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我師范畢業剛參加工作的時候,分配任教數學,前輩們真誠地傳授我一些經驗,例如課堂語言要準確、精煉、理性,不拖泥帶水,不說廢話。我也抓緊一切機會走進前輩的課堂,學習、揣摩他們的課堂技能,總體印象是比較嚴謹,條理清楚,環節明確,教師語言很學術化。當時教材上呈現的概念,他們在課堂上都會一字不漏地背讀出來,學生也是如此的精準。因此,我對于數學課堂的初始把握是很“端正”的幾步教學法。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對課堂教學的理解也在發生些許變化,發現這種以知識為本位的教學,強調了知識體系的嚴密和語言表達的嚴謹,導致課堂氛圍嚴肅有余,而趣味不足,對孩子們的吸引力并不大。前輩們面對此種狀況的做法常常是“課堂提醒”或者“適度的懲罰”,現場會有效果,但客觀上也會造成孩子學習的疲勞。
有沒有更好的方式讓數學課堂變得更有趣味呢?在隨后的課堂探索當中,筆者有意追求“諧趣”的課堂范式,這里的諧趣不是游離于知識“巧言”,而是結合知識的內在邏輯,形成一個生動的語言場。
好的隱喻——
究竟誰“不高興”了
在五年級學習了三角形面積計算之后,家庭作業中有一道判斷題:“三角形的底邊越長,它的面積就越大。”我在批閱的時候,發現錯誤率較高。于是在練習課上我們開始如下的對話。
師:剛才陳老師批閱完作業,發現一個人很不高興!
眾生有點驚訝。
生1:誰呀!誰不高興?
生2:他為什么不高興啊?說來聽聽吧。
師:待會你們評一評,看看他的不高興是不是有理由。(隨即出示這道題目)
學生仔細讀題,思考,然后開始舉手。
生3:這道題是對的,底邊越長,面積就越大啊。(他用手在空中比劃了一下,感覺越畫越大)
附和的學生也不少,頻頻點頭加入生3的陣營,他們大概就是前面那一堆此題錯誤作業本的主人。
我沒有說話,抱著雙臂,環視著孩子們。(有學生開始遲疑地舉手)
師:你好像有話要說?
生4故作神秘地說:陳老師,我知道誰不開心了。
師做了一個“噓”的手勢,示意他暫時保持沉默,小部分孩子左顧右盼,但更多的孩子已經開始意識到這個“不高興”的主角藏在這道題目里。
生5高聲地喊起來:我也知道他了,嗯,他很不高興!(他夸張地做著動作)
生6:是三角形的“高”,“高”很不高興,是不是啊?陳老師。
我故意生氣地看著她:你啊,我還想保留秘密呢。現在你逃不掉了,來,你到前面來告訴大家,你怎么發現高很生氣的。
生6摸摸頭,大方地到了前面:剛才佳明說三角形的底邊越長,面積越大,那我問你,如果這樣呢?(她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底邊較長,但高很矮的三角形,而另一個底邊短一些,但高的數據很大,一眼看出來第二個的面積大),佳明,你說現在哪個三角形面積大?
生3站起來:這個當然是第2個面積大了,剛才我想說的是高一樣的時候,底邊越長,面積越大,就是這樣這樣。(他還是在空中比劃,聽他的表達,理解是對的,只是忽略題目中沒有“高相等”的條件,這是部分孩子的思維定勢)
生6:那題目里有“高一樣”這個條件么?連高的名字都沒有提。你說它能不生氣么?
我在他們的辯論結束之后,終于臉上不再是生氣的神態。
師:剛才生氣的真的是“高”哩,它說自己也是勞苦功高,和“底”一起求得面積,可是你們都把功勞記在“底”的頭上,認為它越長就面積越大,有沒有考慮過“高”的感受呢?
一開始嚷嚷此題“正確”的孩子,這時候都低頭了。
師:現在“高”很高興了,同時,它也很冷靜,它提出一個問題:“三角形的高越高,面積越大”,你們覺得對嗎?
生眾答:錯,還要考慮底邊的長度。
解讀:這個環節把一些知識關系進行擬人化的“隱喻”處理,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認識到三角形面積涉及兩個變量:底與高,兩者不可偏廢,只有在其中一個量一定的情況下,另一個量的變化才直接影響結果的同步變化。如果把這個程式化的數學表達直接告訴學生,邏輯思維好的學生應該可以接受,但考慮到班級實際,做一個擬人化的幽默處理,效果似乎更好一些,至少孩子們更能接受,他們會同情“弱者”,關注那個沒有在場的量。
類似的幽默化“隱喻”處理主要體現在一些知識難點,直接的表達不易接受的時候,可以先尋找一個可類比的好的隱喻,當然也必須基于知識內在的邏輯類比,而不是簡單的標簽,這是諧趣數學課堂的一個基本策略。
好的介質問題——
“我該開車去數一下樹”
在四年級上冊《找規律》一課,教學一一間隔排列的問題。
課始:
我故作行色匆匆地進教室:同學們好,你們先自己看書,陳老師要立刻出去一下。
學生有點懵,其中一個好事者就問了:陳老師,出了什么事呀?這么著急。
師:遇到一個難題,是有點著急呢!
生:什么呀,很難么?
師:早上在趕往學校的路上,同行的城市規劃局的王叔叔留心做了一個觀察,他數了一下路邊的路燈,一共是72盞,每兩盞之間有一棵大柳樹,從路燈開始,最后也是以路燈結束(教師邊敘述,邊出示兩種顏色的磁片,在黑板上演示這種一一間隔的排列)。我問王叔叔,你剛才數了多少棵樹?他說,車速太快,光顧著數路燈,沒來得及數樹的棵數。怎么辦?我答應他馬上開車送他回去再數一遍呢。(師做了一個無奈的表情,但身體沒有移動,教室里很安靜)
我往教室門口移動了一下,似乎要出門了。
學生有的笑了,有的觀察黑板上的磁片,并低頭思考。
我靜靜等待了一會,有三四個孩子開始舉手。
生1:陳老師,你先不用開車去數,我覺得應該是71棵樹。(他用手指壓著下嘴唇,表示還不太肯定,但從他的神色來看愿意幫助我解決這個問題)
生2:我也覺得是71棵。(語氣堅定了些)
師:你們為什么覺得是71棵?怎么不是73棵呢?王叔叔表示懷疑,他還是想回去數一數才放心。(我故意又往門口移動了兩步)
生3:別著急,我有理由的,我是這樣想的,黃的后面跟著一個藍的(黃色磁片代表路燈,藍色代表大樹),但是最后一個黃的后面沒有藍色,就藍色比黃色的磁片少了一個,所以是72-1=71棵。
生4:我還可以補充一個理由,剛剛想到的。我把黃藍兩個磁片看成一個整體,第72個整體不全了,少了一個藍色磁片,所以我想藍色磁片應該是72-1=71棵。
其他學生有點頭的,也有在思考的,很安靜。
……
師:古話講得好“天下難事必作于易”,王叔叔剛才數樹的問題對我們來說有點難(許多孩子點頭),我待會一定要好好告訴王叔叔你們是如何解決這個難題的。
我看著一個個心存疑慮的孩子。
師:王叔叔想聽聽你的見解,把你觀察到的狀態說出來,用自己的語言直接說。
生5:我看到一行彩色磁片,一個隔著一個排列。
師:你看,多么好啊,你看到這個現象最重要的部分(隨機板書:一一間隔成一行)
生6:我還看到兩邊的兩個是相同顏色的磁片。
師:越來越仔細了(板書:兩端相同),我們要考慮的或許是在這種排列下面兩種物體的關系。我看來真的不用開車去數了,真好啊!
解讀:數學課堂的諧趣,有時候可以用問題的直接介入來吸引學生。案例中的王叔叔數燈桿,卻來不及數樹的棵數,要不要開車回去重新數一數?看起來這個問題沒有趣味,但由于執教者邊敘述邊出現了一個一一間隔排列的磁片組合,這個場景吸引學生觀察思考,并且從情感目標來講,孩子們都愿意幫助王叔叔真實地解決這個問題,這也是一個體驗。
好的介質問題,永遠是數學課堂的核心,諧趣課堂要做的是找到一個真實的介質問題,以懸念的方式呈現,等待孩子們解決問題的時候,這種樂趣便是真正來自內心深處的涌泉。
思維的開放狀態——
“六(1)班就是編號C3的鑰匙”
某日晚學之后,六(1)班的張老師在校外河邊回望,發現自己班上的一扇窗子沒有關,特意打電話給我,讓我關一下,可是他們的班級門鎖住了,要去門房拿總的鑰匙串。阿胄說他去拿,很快就回來了,他給我看一板的鑰匙。
“陳老師,他們班是哪一把鑰匙呢?”
“你看呢?阿明。”我說,因為上面有編號,但不是班級名稱,而是字母和數字。
阿明也過來觀察了一下:“先解決這字母代表什么?”他提供了一個思路,這恰恰是解決問題的起點,一切從提出第一個問題開始。
“A代表年級么?”阿胄脫口而出。猜想可以是自由的,沒有知道確定答案之前,一切皆有可能。
“不對,只有3個字母,如果是年級應該有6個字母才行。”阿明想了一想,提出不同意見,可見他不盲從,有自己的獨立見解。阿胄也點頭,再思考,他也能接受別人的反對意見,并不是固執的人。
“那就是代表樓層,你看3個字母,這里恰好有3層樓,而且老師傅告訴我是這棟樓的鑰匙。”阿胄忽然想到這一點。
“有道理。”我說,“字母解決了,數字應該不困難了。”
“那是自然,A1代表三樓第一間。”阿胄搶先說。
“阿明,你的意見呢?”
“不會的,A是第一個字母,應該代表第一層,我想這是一個習慣問題。”阿明輕聲說。
“那就是C了,現在這里有C1、C2、C3、C4,究竟哪一把是六(1)班呢?”
注明一下,六(1)班在東邊第二間。
“可以排除誰?”
“C1 、C4。”
“范圍越來越小了,二選一。這時候,怎么辦?如果讓你在這兒就確定這把鑰匙。你的方案是什么?”我問他們。
“試試我們班是哪一把,再推理。”阿明說。
他們先選出C1來試,結果不是。
“現在可以確定了么?”我追問。
“不可以。”阿胄說,“我還不知道我們班是哪一把呢。”
“我覺得可以,C4是我們班的鑰匙,那么六(1)班就是編號C3的鑰匙。”阿明很肯定地說。
結果,確實如此。
解讀:這個場景并非發生在課堂里,而是在一個晚學之后的時段,案例里也只有兩個孩子,不是一個班級。但我依然覺得,這個場景可以表明諧趣課堂一個很重要的理念,那就是學生的思維碰撞和思辨一定是解決問題非常重要的基因,猜想、思考、發表主張、驗證、邏輯推理、理解符號的意義等等,在這個簡單的場景里都有很好的體現。
更為難得的是這是一個生活片段,不是刻意的課堂預設安排,這給我們一個啟發:諧趣數學的教學,不局限于課堂,而是來自生活一切開放的場景——場景的開放,也意味著思維的開放,只要具備開放狀態的思維,就有可能形成真實數學化的路徑,便可以讓數學問題變得有趣且深刻,當兩個孩子打開那扇封閉教室門的時候,他們內心的喜悅顯然不僅僅是因為關上了窗,而是因為某種思維“打開”的狀態,一定是如此的。
尋找數學課堂諧趣的力量,需要好的隱喻,需要好的介質問題,更需要思維的開放狀態,當然,還需要包括教師和學生許多因素的綜合,一切的課堂樂趣來自于孩子內心的主動進駐,除此,沒有捷徑。
(作者單位:江蘇南通市通州區南興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