時常造成這樣的一種結局,師生沖突、師生對立、師生對抗——因為教師的“固化”與兒童的“變化”造成了嚴重的阻閡,教師的成人世界與兒童的自由世界格格不入,甚而形同陌路、互為吳越。教師戴著“沉重而僵硬”的面具,穿著“鋼盔鐵甲”全身披掛上陣,從來就沒有與兒童一起共同生活的心態,從來就沒有抱著“重新發現自己一去不復返的生命中的童年”的渴望與期待……
《戴小橋全傳》中寫“淘氣的故事”:毛老師每個星期五開班會的時候都會講這周有哪些事情他為同學高興,哪些事情他挺生氣的。每次講讓他生氣的事情的時候,總會講起他自己小時候干的讓大人生氣的事情,他講的那些事很好玩,同學們都哈哈大笑。如他講他一次為了買糖把家里的牙膏統統擠掉,擠得到處都是,然后去把牙膏殼賣掉,賣了兩分錢買了兩粒糖,結果他的屁股險些被奶奶打爛了……毛老師摸著自己的屁股說,我的屁股到現在還痛,哎喲!他裝得很像。于是學生們紛紛說自己差一點被打爛屁股的事情……到最后,毛老師說,“現在請打爛過的舉手。”一下子大家全舉手了,連小姑娘也都舉了手。馬兒帥說:“毛老師,你為什么沒舉手?你也打爛過的!”毛老師說:“對對對,我也舉手。”梅子涵先生在最后寫著“毛老師今天的表揚和批評結束了。以后我們難道還會在墻上踩腳印嗎?當然不會了。我們也不會把黃酒倒進葡萄酒的瓶子里,還加一點兒白酒,這只有汪小中這樣的傻瓜才會干,我們可不是傻瓜。”
人就是通過一系列的“頑皮”、“調皮”不斷地觸摸人生,觸摸社會,認識世界、認識自己。頑皮的童年是人生歷程中的永遠的生命源頭。毛老師引導孩子們一起檢視自己的頑皮,超越生命中的“痛”,體悟生命中的“愛”與“樂”。只有和孩子有一樣頑皮經歷的老師才是值得孩子們信任的,孩子們和他在一起永遠都會有“我們”的感覺。
《戴小橋全傳》有一節中講到,上游泳課,體育老師要大家將腳放在“消毒池”中消毒,結果孩子們大為驚奇,為什么手和身體不消毒,單單消毒腳呢?從而引發了關于腳臭與不臭的大爭論。結果汪小中、劉東等等同學把鞋子脫下來,自己聞聞也讓大家聞聞。女生們大提意見說,臭死了,臭死了!如果不把鞋子穿起來,就要告訴老師。男生們說,告訴呀,告訴呀,我們才不怕!一邊說,一邊還都把腳放到課桌上了。毛老師突然來了,同學們都嚇一跳,老師好像也嚇一跳:“你們要造反了嗎?”。孩子們趕緊把腳放了下來。可是毛老師說:“別放下來,都放上來!而且蹺得越高越好!”然后,他飛快地跑掉了,一會兒又跑回來,拿著照相機。“把腳蹺到課桌上來,蹺得越高越好,我要為你們拍一張照片,等你們長大了自己看看,小時候是什么樣子……”毛老師說,他小時候就沒有人為他拍這樣的照片,他小時候的樣子比這淘氣得多:沙塞到同學的衣領、把癩蛤蟆放在同學的書包,把掃帚放在教室的門頭上,老師推門進來,掃帚砸到老師頭上……孩子們在想:“不過,我們以后可以看自己小時候的樣子了。老公公戴小橋、老公公馬兒帥、老公公汪小中……看見自己把腳蹺在課桌上,都哈哈大笑起來。”
“淘氣的男孩是好的,調皮的女孩是巧的。”阿莫納什維利以教育家的敏銳與獨特的眼光發現了被成人世界遮蔽的“頑皮的教育學”,他喚醒了人們對于“頑皮”的價值與素養的重新認識——“被喚醒的頑皮可以恢復人內心的一切。頑皮——這就是生活本身,是樂觀主義和幸福信念的體現。”梅子涵筆下的毛老師就是以這樣頑皮的方式來理解學生的頑皮并且鼓勵學生的頑皮。
二、保持頑皮,激發內在的活力
用成人的眼光與視角來看許多孩子的行為就是搗亂、搗蛋,尤其是從“正統”與“規范”的成人觀點來看,這些是違反紀律、需要整飭的,要對孩子的行為進行“修枝剪葉”。而且采用的方式往往就是簡單、直接的,一無例外地采取俯視的態度:自上而下,居高臨下地訓斥、糾正。當我們忘記了自己曾經是個孩子的時候,我們就會粗暴地闖進孩子的世界,用成人的方式來橫加干涉,任意地劃定與裁制。當我們重返孩子世界,清空一切成人的成見與偏見時,就會如老子在《道德經》中談的“復歸于樸,復歸于嬰兒”。就會用孩子的方式來理解孩子,用孩子的方式來溝通孩子,用孩子的方式來處理孩子的問題。
在《戴小橋全傳》書中“我們都是大人”的一節中講述了這么一個故事:上課前,孩子們互相搶著各自的東西吃,結果,一上課汪小中說,毛老師,他們搶我的香腸吃!(按正常的、一般的處理方式,老師一定是板著臉把這些肇事者一個個“請站起來”,然后來一番嚴肅批評,斥為貪吃可恥,或婉言相勸,讓大家要遵守紀律,不能亂來。)而毛老師則是說,他們搶你的香腸吃,我以前搶同學的饅頭吃!同學們聽了,哄堂大笑起來。因為大家都沒想到毛老師會搶同學的饅頭吃,現在居然還能當他們的班主任,教他們語文。不過,一會兒大家開始討論饅頭有沒有肉,里面夾著什么……是巧克力還是果醬……大家討論得不亦樂乎。毛老師說,好啦,現在上課了,別再討論你們這些小孩子搶東西吃的事情了,等你們以后長成大人,讓你們搶,你們也不會搶。馬兒帥說,他剛才沒有搶,他現在就是大人!后來,同學們一起喊,我們明天不搶了,我們也是大人!
梅子涵教授深刻理解(或毛老師理解)孩子們的許多事情就是因為“好玩”,跟所謂的“品行”、“道德”有時根本上是毫無關聯。我們如果上綱上線去“定罪”,那就是弄巧成拙。與其正兒八經地來嚴肅教育,不如用孩子的方式來化解,大家在一笑中了之;在日常化的交流中,有所領悟,自然成長。
再比如《戴小橋全傳》中講到:放學時排隊回家,同學們打來打去的,被值日老師留下來,要等毛老師來了再讓他們走。后來,毛老師來了,值日老師告訴他,同學們打來打去的事。毛老師問:“你們剛才怎樣打來打去的?”孩子們就七嘴八舌搶著說。毛老師說:“你們最好表演一遍給我看看,我最喜歡看人家怎么打來打去了。”孩子們不好意思表演。毛老師說,開始表演吧!他們總算想清楚了,是曹迪民先拍了林曉琪一記頭,林曉琪以為是“我”拍的,就對著“我”一拳,“我”當然不服氣,也打了林曉琪一拳,這時,林曉琪才知道剛才那記頭是曹迪民拍的,就沖上去拍曹迪民的頭,曹迪民早就有準備,把頭躲開,不讓他拍,這樣林曉琪就拍到汪小中臉上去了……學生們按照這個順序做一遍給毛老師看。當中有一步做錯了,還重做了一遍……毛老師看得很高興,說:“我知道了。現在這樣,你們倒過來,汪小中先打一下林曉琪,林曉琪再打一下曹迪民,這樣你們就誰也不欠誰了。”……
這有點令人忍俊不禁的處理方式,其中包含著教育的智慧和藝術,而其內在的精神就是頑皮的精神。因為心存童真、童趣、童年,所以,毛老師幾乎是和孩子在一起玩,逗孩子一起玩,在玩中,老師的童年與學生童年重疊了,在玩中童心迸發出了智慧的光芒。
有個故事講:幾個孩子正玩得不亦樂乎,一個小家伙突然摔倒在地,大哭起來。一般情況下,如果是一個大人看到了,他會怎樣處理這件事?也許他會有如下方法:1.跑過去哄他,拍拍孩子身上的泥,嘴里說著“不要哭”之類的話。2.鼓勵小家伙勇敢點,要他自己爬起來,別哭。3.拿地出氣,說這地真壞,看我不打他。這些都是我們常用的方法。有一個小女孩在處理這件事中顯示了她的智慧。這個小女孩一看到小家伙跌倒,愣了愣,跑過去,裝著一下子跌倒了,就跌在小家伙的旁邊。然后爬起來,還笑得咯咯響,那小家伙一看小姐姐,也笑了,抹抹淚,爬起來又玩將起來。這個小女孩扮演的就是共同遭遇者的形象,她不是旁觀者,而是和小男孩一樣,共同遭遇了同樣的問題,她以自己的解決方式,啟發了小男孩,于是小男孩很容易地就接受了她的這種方式。
毛老師就是自然而然地站在了兒童的一邊:與兒童心連心,氣通氣。在同一立場及同一視線上作生命的交流和交融。
三、共享頑皮,保存生命的童心
阿莫納什維利先生指出:“一個孩子不會頑皮,這就意味著他喪失了某種東西,他內在的某種重要的東西沒有得到顯露和發展。這種重要的東西沉睡著,如果他的整個童年都是這樣度過的,要知道,在今后,任何力量都不能喚醒這沉睡的東西!”而要喚醒學生的頑皮,就需要老師擁有孩子般的頑皮。如果老師沒有頑皮的心態、沒有一起鬧著玩的心性,那么,我們的教育就會顯得刻板生硬、了無生氣、缺乏活力。當我們脫掉成人的外殼,放下成人的架子之后,我們就會無拘無束地和孩子們一起游戲,一起快樂,一起學習,一起成長。不知不覺的,我們也就跟孩子們渾然一體,我們就變成了孩子,我們就會享受由童心激發而來的頑皮。
梅子涵先生在《戴小橋全傳》的“絕活”中講述這樣的一個故事:下課了,杜家嚴要出去玩了,可是劉東還沒等他奔到門口就神不知鬼不覺地把一張紙條塞進了杜家嚴的領子里。然后,劉東捂住肚子笑得站不起來。杜家嚴把紙條取出來,往劉東的領子里塞。沒想到,他在塞的時候,劉東又把另外兩張紙條塞進了他的衣領。劉東又是樂不可支。這時毛老師來了,杜家嚴說,毛老師劉東把紙條塞到我領子里!毛老師說,你也可以塞到他領子里的。“這就是絕活!”毛老師居然還稱贊說。然后毛老師要劉東今天無論如何也應該把這個絕活表演給老師看看。劉東不好意思起來。然后指指杜家嚴:“還是塞到他的領子里嗎?”杜家嚴不同意。毛老師說,塞到他領子里干嗎?換一個塞,塞到我的領子里吧。“你長那么高,塞不到的。”“那我只好假裝矮了,”毛老師蹲下身子,“可是既然是絕活,那就不論高矮都應不費吹灰之力,馬到成功。”同學們都笑起來。劉東根本就不明白同學們在笑什么。劉東以為大家笑他馬上就馬到成功,把紙條塞進毛老師的領子里了。他不知道,不費吹灰之力的是毛老師,因為毛老師剛才在假裝蹲下來的時候,已經把兩張紙條塞進了他的領子里,就是剛才劉東塞進杜家嚴領子里的那兩張……
學生的打鬧與告狀要如何處理呢?一味的動輒嚴肅查處,老師往往是弄得忙得不可開交、焦頭爛額,而學生們則又養成“氣量狹小”動不動就打小報告的壞習慣。毛老師的“絕活”告訴我們,和孩子一起頑皮,這是面對頑皮的最好方式。這種頑皮就是對兒童心理的深刻理解,對兒童天性的真切的尊重,對童心的誠摯熱愛與留戀。
我曾經在一篇文章《人之初,性本玩》中引述余文森教授講述的一則教育案例,或許能有所啟發:那時他在一所偏僻的鄉村小學念書,那時小學升初中還有入學考試,學生據成績錄取,教師也憑學生成績排名。升學壓力與統考競爭和現在比有過之而無不及。這所小學有干勁十足的剛畢業的師范生,有一絲不茍,經驗豐富的中年教師,而教他們畢業班的偏偏是一位將近退休的女民辦教師。據說她的學識平平,至少算不得出色。可她任教的畢業班成績總是在學區中遙遙領先。是不是身懷絕技深藏不露?令教師們感到不可思議的是:這位女教師課堂教學似乎并無特異獨出之處。唯一與眾不同的是,各畢業班教師常常爭分奪秒地利用課間時間、課余時間補課輔導之類的,忙得不可開交。而她卻返老還童,興致盎然地和孩子們蹦啊,跳啊,跳橡皮筋,樂啊,鬧啊,玩石子……
“沒有頑皮的兒童,沒有兒童的頑皮,就不能建立真正的教育學。”教師的“頑皮”是一種教育中的瑰寶與財富。在教育界一直在強化教師的外在的教育教學技能訓練的同時,我們要切記,“頑皮”是一種不可或缺的教育素養,無之教育教學索然乏味,有之教育教學則熠熠生輝。孟子曰,大人者不失赤子之心!我接著說,為師者不失赤子之心!
讓我們向《戴小橋全傳》學習,向梅子涵老師學習,向一切偉大的童書學習,向孩子們學習,學習如何頑皮!
責任編輯 蕭 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