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穎瓊:“微團”召我去戰斗
經過幾次“微會議”后,我忐忑的心平靜了,因為倡導者彭校并沒有給我們定下什么大的目標和條條框框,我們也逐漸領略了團隊的“微”精神。
一向不喜歡讀教育類書籍的我喜歡上了彭校給我推薦的《全美優秀教師快樂學習課》,我還在辦公室主動推薦給“非團隊”老師,希望他們能分享其中的“樂教”精神。
我重新開通了教育博客,開始記錄教育中的點點滴滴。“哪怕寫一句都可以,只要是你的真實感受。”彭校總是鼓勵我們,還親自指導我們如何寫“微文章”,并用“小紙條”的溫馨方式為我們加油,驅逐我們身上的惰性。
我每天晚上開始關注我們團隊的文章,甚至更廣闊的教育博客,從他們身上吸取正能量,改變自己的教育觀念,改善自己的教育行為。我游離的心有了歸宿。
“微團”像一顆閃閃的紅星,召我努力去奮斗!
鄧光華:靜謐的夜晚
下班回家,把家人換下的衣服用心洗了,做了簡單且又合胃口的飯菜,看了會兒新聞,上網閱讀微友及認識不認識的同仁們的文字,給原先沒有標題的文章取了名。不知不覺,近十一點了。
我喜歡喧囂,也喜歡獨處。外面一片寂靜,透過書房窗,隱約可見小區里那些人家的微光。想起今天楊勇跑到辦公室特地給我們送蘋果的可愛樣子。想起我在黑板上畫的那個面帶微笑的大蘋果。想起幾個走讀生發來的祝福短信,覺得特別溫暖。L是這樣發的:“鄧老師,今天是平安夜,雖我沒有像楊勇那樣送您大蘋果,但是我和他一樣,有著一顆同樣的心,希望你開開心心,平平安安。”
其實,生活中有很多讓人感動的人和事。孩子們的一個微小的變化與進步包含著老師多少愛,多少心血。細聽,他,彭校,在每次例會上,一席席話,清新而深刻。
大家都在努力著。相信只要朝前走,前途就是光明的。
衛茜:剎那的靈感
下午第一節是數學課。上課鈴一響,我快步走進教室,卻被眼前的景象氣火了:教室里鬧哄哄的,第一組圍了一大圈人。我怒氣沖沖地走到第二組,原來是李浩柯和陳澳在掰手勁,正處于僵持階段,兩人的臉憋得通紅,脖子上青筋凸起,他們各自的粉絲在為他們加油。
我靈機一動說:“我要向你們挑戰!”他倆鄙視地看著我——我知道他們是怎么想的:他倆的武術非常好,而我是一個女老師,敢向他們挑戰,豈不是班門弄斧?我決定再加點料,我說:“你們都瞧不起我吧?那我們來打個賭吧!如果我輸了,這節課改上自習,如果我贏了,這節課你們要更加認真聽講。敢嗎?”旁邊的同學都慫恿他倆接受挑戰,他倆對視后答應了。先是李浩柯。這小伙子看似瘦,手勁可真大,我用了九成功力才把他手掰歪。他心悅誠服地讓到一邊。換陳澳來的時候加油聲、吶喊聲更大了。一交手,我便發現了陳澳手勁沒有李浩柯好。我一鼓作氣……當陳澳的手接觸桌面時,全班發出“哎呀”的惋惜聲,我也從他們的眼中看到了對我的佩服。
這節課雖然耽擱了十幾分鐘,但孩子們信守承諾,上課特別認真,很快就完成了這節課的教學目標。不過,假如我輸了,怎么辦?我也一定要給孩子們做信守承諾的榜樣——這是我必須兌現的“支票”。
張娟:通往JC心里的路還很長
每天我幾乎都能接到關于JC的報告,有的來自學生,有的來自科任老師。如:他又和某某打架了,他又把某某女生罵哭了,他上課大聲喧嘩,擾亂課堂秩序……而且每次出事,他都是一副“這事不賴我”的態度。
放月假了,他悶悶不樂地跟著我。我問他:“你怎么了?”他眼圈紅紅的,說:“張老師,你給我爸爸打個電話,叫他讓我回家吧,開學以后我一次家都沒回過。”我一驚,他還是第一次低著頭,壓低聲給我說話,看著他可憐的樣子,我的心又軟了。撥通電話后才知道他的父母離異,他跟著父親生活,父親在外地打工,家里只有年歲已高的爺爺奶奶。他這么調皮,爺爺奶奶根本管不了,不讓他回家。我無話可說,把電話遞給JC。“爸爸,讓我回家吧,我會聽話的,爸爸,讓我回家吧,我不調皮了……”雖然他苦苦哀求,但他父親還是沒答應讓他回家。他一抹眼淚,說聲謝謝,頭也不回地走了。看著他的背影,我心里酸酸的,又拿起了電話……
第二周的星期一,他見著我就驕傲地說:“我回家了!”我故意說:“你爸爸怎么又讓你回家了呢?”他不好意思地說:“我知道是張老師說服我爸的……”那幾天,他“收斂”了許多。
我知道通往JC心里的那條路怎么走了,盡管路還很長。
程文靜:靜下心來
靜心教育,堅持即勝利。在當今這個浮躁繁華的時代里,要想靜下心來專注某件事情是一件十分不易的事情。但是我既然選擇了當一名教師,就要像樣地做下去,就需要靜下心來。很多事情不是想象的那么困難,一步一步地做下去,堅持下去,學生便會在不經意中發生意想不到的變化。同時,學生的變化也會給你注入繼續堅持下去的勇氣,你將再接再厲,終將成為一名成功的教師。
本欄責任編輯 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