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不久,湖南某縣一中的曹和(化名)等5名教師稱,因他們的子女這學期未在本校就讀高中,他們接到學校辦公室的電話,被要求去該縣實驗中學交流教學1到3年。實驗中學是該縣一中托管的初中學校。曹和等人稱,這是學校的一種處罰手段。他們如果去實驗中學,工資每個月會減少約2000元。此外,上述教師6年內師德師風考核、年度考核不再評優良,不評先,不晉級,扣罰績效獎6000元,交流期內不享受各項福利待遇、崗位津貼。
教師子女在何校就讀,完全是自家的事,學校根本無權干涉,更不能將此與教師本人工作崗位掛鉤,把他們調往收入較低的學校任教,并違法扣除績效獎和各項福利待遇、崗位津貼。該縣一中的教育質量和升學率比不上鄰近縣市的知名高中,導致有門路的家長都把孩子送去外地求學,連老師自己都沒信心讓子女留下。對此,該縣教育局和學校顯然應負主要責任,不能把責任都推給教師,甚至出臺明顯違法的土政策干涉教師子女的求學自主權。
按照該縣教育局的規定,縣一中及未來文昌中學教職工、教育局干部職工、全縣中小學校長的子女,高中階段都必須在一中就讀,否則就會被調離或勒令辭職。且不說強留教職工子女讀指定高中的行為涉嫌違法,上述人員子女高中階段都必須在縣一中就讀的規定,也有中考招生舞弊的嫌疑。因為該縣一中雖然和湖南的一些知名高中相比有一定差距,但在當地應該算是比較好的學校,一般學生未必進得去。可一中及未來文昌中學教職工、教育局干部職工、全縣中小學校長的子女不會都是成績拔尖的優秀生,肯定也有成績較一般、靠自己的中考成績考不進一中的。這一規定在強留優質生源的同時,是不是也給那些成績較差的教育系統干部職工子女進一中大開了方便之門?既然必須在縣一中就讀,肯定得給其一中的入學資格,但此舉對其他學生公平嗎?
類似該縣這樣禁止教職工子女到外地就讀的地方還有不少。如河北省某縣教育局為防止優質生源外流,就規定教師子女中小學階段必須在本縣就讀。子女不在本縣上學的教師,將被調離原工作單位,到偏遠鄉村任教,且不能再評職稱、評優評先。2012年8月,也曾有媒體報道邯鄲市某縣,多名教師也因子女不在本縣上學而被調崗。
這樣的荒唐規定固然反映了一些地方在升學率等教育政績面前的不擇手段,但同時也說明如今的生源大戰是何等激烈,連教師子女這樣的優質生源都會紛紛外流,以致于當地只能用行政命令的形式硬把教師子女留下。一些重點中學大量招收外地優質生源,不僅擠占了本地的教育資源,也使教育資源不均衡的現狀更為嚴重。雖然很多優秀生可以免費上學,甚至還有獎學金可領,但羊毛出在羊身上,學校獎勵尖子生的錢最后還是得由其他學生家長通過擇校費的形式埋單。這無疑在加劇教育資源分配不公的同時,又增加了很多家庭的教育支出負擔。這種花錢買尖子生的做法顯然對提高學校教學質量毫無幫助,也使升學率排名變得極為可笑。對一些薄弱學校和不發達地區而言,如此拼財力式的招生也意味著它們永無出頭之日——費盡千辛萬苦培養出一兩個尖子生,不被人挖走也敵不過人家出獎學金或成批招收績優生。如此,薄弱學校哪還有追趕的動力?
但強留教師子女的對策顯然并不靠譜。且不說不是所有教師的子女都是優秀生,對非教師子女的優質生源又該怎么辦?難道教育局敢不讓縣領導或縣里其他部門官員的孩子去外地名校讀書嗎?領導的子女全去了外地名校讀書,卻硬要教師子女留在當地,這種歧視性政策本身就站不住腳。不吃公家飯的家長恐怕也不會理睬教育局。望子成龍的父母在孩子的前途問題上有時很難做出讓步。例如某縣有10位教師被調離原崗位,卻只有一人將自己的子女從縣外轉回本縣就讀。有關部門靠發文能留住優質生源的希望注定會落空。
公權力的介入,不僅使生源大戰更為激烈,客觀上也分散了地方政府、教育部門和學校的注意力,使其無心于提高教育質量,而會耗費大量資源、時間與精力在搶生源上。最終導致教育質量的整體下滑。搶生源大戰愈演愈烈,并因此滋生出眾多怪象,除了應試教育體制的固有弊端,恐怕也與教育主管部門制止不力有關。由于學校收取的擇校費中有相當一部分會上交本地教育主管部門,使一些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門甚至當地政府都與學校結成了利益共同體。擇校問題解決不好,中小學招生中爭搶生源問題自然難以解決。有關部門不能光是下通知書制止中小學爭搶生源,還得徹底廢止高中擇校費,嚴格按中考成績及地域錄取新生,如此才能改變一些學校錯誤的招生傾向,同時也讓那些交不起擇校費的學生有更多機會進入名校,真正實現招生公平。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