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是文壇的泰斗,育人無數;他坎坷半生,早年被劃為右派,中年遭遇“文革”,晚年喪妻,但他能徹悟人生,榮辱不驚。助手曾問他:“經歷了這么多,您為什么還這么樂觀?”他答道:“我從不溫習煩惱。人的一生,分為過去、現在、將來。過去的已經過去了,現在很短暫,很快也會過去,只有將來是有希望的。”他就是婦孺皆知的全國書法協會主席啟功,一位具有傳奇色彩的國學大師。
啟功, 1912年出生于北京,滿族,是清世宗(雍正)的第五子和親王弘晝的第八代孫。他是中國當代著名教育家、國學大師、書畫家、文物鑒定家、詩人。這樣一位坎坷半生、命運多舛的國學宗師得享高壽的秘訣究竟是什么呢?他又是如何做到榮辱不驚、燕處超然的呢?帶著疑問,記者采訪了啟功生前弟子、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趙仁珪老先生。趙老師很熱情地招待了我們,接受采訪時,他拿出了恩師的很多作品詳細介紹,讓我們深受觸動。
風趣幽默
啟功先生曾風趣地說:這個世界上面對我的字的態度大體上有三種人:一種是不認識我的人,他們對我的生存是無所謂的;另一種人是對我感興趣并且已經拿到我的字的人,他們盼我趕緊死;第三種人是對我感興趣但還沒拿到我的字的人,他們盼望我先別死。
啟功先生有“三怕”與“二不怕”: “怕過生日”、怕沾上“皇家祖蔭”(啟功是皇族,為雍正九世孫)、怕給自己介紹老伴;一不怕病、二不怕死。
趙老師對記者說:“老師患有頸椎病,發作時需進行牽引治療,這本是一件令人十分痛苦之事,可他卻以一首《西江月》打趣,‘七節頸椎生刺,六斤鐵餅拴牢。長繩牢系兩三條,頭上數根活套。雖不輕松愉快,略同鍛煉晨操。《洗冤錄》里篇篇瞧,不見這般上吊。’還有一次,老師去醫院看病,護士拿著裝有他血液的試管不停地搖晃,老師問:‘你為什么搖晃?’護士回答:‘您的血太稠啦,不搖就會很快凝固,您要少吃肉啦!’恰巧,此時趙樸初先生也來診病,趙老說,‘我吃了一輩子素,現在也是血脂高。’這下讓老師抓住了‘反擊’的證據:‘你看,我說一定和吃肉沒什么關系嘛!’”趙老師講完,我們都不禁笑起來。
啟功先生有一次接到了醫院的病危通知書,大家難以置信,都沉浸在悲傷之中,可他卻風趣調侃地隨口吟詞一首:“渾身實難受,滿口答無妨。扶得東來西又倒,消息傳來貼半張;仔細看,似閻羅置酒,敬候臺光。”將死亡說得如此輕松,如果沒有“無身忘我”的超凡心胸,實難信手拈來如此幽默詼諧的詩句。啟功先生能如此樂觀地看待生死,連閻王也無可奈何了,于是他又一次“策杖回家轉”了。
謙恭溫和
啟功先生曾這樣自敘生平:“檢點平生,往日全非,百事無聊。計幼時孤露,中年坎坷,如今漸老,幻想俱拋。半世生涯,教書賣畫,不過閑吹乞食簫。誰似我,真有名無實,飯桶膿包。偶然弄些蹊蹺,像博學多聞見識超。”
1978年,啟功先生66歲,作為一個書畫大家,正當盛年,他卻自撰《墓志銘》,滿篇詼諧幽默,“中學生,副教授。博不精,專不透。名雖揚,實不夠。高不成,低不就。癱趨左,派曾右。面微圓,皮欠厚。妻已亡,并無后。喪猶新,病照舊。六十六,非不壽,八寶山,漸相湊。計平生,謚曰陋。身與名,一齊臭。”
趙老師說,在北師大校園內,師生們尊稱啟功先生為“博導”。啟功先生便笑著說:“老朽垂垂老矣,一撥就倒、一駁就倒,我是‘撥倒’,不撥‘自倒’矣!”引得在場的學生哈哈大笑。
啟功先生外出講學時,聽到會議主持人說到“現在請啟老作指示”,他接下去的話便是:“指示不敢當。本人是滿族,祖先活動在東北,屬少數民族,歷史上統稱‘胡人’。因此在下所講,全是不折不扣的‘胡言’……”如此見面語,立馬活躍了會場氣氛。
石堅水凈
采訪中,趙老師特意向我們介紹了啟功先生的一方古硯,只見上有銘文曰:“一拳之石取其堅,一勺之水取其凈。趙老師說,啟功先生把自己小小的臥室兼書房命名為“堅凈居”,自號為“堅凈翁”。啟功先生寫有一副對聯:“能與諸賢齊品目,不將世故系情懷。”這是對“堅”、“凈”二字最好的注解。先生剛正不阿,不虧操守,高尚的品德為人稱頌;他胸襟曠達,淡泊名利,從不計較個人得失。用“堅”、“凈”二字來概括他的性格、操守、志趣乃至整個精神世界,真是太恰當不過了。“堅”、“凈”二字正是先生一生為人的真實寫照。
先說“堅”。啟功先生是一位非常幽默而且隨和的老人,似乎柔的成分更多一些。不過啟功先生性格中“堅”的成分也不少。先生平素為人謙和,卻從不隨波逐流、隨聲附和。在原則問題上,他是一點也不含糊的。他要較起真來,誰也奈何不得。他對有人假冒他的書法表現得很超然;然而當他發現有人冒用他的名字進行古書畫鑒定,并在贗品上以他的名義題字落款時,先生卻非常氣憤。立即在報上發表聲明:從今以后,啟功不再為任何個人鑒定字畫真偽,不再為任何個人收藏的古字畫題簽。他嚴肅地說:“我對這種行為必須講話,這與造我的假字不同,這是以我的名義欺詐別人,對這種犯罪行為,我要保留追究刑事責任的權利。”啟功先生的書法名滿天下,求字的人趨之若鶩。菩薩心腸的啟功先生很少拒絕別人,幾乎有求必應。不過碰上話不投機的人,即使對方許以重金,啟功先生也不肯給以片紙點墨。
再說“凈”。先生好施與,卻無所求。前些年,他用賣字畫的錢設立了一個“獎學助學基金”,卻不用自己的名義,而是用他恩師陳垣(勵耘)的名義;他不計報酬為別人創作了很多書畫作品,還多次捐資希望工程,贊助失學兒童,而他本人始終過著粗茶淡飯、布衣土鞋的簡樸生活。他不圖虛名,對于人們奉贈給他的這“家”那“家”,他一概不承認,只認定自己是一名教師。啟功先生常說:“大家都是平民,不要把自己看高了。大家都比地高,比天矮。”
采訪結束后,我感觸頗深。啟功老先生是清代皇室的后裔,正因為此使他飽受磨難,也使他在特定時期光環普照。我想,謙恭溫和、風趣幽默、不固步自封、心胸寬廣的性格是他獲取長壽的奧秘所在。毛澤東曾講:“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這點用在啟功身上十分恰當。平和的心態很重要,一個人總是生活在嚴肅、緊張的環境中,很容易陷入中醫所說的“憂傷脾、悲傷肺”的桎梏中,何談長壽!因此,應時刻保持一顆 “大事清楚,小事糊涂”的觀點,不要斤斤計較,盡情享受生活中的樂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