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在班級“我愛‘悅’讀會”上,我組織過“讀話猜作者”的游戲。朗讀一段話,學生競猜此片段出自哪個作家之手,最后評選出“火眼金睛”、“順風耳”等競猜正確的同學。該游戲既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推廣了海量閱讀;又引導學生感知了作家各自獨特的寫作風格。活動總結時,我請同學朗讀了學生作文,其他同學競猜小作者。現場氣氛熱烈,競猜者激動得臉都紅了,被猜中的小作者更是興奮異常?!吧窳?!”、“奇了!”等驚訝興奮的話語此起彼伏。其實,無需掐指神算,不必瞎蒙胡猜,每個寫作個體都有其獨特的語言風格,彰顯著獨特的個性魅力,我們謂之為“寫作風格”。知名作家有明顯的風格體現,而學生,在他們各自的作文中也有著不同程度的個性呈現。
幾年來,我堅持個性化寫作的教學之路成效已顯。怎樣引導學生的個性化寫作呢?本文擬從包容、賞識、評價等環節加以闡述。
一、包容性理解——淡妝濃抹總相宜
每個孩子的個性、興趣愛好、閱讀經歷、成長環境均有不同,從而形成不同的語言素養,在語言積累和表達上,也呈現出異彩紛呈、個性鮮明的語言特點。
譬如,宋雨辰同學寫作文喜歡用括號作補充說明,因為他總擔心別人不理解他所表達的意思,因此他必須做好注釋,以免老師讀不懂(多么渴求理解的心啊)。進一步深入了解后,我發現,這個孩子曾受冷落,表達欲望強烈,但身邊的大人卻沒耐心聆聽他的表達,以致他認為成人恐怕聽不懂他的話,非加括號注明不可;張博聞喜寫科幻式體裁,他那小腦袋瓜子里有著太多的奇思妙想;伍依霖的文筆清麗,如夢如幻,優美流暢如一首小夜曲……我手寫我心,行文顯個性。
綜觀中外名著、名家,各以其獨特的個性魅力彰顯出特點鮮明的寫作風格。其實,文體風格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由語言積累、閱歷和時間積淀而成。小學生從一二年級寫話、寫片段,到了六年級,已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獨特文風。只不過,在很多時候,被老師和教材、試題等人為設置的寫作要求遮蓋了其光華,導致出現了千篇一律、雷同虛假的學生腔。譬如,寫老師,都是帶病上課;寫父母,都是病中關愛;寫愿望,都中規中矩,而非本心。那張像紅蘋果的臉,一紅就是幾十年。何其悲哀!一個有慧心的語文老師,會引導學生用他自己最本真的語言表達;一個細心的老師,會在那稚嫩的字里行間發現深藏其間的個性色彩和思維習慣。你會發現,即使是敘述同一件事,也一定會有不同的表達方式,依然會有學生獨特的個性魅力的閃光,這是多么值得慶幸的一件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我們有什么理由不為這與生俱來的創造力和表現力而感到無比欣喜呢?
每個學生都是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個體,每一篇天性流露的個性文字都應該閃爍著其靈魂的光芒,只是可惜學生常常被諸多條條框框束縛住了手腳,被冰冷的分數壓抑了其個性,被謹慎求穩的語文老師制約了孩童的筆和心靈。許多語文教師,似乎已經習慣了搬石頭砸自己腳的痛楚和麻木。教學之殘忍,莫過于對異于常理不循世俗的人和事缺乏寬容和探究之心,而以陳舊思想和一已私念妄加鞭撻,橫加干涉,渾然不顧可能對孩子筆下和心靈造成的傷害。寫作個性一旦泯滅,文章靈性和美感又何從依附?身為語文教師,尊重每個學生獨特的個性和表達,寬容一些孩子特異的表達方式,在理解和寬容的基礎上,再適時引導,使其語言表達在保留個性魅力的基礎上向漢語的規范化靠攏,達成最佳的表達效果。一個語文教師,要寬容每個孩子的文字理想國與眾不同,要理解孩子的視角與成人的巨大落差,尊重學生寫作的個性,以欣喜的心情展望“橫看成嶺側成峰,行文風格各不同”的文字前景。
二、賞識性褒揚——新松恨不高千尺
好文章注重個性,注重靈性,注重剎那間的鮮活感悟。比起教材范圍內的命題作文、應試作文之類,更多精彩靈動的文章出自學生日記、博客。為什么?個性,可愛,松馳,自由,像田野的風,像水上的紋,像一個人的舞蹈。
潘為楠在《自我介紹》中,這樣寫道:我長著一張土豆臉。我想了很久,話語突兀,頗不妥當,但也覺得這樣比喻似乎沒什么錯。一日,逛超市,抬頭的瞬間,看見對面蔬菜柜臺上探出腦袋的一只大土豆,一下子聯想到那孩子的臉。大為驚駭之余,咀嚼那個比喻,頗覺有趣,一個人,兀自笑了起來。后來,在評講該文時,我給予了大大的褒獎,說這個比喻實在是“太有新意、太有創意、太有個性了”。當時,看著潘為楠搖頭晃腦的得意模樣,顯然十分受用。
另一學生寫英語老師Uncle陳,“那黑椒籽似的小眼睛格外有神,又格外迷人”。我給的評語是:大眼太無神,小眼迷死人。該學生拿著日記本,格格笑開了。眾人傳看,一時哄堂。于是,每每,學生提起筆,蹙眉凝思,洋洋灑灑寫出一篇文章之后,恨不得立馬就呈于老師案前,得到老師的賞識褒揚??梢?,教師對學生寫作個性的賞識,對保護和激發學生的寫作積極性起著多么大的作用。
我一直記得朋霍費爾的一句話,他說:“有些人,你同他談話時,你碰到的不是他本人,而是一連串標語口號以及諸如此類的東西,這些東西有力量控制他?!蔽业睦斫馐牵處煵槐刂欢⒅鴳嚨姆謹?,學生作文也不必只為應試而作,也許有一天,“我們失去的只是鎖鏈,得到的卻是整個世界”。要敢于讓學生發出自己的聲音,讓學生的筆下源源不斷地流淌出像小溪一樣清亮的真實心聲。
三、個性化評語——春蘭秋菊不同時
教師的個性化評語是對學生個性化寫作的肯定、包容、褒揚以及鼓勵。恰當的個性化評語既能讓寫作者產生“洋洋得意”的自豪感,又能激勵小作者更大膽、更自由地舒展自己的個性,釋放自己的寫作才能。使他們筆下的文章,更具有一種蓬勃的生命力和個性飛揚的張力。文如其人,是說文章充分體現了寫作者鮮明而又獨特的個性??梢妭€性是好文章的魂,它使平淡的文字具有了風骨,突顯了性情。李鎮西認為教育者應該是一個性情中人,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義正詞嚴而不謾罵,真誠贊美而不虛偽,酣暢淋漓一瀉千里,嬉笑怒罵皆成文章。為人師者能做到這樣,做學生的,才好如顏回對孔子所言,“步亦步,趨亦趨”,共同走向美好的所在。
例如,批閱學生周記的時候,一學生這樣寫道:心情不好,錯別字特別多。黃老師就別計較了……
評語:黃老師可以不計較。但那本該寫正確的漢字被你寫的缺胳膊少腿,漢字會計較、會郁悶,你說怎么辦呢?
好小子,一讀我的評語,樂了。乖乖地將錯別字一一更正,還它們“健全之身”。
陶藝課上,學生A打爛了小博士B的陶藝作品,還出言羞辱B的陶藝作品粗糙低劣,打碎了才好呢。小博士B感覺很受傷,當即寫了一篇文章直抒胸臆,對A的行為表示了極大的憤慨,對自己的勞動成果被毀傷痛徹心扉,字字句句血淚控訴,我看了既驚又痛同時倍感欣慰——正所謂“憤怒出詩人”,當學生遇見“不平”,能第一時間想到借用文字淋漓盡致地表達自己的切身感受,這也可算是作文教學的一個成功體現吧?
于是,我欣然提筆,寫下評語:你辱我,我不羞;你傷我,我不疼。小博士呀,大胸懷;老師聞之夸贊來。
后來,我才知曉,相比較老師口頭上溫語軟言的安慰,學生對這簡短一句的評價記憶更深,也更習慣于把萬般心事付于文字。
事例頗多,不一一例舉。
漸漸地,學生的每一次作文,因為對老師的個性化評語充滿期待,而使寫作本身多出一種別樣的趣味。以文字感染文字,個性激發個性,以心靈喚醒心靈,被重視的愉悅感難以言傳。高山流水,知音難覓。現在,學生的寫作,正因為“知音”的存在而變得這般美好。
肖川在《成為有思想的教師》一書中曾這樣說,有思想的教師,會對學生的心靈豐滿和精神充實有一種自覺而又自然的引領。個性化的評語,就是這種引領的最佳載體之一,會對學生的個性化寫作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我們不得不承認,正因為每個學生的獨特個性,才使得學生的心靈世界五彩繽紛,才使得作文的教與學新意迭出、創意無限,也才釀成了作文教學的酸甜苦辣,有了師生間筆墨往來的多姿多彩。
教育教學需要個性,作文教學呼喚個性,當學生好奇而又期待地拿起手中的筆,揮灑個性抒寫人生時,語文教師要有“橫看成嶺側成峰,行文風格各不同”的智慧與胸懷,引導學生寫自己話,行個性文,去追逐七彩的文學夢。
(作者單位:廣東中山三鄉紀中三鑫雙語學校)
責任編輯 蕭 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