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由來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提起清明,人們自然會想起這首詩。但起初清明只是一種節氣,它是怎么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呢?這還得從寒食節說起。
春秋戰國時,重耳為躲避禍害,流亡出走,介子推一直追隨左右。路途中為救饑餓的重耳,介子推曾割自己肉給重耳吃。重耳做了君主后,即晉文公,對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立馬差人去請介子推,但他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晉文公讓御林軍上山搜索未果,有人建議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孰料他們母子卻被燒死在了柳樹旁,并留下一片衣襟,上面題有: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為紀念介子推,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第二年,晉文公登山祭奠,見那棵老柳樹死而復活,便掐下一枝,編一個圈兒戴在頭上。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后來,由于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漸漸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而寒食則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
清明掃墓
清明掃墓,是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轎馬后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在秦以后,到唐朝才開始盛行并相傳至今。《清通禮》云:“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
各地清明雖都有祭祖的習俗,但祭祖的方式卻各不相同。在清明這一天,有的不動灶火,忌食熱食;有的攜家帶口到墳塋給墳頭添土、壓紙錢;有的祭罷要放風箏,甚至互相比賽,進行娛樂活動;有的婦女和小孩還要就近折些楊柳枝,將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條穿起來;有的則把柳條編成籮圈狀,戴在頭上,謂“清明不戴柳,來生變黃狗”。
清明踏青
清明節是繼春節長假之后的第一個小長假,恰好又逢春暉耀地、春暖花開,這對于在家里憋了一個冬天的人們來說,可是個不可錯過的出游好機會。很多家庭都想借此機會到野外走一走,郊游一番。清明踏青,不僅可以欣賞大自然的美好景色,而且是鍛煉身體、增強免疫力的最佳方式。
清明踏青 自古流行
清明節踏青的習俗始于唐代,著名詩人杜甫就有“江邊踏青罷,回首見旌旗”的絕句。清明前后,蕩秋千、放風箏、馳馬、踢球、踏青,凡此種種都是我國古代民間頗為盛行的體育活動,尤其是踏青,更是男女老幼最為喜愛而又易行的項目。
踏出健康 踏走疾病
就中醫養生來講,清明踏青可謂好處多多:
一是改善血液循環 清明時節,氣溫轉暖,郊野春游,做些輕微活動,可以增強下肢肌肉和筋鍵的活力,靈活百骸,使氣血運轉,冠狀動脈血循環得到改善,是強心的最佳方法。
二是按摩人體臟器 清明時,芳草萋萋,心戀崎嶇,信步閑游,全身都會受到震蕩,這種震蕩可以防止血管壁出現沉淀物,加速里面渣滓的散退;有節奏的步行,低頻、適度的顫動,對內臟器官更能起到按摩的作用。
三是調整人體代謝 此時春和景明,大地綠遍,空氣新鮮,陽光充足,大氣中的“長壽素”—陰離子較多,是調整人體代謝的天然“藥物”,更是治療精神緊張的理想“解毒劑”。
避開誤區 與健康同行
當心日光性皮炎 日光性皮炎通常會在春季初次受到較強日曬后發病。多數人表現為在面、頸、前臂、手背等部位出現紅斑、丘疹、風團或水皰等皮疹。因此,戶外活動時要盡量穿長袖衣褲,還要攜帶防紫外線太陽傘,條件允許時,可走陰涼的地方。而那些有家族發病史的人需要特別小心,最好搽上防曬霜。還有,有些人喜歡躺在花叢中綠陰里,這也會引起皮膚過敏。
就餐防止胃病腹瀉 有些家庭出游,喜歡自帶熟食,或者在外野餐,但旅途中食物最易腐敗,因此,出外旅游最好攜帶有密封包裝的食品,打開包裝的食品應盡快吃完。在外野餐要盡量做好手的衛生,雙手要接觸許多東西,如用手扶車、點錢、撫摸動物、采花草等,所以就餐前最好用干凈的活水和肥皂清洗,如果沒有條件洗手,那么就不要直接用手抓食物。
登山要量力而行 不是任何人都可以登山旅游,如果患有心臟病、高血壓、急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腎炎、盆血、肺結核、發熱、急性感染以及結石活動期的病人都不要逞強登山。而且,登山也要根據個人的體力和身體素質而行,很多人平時很少鍛煉,不要逞強好勝地一鼓作氣爬上去,把自己搞得精疲力竭。
此外,到野外踏青還應注意預防花粉過敏。有過敏體質的人到野外可戴口罩、墨鏡、手套等,穿上長袖衣褲,盡可能減少皮膚外露。行走時應選擇花草樹木上風口行走,必要時還應帶上防止過敏的藥物。
踏青祭掃須“三防”
雜草林地行走 不妨“打草驚蛇” 春季是蛇活動的頻繁期,特別是在悶熱欲雨或雨后初晴時。因此,在山間、雜草行走時,可先用棍棒敲擊草叢,“打草驚蛇”將蛇趕走;遇蛇襲擊,不要直線跑,可左右拐彎交替作“之”字形躲避;若被蛇咬,切忌驚慌奔跑,要緩慢行走或由他人運送。
山路濕滑難行 防滑鞋是首選 上山掃墓一般行程半天,若選擇不合腳的鞋子不僅會使足部受損,嚴重的甚至可能引起各種并發癥。因此,爬山應選擇軟皮面或布面等透氣性好的圓鞋頭、厚膠底鞋或尼龍搭扣的運動鞋,最好是防滑又耐磨的徒步鞋。
遇到雷雨天氣避免接打手機 清明節多雨水,驚蟄過后便有雷雨天,外出時一定要帶雨具,并注意防雷。在野外遇強雷雨,應盡快離開山頂、山坡,選擇最低處,雙腳并攏蹲下,除下身上金屬物品,不要靠近電桿、大樹。同時,應避免接打手機。
外出踏青 五種花草摸不得
仙人掌 有些仙人掌類植物的莖、葉、刺、花、果均含有對人體強烈刺激的毒汁,人體被刺后容易引起皮膚紅腫疼痛、瘙癢等過敏性癥狀。這種毒汁沾在皮膚上就會出現皮疹、紅斑,甚至會引起脫發。
夾竹桃 夾竹桃的花朵鮮艷,極易栽培,但其葉、皮、莖乃至花朵中均有毒。它分泌的乳白色汁液含有一種夾竹桃甙,誤食會中毒。觀賞這種花卉,不要接觸花、莖、葉中分泌出的白色汁液。此外,如果接觸過多還會引起呼吸道、消化道的癌癥。
一品紅 全株有毒,其白色乳汁能刺激皮膚,使皮膚紅腫,引起過敏性反應,誤食莖、葉有中毒死亡的危險。
虞美人 全株有毒,內含有毒生物堿,尤以果實毒性最大。誤食后會引起抑制中樞神經系統中毒,嚴重的還可能導致生命危險。
含羞草 它一觸即“羞”,這是由于其中含有“含羞草堿”。這是一種毒性很強的有機物,過多接觸后會使人頭發脫落或周身不適,千萬不能因為好奇而頻頻接觸。
低碳踏青 文明出行
改變出行方式 開著愛車回鄉祭祖如今成了清明時節的一大現象。這既給交通帶來了擁堵和不安全因素,也給山青水秀的農村生態家園增加了不必要的污染。故此,短途騎自行車,長途拼車、搭乘公共汽車應該成為出行的首選。
改變祭祀方式 燒紙錢,給先人“送”去精致的紙房子、紙車子、紙家電,煙霧繚繞、紙屑飛舞,不僅污染了空氣,還給人身安全、山林防火埋下隱患。因此,建議選擇清潔、新潮、時尚的祭祀方式,如送鮮花、默哀、致悼詞等。
改變踏青方式 踏青時,有少數人折花攀枝,亂扔亂吐,甚至在莊稼地里踐踏。從保護生態環境的角度出發,踏青應當文明、健康、衛生,應當成為人們熱愛大自然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一堂生動活潑的思想品德課。 (谷紅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