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高考,我壓根兒就沒有想過考師范學校,因為我討厭當老師,我感覺當老師沒有出息,整天就是上課下課孩子王。但命運就像是上帝在玩的骰子游戲,他想把你扔在哪里你就必須在哪里,我們沒有掙扎的余地。無奈地,因為高考分數所限,我只能去一所師范大學讀書。
曾經,我給自己的人生定位是做一名真正的學者或是商場上一位叱咤風云的商人。于是,在那所大學里,別人都滿足抄抄筆記混混學分甚至花前月下的時候,我在圖書館里苦苦地讀書。不為別的,因為我的心中有個夢想,我要通過考研擺脫當老師的命運。可是,當年的考研,我還是一敗涂地,在總分370多分的情況下,英語失利讓我不得不帶著強烈的遺憾到了一所高中任教。
或許,我是個教書的天才,在短短的一年內,我就三次獲得了講課比賽一等獎和一次學校的優秀班主任評比,而且那年的高考成績創造了學校的歷史。可是,這不是我想要的,我想要的是學者夢或商人夢。于是就有了接下來的第二次第三次考研,結果依然。于是,在2001年6月底,我懷揣著無限的夢想到達了廣東。可是,傳銷!一場騙局讓我身無分文地回到了故鄉。面對鄰居的指責和父母的滿面淚痕,那年9月,我只好又一次踏上講臺,再一次開始了我的教書生活。
幾年內,我獲得過各種各樣的獎項,可是遠方夢想的涌動還是讓我再一次啟程——我開始了嘗試自己的成功商人夢。我將幾年來的積蓄投入了一場現在看來愚蠢的游戲中去。那次,我賠了整整20萬,傾家蕩產外還負債累累。為了還債,我甚至偷偷地取出了給父母的防病養老錢。
不想相信命運,可是,在和命運的博弈中,我總是丟盔棄甲。
記得那個晚上,在20萬打水漂的那個晚上,弱小的妻子告訴我說:“只要你明白了自己能做什么,就是天塌下來,我和你一起扛。”
我能做什么?考研不成功,學者夢在哪里?踏入商場,就頭破血流,成功商人夢又在哪里?哲人說人生的智慧就在于知道自己從哪里來,到哪里去,并且能夠懂得抵達的途徑。
我,只能教書!或許我不知道前路如何,但冥冥中我明白自己必須學習,學習,再學習。
于是,我開始大量閱讀古今中外的教育專著,開始拼命地上網絡論壇,寫自己的博客,拼命地往各大雜志投稿。上了“中國語文教育資源網”不久,我就當上了“課例研討”的版主,和魏智淵、焦美玲、干國祥、夏昆等當下的名師交流碰撞。我一度認為自己接近了名師,因為我已經認識了不少名師,并且有一篇評論李鎮西老師的文章在《語文教學通訊》上發表。我仿佛看到了成功的希望,于是就更加刻苦去讀,去寫。
可是,除了網絡論壇上的幾聲叫好,現實中,我卻非常失落,論文投而不發,課堂爭議不斷。尤其是在我所謂的“班級自主管理”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被提升為學校副校長,并被邀去四處“傳經送寶”的時候,鄭家斌同學的一封信,讓我失落萬分。
尊敬的梅老師:
接到了中山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我終于可以和您暢談心情了。
首先祝賀您做了副校長,我為有您這樣的好老師而感到欣慰,因為像您這樣年輕有為的教師并不多見。可是,您知道嗎?您雖然把我和同學們送進了大學的校門,但我還是想告訴您:我們過得不快樂,真的不快樂!在您看似民主的背后,恰恰是讓我們給自己戴上了一道道枷鎖。我們真的很無奈,因為枷鎖是我們自己制定的,只能忍氣吞聲地去接受,去實行。
您知道嗎?我們需要的是自由地翱翔,而不是被動地管束;我們需要的是特長的發揮,而不是做紀律和分數的奴隸;我們需要的是人人平等地成長,而不是在幾個班干部的執行中失去鍛煉的機會;我們需要的是切身的成長體會,而不是您對我們的諄諄教導;我們需要的是成長的方向和成長的動力,而不是班級規定的這樣那樣的條條框框;我們需要的是成長的快樂,而不是壓抑……就說您讓我們讀的那些勵志故事吧,根本沒走進我們心里,故事就是故事,是別人的,不是我們的。
或許我說的話有些不尊重您,可是老師,您是一個有教育情懷的人,是一個好老師,所以,我才愿意說出自己的心里話。
您可以想一想,怎樣才能讓每個學生健康成長,怎樣才能讓每個學生真正平等,怎樣才能讓每個學生的特長都得以發揮,怎樣才能讓每個學生都快樂……如果您真的想通了這些,我相信您一定會成為一個更好的教師和校長。
暑安!
學生:鄭家斌
王棟生老師說“教育的悲哀就在于一群傻子在勤勤懇懇地做事”。那么在我贏得了所謂的網絡成功的時候,在我勤勤懇懇甚至拼命地追求成功的時候,我在做什么呢?
那年,我狼狽地“逃竄”,因為我所謂的成功只是風行水上,激不起半點波瀾。于是,在后來我的每次講座中,我都會告訴老師們“錯了,停下來就是進步”。這就是那段經歷告訴我的最真實的道理。“欲速則不達”,那段經歷就是最好的明證。
當靈魂走得太快,總會迷失歸途。就在我30歲生日的時候,一個朋友告訴我說:“幸福的途徑是沒有幻想,成功的途徑是無欲則剛”。他說“無欲”是讓你放平心態,讓心緒平靜下來,只有平靜下來你才能延伸思考的長度。守著一顆寧靜的心,不去設想所謂的成功,或許就可以自然到天涯了吧。是的,沒有了所謂成功的欲望,思想走多遠,實踐就能走多遠。
于是在語文課程改革的轟轟烈烈中,我摒棄從眾,2007年提出語文課堂的“三維”教學,將“學會思考、學會寫作、學會做人”作為語文課堂的“三維”,將思維品質的培養放在語文教學的突出位置,成果在國家級期刊《新課程實踐》刊發。2008年起跳脫“建設班級”或者“自主管理班級”模式,開始了“培育-發展”班級理念的構建。2009年起,在所帶的班級全面試驗“培育-發展”班級理念,同年出版專著《綻放每個生命》,并完成《給夢一把梯子》寫作教程三部曲的書稿。2010年5月起,“培育-發展”班級理念的試驗獲得了初步成功,并開始了在《教育時報》推出“重塑帶班理念”長達18個月的專欄。同年出版《給夢一把梯子》三部曲。2011—2012年,很榮幸先后被《福建教育》《中小學德育》《中國教師報》《班主任》等多家媒體推介,并且成為《班主任》《教師博覽》等雜志的封面人物。
經過了當初的掙扎,我懂得了人生的職業定位,找到了靈魂的安放所;經過了冒進的激情,我懂得讓靈魂歸于平靜,懂得了“成功的途徑是無欲則剛”。
和名師大家比起來,我這點小小的收獲顯得多么微不足道,但是我深深地明白了,把靈魂安放在哪里,哪里就是真正的故鄉,把腳步放在哪里,你就可以從哪里走向輝煌。
2013年3月24日,我在江西吉安講了6個小時的課,6個小時沒有一個老師提前離場。甫一結束,涌上來幾位老師,問我:“梅老師,你這么年輕,怎么取得這么大的成績?”
我知道,我無法一下子回答這個問題,只說了一句:“綻放只在停留處。”
或許上面的文字即是詳細的問答吧。
(作者單位:上海市浦東新區平和雙語學校)
責任編輯 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