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道光四年,鹽務商號一名叫周光遠的有錢人患了病,上廁所出來覺得不對勁,發(fā)冷,出虛汗,說話也無力,沒走兩步就暈倒在了地上。家人趕緊請醫(yī)生,一診斷說是痧癥,外感的傳染。醫(yī)生還沒開方子,一個小伙計突然闖進來給病人號了脈,還說這脈搏馬上要斷了,如果用芳香開竅,危險。在場的人都說他胡言亂語,哪兒冒出一個毛頭小子,這兒豈有他說話的份兒,就吩咐人把他趕出去。但這位伙計絲毫不妥協(xié),大聲說出自己的主張。病床上的周光遠尋思這人說的跟自己的病癥相似,此時自己又難受得很,就吩咐人按小伙計說的去做。手下人都很不理解,就跟著小伙計看他怎么治。只見小伙計取了干姜,有四五錢重,然后熬了湯,讓人給病人服了下去。生姜可以發(fā)汗解表,可以和中止嘔,不想發(fā)汗,就用濕紙包上煨姜;干姜可以回陽;炮姜可以暖經(jīng)止血。病人把湯喝下去,嘴唇立即紅了起來。小伙計又開了些藥方,幾天后,周光遠恢復了健康。家人感到奇怪了,這小伙計是誰啊,年紀輕輕竟有如此大的本領?這正是溫病學家王孟英,他是中醫(yī)界重要的漸病學家。
王孟英治好了周光遠的病,兩人就此結(jié)為好友。幾年后錢塘地區(qū)發(fā)生霍亂,王孟英研究方子,妻子徐氏一直陪在身邊。一天晚上徐氏突然拉起肚子,一連瀉了兩次,早晨為王孟英梳頭又瀉了,王孟英覺得奇怪就為妻子把脈,脈象虛弱,可妻子并沒有感覺哪里不舒服,從面相看也很正常,王孟英懷疑自己診斷錯了,就寫信給妻哥,還另請了一位大夫準備一起診斷。就在這時,徐氏餓了,煮了碗面,剛吃就一下子全吐了出來,王孟英惶恐,趕緊診斷發(fā)現(xiàn)病情嚴重了,這時妻子已經(jīng)猜測到了自己得的是霍亂,臨終之時給懷中的孩子喂了奶。妻子去世對王孟英打擊非常大,他下定決心要研究出治霍亂的方子。
妻子去世不久,好友周光遠也得了病。王孟英前往一看,發(fā)現(xiàn)面色蒼白,眼窩凹陷,一診斷是霍亂。王孟英明白,這病爆發(fā)迅速,瞬間可以奪人性命。以前輕松能治好病的王孟英現(xiàn)在卻愁眉不展。他思考,病人陽氣損失嚴重,若服下苦寒藥,陽氣就更不足了,需要溫運中陽的藥物。于是問周光遠的母親有沒有現(xiàn)成的人參,周母說有,為了爭取治療時間,王孟英趕緊將其熬成濃湯,先給周光遠服下。然后立刻開了方子:人參,白術,茯苓,白芍,附子,肉桂,干姜,白扁豆,木瓜,薏苡仁,蓮子肉。這方子奇妙無窮,里面又包含幾個方子:茯苓,白芍,白術,附子和姜叫真武湯,這個是傷寒論里的方子,專門針對水濕泛濫;人參干姜等是針對上吐下瀉;人參,白術茯苓等是八珍糕,八珍糕來歷大,專門治療脾胃虛弱,這是乾隆常吃的,也助他成了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周光遠服下王孟英開的方子后,瞬間覺得和暢多了,一天下來,整個人竟精神了不少。經(jīng)過十多天的調(diào)理,身體完全康復了。周光遠感激涕零,王孟英救了他兩次命,這種大恩無以為報,他決定下半輩子就跟著王孟英,赴湯蹈火在所不惜。
王孟英,清代著名醫(yī)家,曾游于江、浙,以醫(yī)為業(yè)。其時戰(zhàn)亂,疫癘流行,親人死于霍亂,遂專心溫熱病。經(jīng)多年實踐,對溫熱有獨到見識。代表作《溫熱經(jīng)緯》為中國溫病學重要著述之一。關于王孟英的卒年,史料記述不詳,說法不一,但據(jù)《浙北醫(yī)學史略》記載:“嘉興已故中醫(yī)張文沖述其先祖昔居渟溪,曾親睹孟英,其人清瘦不偉,好學不倦,享壽61年,故其卒年當為1868年。此說當屬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