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聽過兩個從佛家理論解說教育的段子:
段子一:按照禪門的“頓悟”說,學生優(yōu)秀與否,和老師沒有多大關系。優(yōu)秀的都是頓悟的,不優(yōu)秀的是還沒有頓悟的,有些人遲早要頓悟,而有些人則一生都是不開化的。所以教師這個職業(yè)是一個一直在做無用功的職業(yè)。這輩子做老師的,都是上輩子干了壞事的人,佛罰這些人用一生做無用功來贖罪。
段子二是以段子一為理論基礎的,或者是段子一的形象化、具體化、幽默化:上輩子殺豬,這輩子教書;上輩子殺了人,這輩子教語文。這看起來很符合佛家的輪回說和報應說。
我當然不認同這些歪說,和大多聽過的人一樣,當做戲謔之語,一笑了之。
但做老師做得越久,面對學生我的心越柔軟,我就越來越覺得教育還真的和佛家的一些學說有相通之處,比如教育者應有一顆佛心,應有一顆慈悲心。從某種程度上看,教育還真像佛的工作——教育是一份度人的事業(yè)。
佛家禪語道:天下之心,以慈悲為懷。佛家對“慈悲”一詞的解釋如下:慈愛眾生并給與快樂(與樂),稱為慈;同感其苦,憐憫眾生,并拔除其苦(拔苦),稱為悲;二者合稱為慈悲。
教育的過程本也是拔苦和與樂的過程,可很多時候教育在現實中卻變成了拔樂和與苦。極端的例子很多,比如以虐童為樂的那間幼兒園,再比如讓學生互扇耳光的那位老師。極端的東西如果不能說明普遍的道理,我們就來看看常態(tài)化的教育現實:從來沒有完全平等過的德、智、體;喊了二十年沒有減下來的學業(yè)負擔;在追求事物正確答案只有一個的過程中對學生思維的禁錮;缺乏生命意識的枯燥課堂;學生犯錯時不追問緣由的訓斥與懲罰……
教育的本質是立人,教育的使命是引領成長。成長是什么?成長是生命痛苦的拔節(jié)的過程,成長是不斷犯錯不斷修正的歷程。成長的痛苦很大程度不是肉體上的,而是心靈與精神上的。比如自我認知的困惑、同伴相處的困擾、師長認同的壓力等。而青少年時期是生命最迷茫最不知所措的一段歷程,所以孩子們會沖動會莽撞會封閉會放縱,然后又自我否定在痛苦中獨自療傷。這一時期恰好就是他們的受教育期。處于這一生命周期的孩子最需要的是同理心,即同感其苦,這就需要教育者給他們寬容,給他們各種嘗試的機會,在他們遭遇挫折時給予溫暖的安慰與指引。深深理解孩子的成長之痛,感同身受地去貼近每一個拔節(jié)的生命,盡最大的可能為孩子拔除痛苦,這就是教育的慈悲心。
而教育的慈悲僅僅拔苦肯定是不夠的,教師還應該努力地幫助學生快樂地成長。幫助學生快樂成長,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一、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自由而幸福的集體環(huán)境。任何因嚴格而壓抑的集體,都不能讓人幸福與快樂。我們的班級應該是明亮清爽、洋溢書香氣息的,應該是可以自由呼吸又井然有序的。我們的師愛應該像陽光一樣包圍著學生,又給學生光輝的燦爛與自由。所以班主任老師要積極進行班級文化建設和班級精神的塑造。
二、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高效而快樂的學科課堂。每一個科任教師應該從提升自己的專業(yè)水準出發(fā),珍視自己課堂的每分每秒,把每分每秒都當作黃金時間。認真研究學生,摸清學生真實的起點,弄清學生真正的疑點,清楚學生可以到達的提升點;認真鉆研教材,確定合理的教學內容,尋找巧妙的課堂切入;認真鉆研教法,構思最簡明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最能激發(fā)學生興趣的教學活動,制定最能激發(fā)學生思維的教學策略。課堂高效了,課后作業(yè)就可以少了,學生的負擔自然也減輕了,就容易高度投入,進入良性的學習狀態(tài)。
三、為學生搭建一個自我成長自主教育的平臺。教師只能幫助學生成長、引領學生成長,我們不可能取代學生成長,更不可能命令學生的成長。我們能做的只是給學生提供生長的土壤和展示的舞臺,讓每個生命以其自然之偉力促使自己提升,比如在班級架構中盡可能讓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位置和價值,比如在課堂實施中盡可能讓更多的學生實踐展示與交流。只要我們尊重學生獨立自主的地位,給予恰如其分的幫助和引領,學生自然會在這個平臺上獲得助力,由內而外地煥發(fā)充滿活力的姿態(tài)。
“慈悲”在佛教中是一種大境界,也是一種大智慧。教育的慈悲在教育中也是一種大境界、大智慧。我們呼喚這樣的慈悲,并獻身這樣的慈悲。
(作者單位:廣東實驗中學)
責任編輯 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