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藥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以中藥材為原料,按照“君、臣、佐、使”的組方原則配伍組成的具有一定功效和主治范圍,并按照規定的制備工藝加工而成的一定劑型的商品藥。那么,“君、臣、佐、使”都代表什么意思呢?下面,由北京中醫醫院主任醫師郁仁存為大家詳細講解。
君藥是針對主病或主癥起主要作用的藥物。其藥力居方中之首,用量往往也較大。臣藥有兩種作用:一是輔佐君藥,來加強君藥對主病的治療效果;二是針對主病外的兼有病癥起到治療作用。佐藥有三種作用:一是加強君臣兩類藥物對疾病的治療作用;二是消除或減緩君臣兩藥的毒性和烈性;三是有的佐類藥物雖然與君藥藥性相反,但卻能在治療中對君藥起到輔助的作用。使藥在治療中能起到信使的作用。使藥不僅能引藥入經,而且能調和諸藥。
在每個方劑中,君藥是必備的“群龍之首”,但臣藥、佐藥、使藥卻不一定都有。有時一味藥在方劑中也不只擔任一個角色。
隨著醫療制度改革的深入和醫藥衛生知識的普及,人們到藥房購藥的現象與日俱增。但是怎樣才能把藥買好、買對呢?
一、要注意藥品的批準文號。購買治療用的中成藥不同于購買保健藥。一般要買標有國藥準字號的藥,盡量不買或少買標有地方批準文號的藥。
二、選藥時要仔細閱讀藥品說明書,然后根據藥品的功效選擇適合自己病情的一種或幾種中成藥,或者按照醫囑購買中成藥。
三、選購中成藥時,要注意藥品的有效期或失效期,以確保買到質量好的“真品”。
有些藥品在藥店中買不到。這是因為藥品不同于一般商品。它直接關系到全社會每一個人的健康和生命,關系到千家萬戶的幸福與安寧。所以藥品有其特殊性、專屬性和嚴格性。根據藥品的這些特性,又可將其分為非處方藥和處方藥。非處方藥,就是不需要醫生的處方,在藥店中可以直接買到的藥品。處方藥是指需要醫生開具處方的藥物。其中包括某些鎮痛藥或有成癮性的藥物,如杜冷丁、嗎啡等,以及必須在醫生嚴格監護下使用的藥物如某些注射劑、凍干粉針劑、造影劑、診斷用藥、穴位給藥注射劑等。復方丹參注射液就屬于處方藥,所以沒有醫生的處方,在藥店中買不到。
用藥誤區
夏季用藥需“冷靜”
俗話說:“小藥保平安。”到了夏季,很多家庭都會買些常用藥存著,以備不時之需。但藥箱里的那些常用藥真的能隨便吃嗎?
清熱藥 不少人一入夏,就開始時不時地吃些清熱降火的藥,其實,清熱降火類藥物會加重腎臟負擔,對胃腸道也有一定刺激,因濫用這類藥物而導致腎臟受損的病例并不少見。因此,“敗火”最好不要光仰仗吃藥,還是應多喝水及保證睡眠。
止瀉藥 夏季是腹瀉高發季節,一些人拉肚子后并不當回事,而是買些止瀉藥“自行解決”。在未查明腹瀉原因的情況下自行服用吸附性的止瀉藥或者腸黏膜保護劑(比如蒙脫石散劑),非常容易導致毒素在體內淤積,不能及時排出的話,反而會發生中毒。因此,不能隨便亂吃止瀉藥。
利尿劑 用于降壓的利尿劑也不能隨便服用。因為夏季人體排汗量增加,機體本身就容易處于缺水狀態,而利尿劑會加速鉀和鈉的排出,當鉀、鈉嚴重失衡時,會導致心臟功能紊亂,非常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