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閱讀提示:中風病人即使度過生死攸關的危險期后,也會留下手腳不便、講話困難等后遺癥,這些只能通過康復治療來恢復。研究發(fā)現(xiàn),如果家人能夠給患者多一些關懷與體貼,使之心情舒暢、愉快,就可令治療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康復醫(yī)學專家指出,通過康復訓練,大多數(shù)中風病人可減輕或避免殘疾,恢復生活自理能力,甚至可比沒得過中風的人活得更久。
林紅娟是山東臨汾一名退休工人。2011年退休后,心靈手巧的林紅娟做起了納鞋墊的營生。她日日在家門前的過道上穿針引線,日子忙碌而愜意。
2012年冬日里的一天,吃過早飯后,林紅娟拿了工具箱,一如既往來到老地方“安營扎寨”。不多時,便有生意走上門來。她圍上圍腰、戴上花鏡,開始了緊張的工作。因為活兒比較多,林紅娟一繡就是一個下午。
冷風颼颼的刮著,林紅娟突然覺得眼前發(fā)黑,她下意識用手扶頭,卻驚異得發(fā)現(xiàn)右手無力,連針都拿不住。“無論我怎么掐、怎么按,右手及胳膊都毫無知覺”,回想起當時的發(fā)病情景,林鳳娟至今心有余悸:“整個手臂好像都不是我的了,唉……”
當天,林紅娟的兒子、媳婦就把老人送到了醫(yī)院。經(jīng)診斷,林紅娟被殘忍得判為“中風”。住院一個月后,病情不但沒有起色,反而更嚴重了:右腿也出現(xiàn)了無力感,無法正常行走……面對這一結果林鳳娟無法接受,常念叨不如死了算了。據(jù)林紅娟的兒子秦強回憶:“老人天天茶不思、飯不想,讓做子女的看了非常心疼。后來老人脾氣越來越差,常為一件小事發(fā)火,摔盤子……但是她心里清楚得很,事后總是后悔、嘆氣。”
家人的鼓勵讓她逃脫中風“魔爪”
面對林紅娟的煩躁、焦慮、發(fā)火,其兒子并沒有放棄,反而投入更多的精力來關愛老人,每天給老人講笑話、樹信心,還到網(wǎng)上、報紙上找來中風患者康復的案例讀給她聽,除此之外,還每天堅持從花店買來鮮花,擺放在老人床前。慢慢的,林紅娟開始積極配合醫(yī)生的治療。
一天凌晨,林紅娟扶著床沿起身,被巡房的值班護士看到。護士大贊林紅娟后意志力堅強,恢復的快,還說這么勤快的練習一定能早日恢復。聽了護士的肯定與鼓勵,林紅娟更堅定了自己能夠恢復健康的信心,每天都在家人的幫助下積極的進行康復訓練。
上肢康復訓練:家屬要一手扶住病人的肩部,另一手托住病人的肘部,將上臂做外展、內(nèi)收及向上、向下運動。動作要輕柔,防止因肩關節(jié)周圍肌肉松弛造成關節(jié)損傷或脫位。做前臂被動運動時,家屬要一手托住病人手腕,掌心向上,另一只手托住肘關節(jié),將前臂做屈、伸及內(nèi)旋運動。
下肢康復訓練:將患肢膝關節(jié)屈曲,然后家屬一手扶住患側膝關節(jié),一手扶住髖部,做左右轉動動作。小腿運動的方法是家屬一手扶住踝部,一手握住膝部,做膝關節(jié)的伸屈運動。足部活動時一手握住踝部,另一只手捏住腳趾,使足做背曲及向左右旋轉運動。在給病人做訓練的同時應結合按摩,這樣有助于肢體的功能恢復。
此外,在配合醫(yī)生治療的同時,林紅娟也嚴格按照醫(yī)生制定的飲食療法,在攝入低糖低鹽食物的同時保證足量高蛋白、蔬菜水果。同時林紅娟還十分注意積極心理的營造和自我鍛煉的進行。在鍛煉中,林紅娟走幾步就會頭暈,但她沒有放棄而是選擇慢慢蹲下來,等到頭好些了再繼續(xù)鍛煉。
“多虧了兒子、兒媳的悉心照顧我才能好得快啊。”經(jīng)過治療完全恢復健康的林紅娟感慨的說,中風后心態(tài)很重要,廣大中風朋友一定要保持樂觀的心態(tài)、全力配合治療,一定會像我一樣早日恢復健康。
專家:家人態(tài)度決定中風患者康復時間
有關研究發(fā)現(xiàn),腦中風后患者會出現(xiàn)生活不能自理或基本不能自理,從而導致心理上非常壓抑和苦惱,變得焦慮、抑郁、煩躁、沒有信心。此時家屬的態(tài)度、表情都可能對患者的心理產(chǎn)生很大的影響。
作為家屬要了解患者的心理,多與患者接觸交談,多開導、安慰和鼓勵,不要說傷害患者自尊和感情的話。特別是對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在喂藥、喂飯、洗澡、處理大小便、翻身時,不要流露出不耐煩階情緒。這些都有助于患者形成良好的心態(tài),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早日擺脫中風困擾,過上健康生活。反之,則會令患者心情抑郁,從而增加治療難度,更有可能讓病情進一步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