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容我,我容你,天寬地闊;
你敬我,我敬你,亦顯德高。
清朝時,在安徽桐城有個著名的家族,父子兩代為相,權勢顯赫,這就是張英、張廷玉父子。
清康熙年間,張英在朝廷當文華殿大學士、禮部尚書。老家桐城的老宅與吳家為鄰,兩家府邸之間有個空地,供雙方來往交通使用。后來鄰居吳家建房,要占用這個通道,張家不同意,雙方將官司打到縣衙門。縣官考慮雙方都是名門望族,不敢輕易了斷。
在這期間,張家人寫了一封信,給在北京當大官的張英,要求張英出面,干涉此事。張英收到信件后,認為應該謙讓鄰里,給家里回信中寫了四句話:
千里來書只為墻,
讓他三尺又何妨?
萬里長城今猶在,
不見當年秦始皇。
家人閱罷,明白其中意思,主動讓出三尺空地。吳家見狀,深受感動,也主動讓出三尺房基地,這樣就形成了一個6尺的巷子。兩家禮讓之舉傳為美談。
毛主席在建國后會見蘇聯駐華大使尤金時,曾經講到這個故事,說起這四句詩,用來表達兩國之間的事宜應該謙讓、平等。只是后來我們看到的不是這個樣子。
2008年2月21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吳儀來桐城視察,在與講解員談到即將視察的六尺巷時,吳儀風趣地說:“我知道六尺巷的故事,那時的吳家做得不太好。”引得周圍人笑聲一片。
在六尺巷視察時,吳儀對六尺巷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石都看得非常仔細,臨離開時,吳儀很嚴肅的說:“六尺巷的故事告訴世人:大度做人,克己處事。”
一條祥和的“六尺巷”,通向久遠!一段謙和禮讓的佳話,四海傳揚!六尺巷中的平民吳氏相比“大干部”張英,更難能可貴。正是由于他的維權意識、理性精神和合作態度,才鑄就了今天美名傳揚的六尺巷。雖然幾百年過去了,但六尺巷依然不失為我們當今社會的一個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