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著名智庫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近日發布的一份報告稱,在未來的15年到20年內,中國有可能會對美國在中國附近水域包括日本和中國臺灣的軍事優勢構成越來越可怕的挑戰,但由于中美及其它亞洲國家和地區在經濟上的相互依存,中美之間不會發展成冷戰式的敵人。
這份名為《2030年中國的軍力與美日聯盟:戰略純分析》的報告將近400頁,從分析中國、日本及美國的軍事實力和政策這個角度切入,探討了中國崛起對亞洲地區的長期影響,以及美日聯盟就此采取的應對策略。
報告指出,在未來15-20年間,中美在制造航母和隱形戰斗機等軍事能力方面的差距將會縮小,而且隨著中國制造工業實力的增強,中國有可能會對美國在中國附近水域包括日本和中國臺灣地區的軍事優勢構成越來越可怕的挑戰,但報告認為中國不會重蹈前蘇聯的覆轍,成為美國的全球性對手。
報告認為,中國與美國及其它亞洲國家和地區在經濟上相互依存,使得中國不至于成為一個全面的、冷戰式的敵人,也不會訴諸武力迫使美國從該地區撤離,因此該地區現有的局面仍將得到維持,但美國的霸權會逐漸被中國不斷增長的軍事實力和中國維護自身利益的意愿所侵蝕,從而出現一種‘被侵蝕的平衡’狀態。這也是美國學者首次系統地從軍事角度來分析評價中國崛起的地區影響。
這份報告的第一撰稿人、卡內基中國防務政策專家史文表示,無管是好還是壞,新對手的出現意味著目前以美國為主導的現狀可能不會長久,而這份報告正是討論美國應該如何應對這種可能性,是象往常一樣繼續維持現狀,還是開始考慮其它替代方式?他表示,雖然美國政府認為美國能夠維持其在過去60年間所占據的龍頭老大的地位,但學者們對此是存有疑問的。
而日本在該地區以及中美博弈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很值得關注和探討。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日本在軍事上一直依附在美國的保護傘下,隨著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的進一步實施,日本可能會以更加緊貼美國的方式來應對中國日漸增長的實力。報告指出,盡管日本新任鷹派首相安倍晉三態度強硬,但日本的財政困境和政治癱瘓可能會讓他無法如一些美方人士所愿,大幅增加軍事開支,幫助抵消中國逐漸增長的實力。報告認為,這種環境下的最大的風險就是一次局部沖突比如目前中日之間就爭議島嶼產生的沖突出現意外升級。但卡內基的學者們認為中國會盡力避免全面的武裝沖突。
雖然這份報告是當地時間5月3日正式對外發布的,但是在發布之前已經供一些資深外交家和學者閱讀,大家對這份報告的切人角度以及分析都給予了高度的贊揚。前美國駐華大使洪博培指出,亞洲的世紀已經來到,隨之而來的是轉變進程中出現的挑戰。未來政策的制定都必須徹底評估中國正在不斷壯大的軍事實力。前美軍太平洋司令、已退役的海軍上將布萊爾表示,雖然他不完全贊同報告中提到的一些政策和假設,但認為這種研究和推斷的方式還是可取的。他指出,中、日、美三方之間的互動關系將決定該地區及這三個國家各自的未來。前國防部助理部長、曾擔任尼克松總統訪華中文翻譯的資深外交家傅立民認為,西太平洋地區的實力平衡正在向中國方面傾斜,卡內基的報告及時、審慎地描畫了東北亞地區戰略版圖有可能出現的變化,給美、日兩國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并啟發未來的政策思路。
(新華網)
美刊分析中國的沖突信號 是動武的前兆
美國《防務新聞》周刊網站近日刊登文章稱:隨著東海釣魚島爭端不斷升級,了解一下中國應對戰爭的警告信號及其處理危機的方式或許是明智之舉。
美國國防大學中國軍事研究中心在4月份發布了一份新報告,回顧了中國發出威脅和報復信號的歷史,并提供了未來中國在南海問題上發出信號時可能出現的情形。該報告名為《中國的忍耐是有限的:中國的威脅和報復信號及其對中美軍事對抗的啟示》,由保羅·H·B·戈德溫和艾利斯·L·米勒共同撰寫。報告不僅研究了中國發出信號的情況,還分析了中國的危機決策過程和管理能力。
“如果中國認為,美國的行為有損其南海利益,從而發出軍事對抗威脅迫使美國改變行動路線,那么沒有什么會比這更能給中美關系和亞洲安全帶來毀滅性的打擊”。
美國可能會將這樣的威脅視為中國對美國在亞洲的海上軍事優勢發出的首次挑戰。亞洲所有國家大概都將這種潛在的軍事對抗視為可能決定該地區未來安全動因的因素,同時也是對美國在該地區的承諾和能力的檢驗。
在這種假設的危機中,中國可能會按照以下步驟發出信號:
首先,將政治、外交行動與軍事準備系統地結合,由更高層的官員發出越來越強硬的信號。這些準備工作通常會公開進行,目的是“對對方繼續進行被北京視為威脅的行為進行威懾”。
其次,如有必要,中國會向國內民眾和國際社會解釋其動用軍事力量的正當性。“通常來說,中國會宣稱自己的安全和利益遭到了嚴重威脅,對方若不停止威脅活動,中國就不得不動用軍事力量”。
第三,中國將開始宣稱,自己并不偏好以武力應對威脅,但如果對方對中方警告置若罔聞,中方將不得不這樣做。中國試圖通過這種策略在日漸突出的對抗中搶占道德高地。
“這種論調能夠支持中國自稱的崇尚和平的立場,即只有在國家安全或主權受到威脅時才會動用軍事力量實施防御”。兩位作者指出,中國認為,占領道德高地有助于緩和國際社會對其可能動武所生成的反應,從而降低動武的政治成本。
最后,中國會強調,不要將它的克制與容忍視為軟弱,中國會準備好在必要情況下動用軍事力量。
(新華網)
外媒稱美國或挑唆日本建造核武器以制衡中國
據印度新德里電視臺(NDTV)網站報道,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的一項研究表明,雖然中國努力避免和美國發生直接的軍事沖突,但中國經濟和軍事實力的快速崛起,勢必將挑戰到美國在東亞地區的軍事主導權。
該研究認為,未來二十年,中國將會進一步縮短與美國在軍事實力上的差距,比如在航母建造和無人機研制等方面。但是,考慮到中國與美國及其他亞洲國家在經濟領域內高度的相互依賴,中國必將極力避免對美國采取直接的軍事行動。
研究還表明,中國的崛起,將使美國在東亞地區長期的主導地位不復存在。該項研究的參與者之一,美國中國國防政策專家米歇爾·D·斯韋因(Michael D.Swaine)指出:“我們想知道,美國該如何應對未來可能在東亞地區出現的狀況?美國到時還能夠在西太平洋地區進行和以前一樣的活動嗎?美國是否需要重新考慮新的可替代策略?”
據了解,該研究預測,在極端情況下,美國為確保其在東亞地區的軍事主導權,很可能會促使日本做出更多且更激進的行為,比如故意使中國難堪,或者放棄無核三原則,建造核武器。
對于未來整個東亞地區的局勢,該研究認為,最有可能的結果將會是一種“侵蝕性平衡”。具體來說,中國經濟、軍事實力的快速提升,將慢慢削弱美國在東亞地區的霸權地位,這種態勢還很可能長時間的持續下去。此外,東亞地區面臨的最大挑戰還將包括:小的糾紛導致偶然性的擴大化,比如中日領土爭端。
該研究認為,可以預見的是,中國不會效仿蘇聯,成為美國在全球范圍內的對手。其原因在于,比起與美國對抗,中國更關注如何同鄰國解決領土糾紛,維護其地區性的主導地位。但是,美國目前仍舊把中國的崛起視為一個嚴重的挑戰,在緊縮預算的情況下,美國政府還是呼吁增加其在亞洲的軍事開支,以求繼續鞏固其在東亞地區的軍事存在。
(中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