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歲養生核心提示:如果不探望老人就觸犯法律,你會怎么做?聽聽來自子女和父母的聲音吧。
《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新修訂版已經實施,其中規定“家庭成員應當關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視、冷落老年人。與老年人分開居住的家庭成員,應當經常看望或者問候老年人。不常看望老人將屬違法。”該法同時規定:“用人單位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保障贍養人探親休假的權利。”引起廣泛熱議。“常回家看看”是法律規定?本刊《百家論壇》欄目邀你一起探討父母與子女的相處之道。
調查結果:年輕人——不常回家看看并非我所愿
修訂版實施的第一天,“常回家看看”就變成熱議話題。截止當天下午4點,媒體關于“不回家看看或違法”的探討呈明顯的傾斜狀態。有98名被調查者表示支持,他們認為該法可督促人們多陪伴老人,體現了對老人的精神關懷;持相反態度的32名被調查者則認為,回家探望老人屬道德問題,不應用法律條文來約束。
除了對該項規定發表自己的看法之外,不少朋友還提出另外一個觀點:不回家看看不是我意愿,工作時間不彈性,交通障礙都可能會造成“不能常回家看看”。來自廣東肇慶的林燊梓表示:“常回家看看,不是我不想,而是生活所逼沒辦法。舉例,我廣東肇慶,去廣東深圳工作,算好了,雙休。回家車程4小時左右,車費130元單程。不是不想回家,而是車費太貴舍不得坐車回家。我廣東人在廣東打工的都這樣了,別的省來廣東打工更加舍不得回家。時間,費用是阻礙廣大兒女回家的重要原因。”
其實,這項規定的出現也正預示著一點,老年人的贍養問題和晚年生活,子女和父輩之間應該如何協調,才能達到平衡?請看“百家看法大不同”:
子女:我認為他們想要的晚年生活是這樣子的
父輩與子女因為成長環境不同,對生活理解不同,在大大小小的事情上都容易產生矛盾。對于如何照顧父母退休后的生活,如何給父輩一個幸福的晚年?《百家論壇》責編采訪了幾位剛進入職場不久的年輕人,希望能從他們中間總結出年輕一代對于贍養的新觀念。
河南李淑娟:我覺得能給父母最好的生活就是給他們想要的生活。他們希望我常回家看看,我就選擇離家不遠的地方工作。有時候會察言觀色,看看媽媽想要什么東西,如果自己能夠滿足的就悄悄給個小驚喜。
山東田奇:孝順就是不逆他們的意,有什么講不通的就慢慢講。當然要有自己的人生,但是大體方向也要尊重父母的意思。這樣他們也放心,我們也安心。
上海付梓華:其實關于如何給父母一個幸福的晚年生活還真的很難講。我希望我能夠給他們衣食無憂的生活,能夠讓他們安心。
湖南程藝強:子女欠父母的永遠都還不清。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自己料理得更好,給予他們物質保障和精神供給。而到了我們真正為人父母,才會真正明白父母的苦心。
父母:我們想要的晚年生活是這樣子的
現在在職場上打拼的80后,他們的父母多半進入了花甲之年。常言道,老了的父母有著孩子一樣的性格,在他們逐漸走向依賴子女的路上,他們理想中的生活又是怎樣?是否每個月固定的生活費就能夠獲得安心的生活?幾位子女均為80后的爸爸媽媽告訴編輯,其實他們想要的更多是子女自己過得好,能常回家聚聚,吃個家常便飯。
小柯媽媽:像我們這種從職場上退下來的媽媽,也不貪圖兒女有多少物質回報,畢竟工作大半輩子我們也能自己養活自己。人年紀越來越大,其實就希望看到女兒能夠好好生活,找到一個對她好的男人。而自己就要保重自己的身體,以后還能幫忙帶帶孫子什么的,呵呵。
坤坤他爸:怎么說還是希望孩子在身邊。不是為自己,而是在我熟悉的地方,孩子們會生活得更順心。當然,孩子長大了會有自己想要的生活,好比當年我執意要往城市走一樣。無論怎樣,只要孩子好,就是我想要的晚年生活。
專家: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應該是這個樣子的
北京盛峰律師事務所律師于國強 :我國目前已經成為空巢老人人數最多的國家,用法律規范的形式要求子女經常地看望和問候老人,十分必要。只有立法,才能夠讓老人的需求得到實實在在的滿足,讓離家在外的子女能夠認識到,給老人照顧和問候是一個重要的義務。
“常回家看看”寫入法條,它本身就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社會宣示價值,它鼓勵子女對老人精神的贍養。而這種具有社會輿論導向的法律規定,實際上它不需要像《刑法》一樣,采用你不去看望老人我就判你幾年這種方式進行。它宣揚的是一種社會氛圍,宣揚的是社會形成一種關懷老人的社會氛圍,能夠使老有所養。
人文學者孫虹鋼:孝是講心的,“常回家看看”卻是行為。法律可以管到行為,但是卻不一定能管到心。如果心里頭沒有父母的話,就是規定回家看看,子女回家以后,對他媽還是冷著臉色,對老人不能夠始終和顏悅色,讓老太太老爺子很高興。如果心做不到,回家會讓老人更加生氣。
新疆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副巡視員肖寶振:隨著人口老齡化發展、流動人口加大,家庭小型化趨勢的凸顯,現代家庭越來越小型化,家庭成員的追求也越來越個性化,老人喜歡生活在自己的居住地,年輕人喜歡和同齡人生活在一起。這樣,老年空巢家庭比較多。另外,高齡老人家庭、失偶家庭也比較多。這些老人不愁吃、不愁住,卻十分需要子女的關愛。所以要動員子女多多關愛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浙江省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楊建華:作為社會法,新法雖不像刑法、民法等具有法律的剛性,但應體現政策、道德與法律的有效結合。所以《老年人權益保障法》需要配套立法,也需要地方立法,來加以體現和保障。
編輯:你愿非我想 溝通最重要
年輕人們喜歡上微博,微博上曾經瘋轉發過一條“拉著你父母的手,跟當年他們拉著你慢慢學走路一樣。”編輯認為父母永遠是孩子們心中一個軟肋,“父母在,不遠行”,高速發展的社會和工作環境讓很多子女不得不背負家庭的夢想離開從小熟悉的小城,到其他城市或者國家求學或求職。一直呆在父母身邊似乎已經不太可能。對于子女而言,物質保障是他們最想給父母的禮物,而對于父母而言,真的是“子女若安好,便是晴天”。而越來越多的獨生子女進入社會,也加劇了空巢老人的晚年生活問題。
編輯有時候跟一些年長的朋友交流時,都覺得現在子女輩與父輩之間多少存在溝通障礙。我覺得你需要和我實際需要的東西大相庭徑的也很多。對于這個問題,引用編輯媽媽原話就是“我們年齡大了,思想自然是跟不上你們的節奏,同樣你們也不會真正理解我們。這時候就需要互相溝通和磨合,理解最重要。”
父慈子孝乃是一種天生的本能,在相處之中遇到摩擦應該以調和為主。溝通確實最重要。對于父母來講,天倫之樂遠比黃金千兩要來得踏實和安心。所以,無論“常回家看看”是否寫進法律,“常回家看看”都應該是我們內心對父母最真誠的承諾。
(編輯:單梅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