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蕓蕓眾生之中,“知足常樂”或許是道佛之家才能到達的境界,而教育教學一線的教師能否知足常樂呢?我想,大多數人恐怕都是持否定觀點的。到學校調研,常常聽到的聲音是“老師真難當”、“下輩子不再做老師了”。曾幾何時,自己不是也有同樣的感慨嗎?初入教師這行,曾經躊躇滿志,摩拳擦掌,一度有“興教安邦”的志向。然而,隨著工作壓力越來越大,工作量越來越多,人際關系越來越復雜,繁瑣雜事壓得人透不過氣來,自己就逐漸變得不快樂了,甚至懷疑自己是否選錯了職業。于是,當初一起宣誓“永遠忠誠于黨的教育事業”的一些同行動搖了,有“下海”的,有跳槽的,一個個另尋人生理想目標而去。靜靜細想,一線教師對“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產生不知足、不快樂的原因有三:
一是社會給予教師的壓力實在太大。常言道,人非圣賢。雖說教師也是普通人,但相對于其他行業的從業者來說,社會對教師的要求更高。“為人師表”的帽子使得教師有別于人:必是一個素質高、品行好的模范公民,其任何的行為閃失都會招來輿論的譴責。再者,現在的學生以獨生子女居多,孩子的未來是家庭唯一的希望,家長的期望值非常高,這給予教師的壓力也是巨大的。家長往往將對自己孩子的教育失誤歸咎到教師身上,很少考慮其他因素對教育的影響。還有,由于現時就業形勢不容樂觀,行業內的競爭異常激烈,教師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解甲歸田”。而應試教育的后遺癥——“分數”“升學率”,又成了社會和學校評價教師的唯一標準,教師人人為這個標準而疲于奔命,不堪重負,哪有多少快樂可言?
二是學校和教師自身因素的影響。首先是一些地方在人事制度改革中,績效工資和崗位設置所產生的不公平競爭,給一部分教師造成了消極怠慢的工作態度。因為在績效工資和崗位設置兩項改革中,能取得高績效和高職位的名額有限,加上改革實行“一校一案”,導致付出同等勞動價值的教師在套取績效工資和崗位待遇上不盡相同,于是就有教師“破罐子破摔”,不謀進取。其次,新課程的實施確實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有的觀念、知識積累都有不同程度的過時,必須加以更新,這些都得花費教師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再次,一些教師拿自己的地位、收入、付出與其他一些行業(如公務員)作比較,感覺付出遠大于自己的所得,付出與所獲的強烈反差導致心理失去平衡,整天心里憤憤然,這怎么會快樂呢?
三是師生關系的改變導致教師變得多元化,擔子重了。過去的老師是“一支粉筆一張嘴,打從開頭講到尾”, 師生間是單一的“我說你聽,我寫你抄”的唯師獨尊關系,“傳道、授業、解惑”中的“傳”、“授”、“解”,都給予教師絕對的主導和權威地位,學校、學生和家長很少會反過來要求老師怎樣做。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的進步、教育的變革以及信息技術廣泛應用,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多了,依賴教師的講授少了,再不是老師眼中的“乖孩子”了。于是教師的權威被打破,師生之間的關系改變了,教師在激烈的行業競爭下變得越來越忙碌:查資料、備課、聽課、外出學習、做調查、搞研究……不僅有著做不完的事,而且責任重大,生怕出點安全事故、意外什么的,整天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工作勞心勞力不說,還不一定能體會到多少成功的喜悅。如此,要想快樂談何容易?
上述種種令教師“不樂教”的原因,歸根到底是一個心態問題。其實,做到知足常樂并非難事。教師要意識到,懂得快樂、善于快樂是一種智慧、一種氣度,只有成為快樂的教師,才能帶出快樂的學生。要做到:
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將教書育人視為終生事業。教師一旦樹立了熱愛教育事業的思想和意識,就必定會產生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動力。這種精神動力會煥發出一種勃勃生機,打造出一種超然脫俗的氣質;這種氣質散發出的是一種坦誠,一種風貌,一種高雅,一種工作的靈氣;而這靈氣就是陽光之氣。
有過硬的業務本領和豐富的文化涵養。自信來源于知識和能力。一個教師如果能認真地學習教育教學理論,深入鉆研業務,走出一條不斷促使自己成熟的路子,教法新穎,成績優秀,他就會油然生發出一種自信,這種自信是成熟的象征,它顯現出的是與高傲截然不同的堅定信念。這種自信是由豐富的內涵派生出的一種陽光精神。
擺正自己的位置,正確評價自己,自我期望值不宜太高。要承認人是有個體差異的,你不可能什么都比別人強,既要看到自己的優勢,也要承認自己的不足。要堅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你雖不是最成功的,但你肯定不是失敗者,用不著灰心喪氣。只要自己盡力了,就不要因為沒有達到既定目標而過多地自責。這樣,你的內心肯定可以寬慰許多。
淡泊名利,具有奉獻精神。名利觀念是客觀存在的,所不同的是有的人能正確對待,對名利看得比較淡,有的人則不能很好地對待,把名利看得比較重。沒有了名利思想或許就沒有了動力,然名利思想過重,又很可能形成包袱,成為自己工作的阻力。關鍵是要把握好一個度。要明白,名譽和利益是個人有意工作換取的無意收獲,刻意索取往往是徒勞的。一心想著索取、想著獲取名利的人是不能與同事平等相處的。做教師一定要有濃濃的愛心和高度的責任心。只要心中有愛,以學生為本,努力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并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盡力了,就不必過多地關注結果。
樹立正確的學生觀,讓學生“摸得著”你的關注。每個學生所處的家庭、環境及所具有的能力有區別。學生有時有過錯,我們要有耐心,要允許學生犯錯誤。學會和學生溝通,因為每個孩子都會有自己的長處,要善于發現、欣賞學生的優點。你不要將關注僅僅停留在意識里,而應讓學生摸得著、感覺得到你的關注。你拾起學生掉在地上的橡皮、耐心回答學生的提問、常與學生促膝談心,甚至只是走道里的一聲問候,這些都能讓學生有所感受。這些可以給你減少許多煩惱,于是,快樂也就自然多了。
學會自我放松,主動尋找快樂。在工作和學習之余,要充分享受假期及其他休息時間,或外出旅游,或閉門靜養,或參加體育運動,或找自己要好的朋友聊一聊,或與孩子做做游戲,做做自己喜歡的事。
(作者單位:廣東增城市荔城街教學指導中心)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