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養生的最早記載可見于《黃帝內經》,經后人不斷實踐發揮,才有順應四時之養生、五臟養生、情志養生、飲食養生、動靜結合養生等。古書上說,“飲食有節,起居有常”、“恬惔虛無,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縱觀古今中外健康長壽者的“養生之道”,雖然千差萬別,但“規律生活”這一條卻是共同的。世界衛生組織把原來的四大健康基礎補充為“規律生活、心理平衡、適量運動、合理膳食、科學飲水、戒煙限酒”六大健康基礎,并把“規律生活”列為六大健康基礎之首。
其實,人體本身就有—個“預定時刻表”,即“生物鐘”,是它支配著生命的正常活動,直到生命結束。如果人的生物鐘運轉與大自然節律合拍,就能實現“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身”的目的。因此,把規律生活養成習慣至關重要。那么,怎樣的規律才是健康科學的呢?現把每日養生的“定時”項目列出。
定時覺醒與起床 睡眠比吃飯重要,而定時覺醒比睡眠還重要。所以才有“養生睡覺先”、“睡眠勝似醫療”等說法。早晨5點30分~6點30分(按季節調整)生物鐘處于上升時期,腎上腺分泌功能激素形成旺盛,此時覺醒說明睡眠已充足。為完成生物鐘由睡到醒的轉換,醒后可“懶床五分鐘”,以舒暢心情,迎接新的一天,也可進行揉腹、叩齒、咽津、提肛等活動,讓人體節律平穩完成由臥到立起的過渡。另外要按時休息,春秋冬以晚上9點為宜,夏天可延至10點。
定時飲水與三餐 水是生命之源,可活命強體,因此每天最好飲水1600~2000毫升。一天中最佳喝水時間有四個,起床后喝300毫升,上午10時左右與下午3~4時左右各喝500~700毫升,睡前1~2小時喝300毫升。早餐以7點為宜,午餐為12點,此時消化腺分泌加強,此時飲食有利于食物消化。晚餐以18點為宜,要少吃,并要養成慢食、節食、雜食、淡食、鮮食、軟食、稀食等習慣。另外,每天要吃20多種食物,不要偏食,以素為主,適當葷食,七八成飽為度,食后20分鐘再散步活動,以促進消化,加速血液循環。
定時用腦與午睡 生命質量的高低在于頭腦健康的程度。腦子越用越靈,一般人有四個學習記憶高潮,即早晨起床后,上午8~10點,6~8下午,睡前1小時,在這四個階段用腦學習可達到用腦、護腦、健腦的“三重效應”。午睡也是生物鐘的內在固有要求,以半小時到1小時為宜。
定時運動與靜養 要遵循“運動三原則”,即養成習慣、適量適度、腦體并動。每天至少進行3~4次,每次至少20~30分鐘。步行就是不錯的運動方式,其被稱為“百煉之祖”、“運動之王”。靜養除了練形,更要注意練心,包括靜坐、靜立、各種靜功。要做到心神專一,心靜則產生安靜性健康波,對人體非常有利。
定時練習腹式呼吸 腹式呼吸是一種大能量的身體運動,可以使腹腔和下肢的血液回流心臟。每天6~7鐘時練習,用鼻子吸氣時要將肺部充氣充滿,接著呼氣,徐徐地從嘴里吐出,而不是從鼻子呼出。這樣反復每分鐘呼吸8~10次。形成定時練習腹式呼吸的習慣不僅會讓你神清氣爽,長期還有延年益壽的功效。注意一定要在空氣新鮮的地方,如果能一大早面對朝陽的話則更好。 (傾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