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胎10月終于要迎來寶寶出生了,可是有的孕媽咪發現預產期已經過了,胎寶寶還是沒有出來的跡象。于是心里不免有些緊張:為什么會遭遇超預產期的情況呢?預產期之后的檢查又該怎么做呢?
計算預產期
預產期的計算方法有很多,其中月經逆算法用得較多。以懷孕280天140周)為依據來逆算,則最后一次月經來臨當天的月份上加9I或減3),再于日期上加7,即可算出。例如:最后一次月經來臨的日期為1月15日,則1加9等于10,15加上7等于22,預產期即為10月22日。又如最后一次月經來臨為9月25日,則9減3等于6,25加7等于32,預產期為6月32日,但6月只有30天,所以可推算出應為7月2日。這種逆算法是以28天的月經周期為計算基礎,對于月經周期長短不一的孕婦,需要醫生幫忙計算,前述的計算公式并不適用。
理論上的預產期與實際情況存在差異
理論上計算出的預產期其實是在提醒孕媽咪胎兒娩出的可能時間,事實上胎寶寶在預產期那一天出生的只是少數,多數胎寶寶是在預產期之前或之后的一段時間內出生的。由于預產期是指孕媽咪受精最后一次月經的第一天開始到之后的第280天即妊娠40周滿的那一天,每個孕媽咪個體存在差異,以及在計算排卵期上也可能存在偏差,所以胎寶寶并非都是在預產期那一天出生。醫學上認為胎兒發育成熟后的生產都屬于正常,只要在妊娠37~42周出生的新生兒都算正常足月寶寶,因此胎兒過了預產期沒有出生孕媽咪也不用過于擔心。但為了保證胎寶寶健康,過了預產期孕媽咪仍需根據醫生醫囑進行產前檢查。
過了預產期的產前檢查
過了預產期之后,就要每三天來醫院進行一次產檢,產檢時醫生要通過觸診了解胎兒大小、胎頭下降的位置、羊水多少以及胎動情況來確定孕媽咪是否需要馬上分娩。
●重新核對孕周 孕媽咪需要把孕早期的檢查結果(如B超、驗血、妊娠試驗等)及胎動出現的時間等結果告訴醫生,讓醫生重新核對孕周。
●縮短產檢時間間隔 對于過了預產期的孕媽咪,做產前檢查的時間就不再固定了,而是需要隨時與醫生取得聯系,并告知宮內胎動情況,聽取醫生意見決定分娩時機。
●隨時了解胎動情況 孕媽咪需要每天早、中、晚各計算胎動一次,由于胎兒睡醒周期是四十分鐘左右,一般一個小時左右不動,過一會兒就會出現胎動。如果不動,還可以撫摸腹部,輕輕拍拍,再進行觀察。如果胎動在每小時20次以上或者每小時3次以下,就需要注意了,這是胎寶寶在發出求救信號,孕媽咪需要馬上和產科醫生聯系,由醫生決定是否分娩。
●B超隨訪 超聲波檢查主要是為了檢查孕媽咪宮內羊水量是否正常。B超報告提示羊水指數≤5cm是說明羊水絕對減少,宜盡早終止妊娠,如果羊水指數≤8cm也說明羊水量少,應密切隨診。如果沒有出現異常,則可繼續妊娠。
●胎心監測 胎心監測也是超預產期之后需要經常做的一項檢查,正常情況下,胎寶寶的心跳每分鐘在110次~160次之間,如果超出這個范圍,如胎兒心動過速、胎兒心動過緩等均屬于異常現象,說明胎兒在宮內有一定危險,需要積極處理,不能再等待。
適時住院
有的孕媽咪認為過了預產期后的胎寶寶會更加成熟,因而有“腹中養一日,抵得上出生后三天”的說法,進而會選擇在家等待。其實這樣的想法是錯誤并危險的。
過了預產期的胎寶寶逐漸長大,顱骨變硬,難以在分娩時改變頭顱形狀,會給分娩造成困難并造成產道損傷。再加上過期的胎兒要不斷長大,而胎盤功能在減弱,胎兒就會消耗自身的脂肪,因此出生的過期兒有許多抬頭紋,像個小老頭,免疫力、抵抗力都不如足月兒結實。因此當超過預產期1周,也就是說41周時,醫生會建議孕媽咪住院,然后根據宮頸的情況進行處理。
如果胎兒有宮內窘迫、巨大兒、羊水絕對減少時時醫生會建議剖宮產結束分娩,以保證母嬰健康。如果胎兒正常,只是單純過期,醫生會根據宮頸情況進行催產,促進母親宮頸成熟,并引起自發宮縮而臨產。這種引產后的分娩過程與自然臨產沒有區別,產程進展過程也是一樣的,只不過醫生會更關注胎兒在宮內耐受宮縮的情況,及時發現胎兒異常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