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衍廣文之裔,文子文孫,克紹薪傳于次日
家垂經學之遺,學詩學禮,無忘庭訓于當年
浙江臺州鄭氏宗祠聯。上聯“廣文”,指唐代畫家鄭虔,曾官廣文館博士。下聯“經學”,指東漢經學家鄭興、鄭眾父子和鄭玄。鄭興,字少贛,河南開封人,官太中大夫。研究《公羊傳》,又向劉歆學習,研究《左傳》及《周禮》。長于歷數,不信讖緯。鄭眾,字仲師,曾任給事中,官至大司農。繼承并傳揚父親鄭興的《左傳》學說,并研究《易》、《詩》,曾受詔作《春秋刪》。
鄭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21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0.78%。
鄭姓的歷史已有三千多年。據《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周宣王封小弟姬友于鄭,建立西周的最后一個諸侯國。姬友死后謚號為桓公,史稱鄭桓公。周幽王時,鄭桓公任周朝司徒,掌管教化,他眼見周幽王寵幸褒姒,重用奸臣,王室矛盾激化,內憂外患交織,預感將要發生變亂,便向太史伯請教避禍的辦法。鄭桓公根據太史伯的建議,把家屬和重要財產安置在虢、鄶之間一個叫“京”的地方,史稱“虢鄶寄孥”。次年,西周王室發生了“犬戎之亂”,桓公為國捐軀,其子掘突襲位,是為鄭武公。后來,鄭武公乘護送周平王東遷之機,先后攻滅虢、鄶,建立新的鄭國。鄭國于公元前375年為韓國所滅,子孫播于陳、宋間,以原國名為姓氏,即鄭氏。
鄭氏最早的發源地是今河南省的新鄭縣。在戰國時為韓國所滅,便散遷到河南東部及山東、安徽等地間。秦時,19世孫鄭襲遷司州河南洛陽。27世孫鄭其舉族遷回滎陽。秦漢以后,鄭姓已遷入鄰近地區,主要以今山東、安徽、陜西、山西等境為其分布的主要地區。因漢武帝令“強宗大族,不得聚居”,有24世孫南遷至浙江會稽山陰。鄭姓大舉南遷始于“永嘉之亂”之時。唐初,河南鄭氏又有隨陳政、陳元光父子移居福建者。播遷至海外,始于清朝,現分布于泰國、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加拿大、美國等國家。
鄭姓在臺灣是一個滿綴著榮耀的姓氏,在臺灣是第十二大姓,明代收復臺灣的鄭成功是臺灣鄭姓的開山始祖。鄭成功收復臺灣后病死,傳至其孫鄭克爽時被清廷征服,清廷曾下令鄭成功后裔及所有鄭氏人員全部離臺回大陸,可鄭姓后裔并未執行,都躲避匿藏起來。大陸鄭氏以源源不斷涌入臺灣,也有鄭成功后世族人為避清廷注意的原因所致。
鄭板橋:清朝書畫家,善畫蘭竹,秀麗蒼勁,亦工書法,所創“板橋體”獨具風格,號稱“三絕”,是“揚州八怪”之一。
鄭成功:明末名將,唐王賜姓朱名成功,授總統使、詔討大將軍,時人稱“國姓爺”。
鄭和:明航海家,原姓馬,小字三寶,回族。明入宮為宦官,后從燕王起兵,有功,賜姓鄭。曾奉命率艦隊七下西洋,途經三十余國,最遠曾達非洲東岸、紅海和伊斯蘭圣地麥加。
鄭國:戰國時代的水利家,韓國人。出任關中史官,開鑿灌溉渠,稱為“鄭國渠”。
鄭光祖:元朝著名劇作家,他和關漢卿、馬致遠、白樸被譽為“元曲四大家”,有代表作《倩女幽魂》。
鄭虔:唐朝學者、畫家。詩詞、書法、畫俱佳,尤以山水畫見長,玄宗皇帝為之題字“鄭虔三絕”。
鄭旦:春秋晚期,吳、越時的巾幗人物。鄭旦即西施,經過訓練,送到吳國做內應,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得以“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于滅吳。 (李巧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