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將訪問俄羅斯。他率領的代表團被人稱為“史上最強經濟使節團”,其中包括多位經濟界要人和行業大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這是10年來的日本首相首次訪俄,加上正處在中日關系因為釣魚島爭端而出現緊張、中國國家主席剛結束訪俄不久之際,安倍的這次出訪將對俄日關系以及中日俄的戰略三角關系產生什么影響,值得外界關注。
日俄關系:領土問題是難解開的結
盡管中國人可能對安倍訪俄的對華影響更加關注,但必須指出的是,日俄關系自有其自身需要處理的問題。安倍這次訪俄,一是談經濟合作,二是談領土問題,而且兩者又著緊密的潛在關聯。
經濟合作是此次訪問的一個亮點。除了眾多企業家陪同出訪之外,安倍還給俄羅斯總統普京帶去了一份厚禮:由日本國際協力銀行向俄政府提供總額為2000億日元的資金,以支援日本和俄羅斯的合資項目。安倍此前曾經表示,“俄關系是最具發展潛力的雙邊關系,希望經濟合作擴大到能源以外領域”。石油和天然氣產業是俄羅斯的經濟支柱,占到俄羅斯國內生產總值的約3成和出口額的約6成。所以,能源出口是俄羅斯對外經濟關系中的重中之重。然而,由于西方仍未走出金融危機的陰影,特別是歐洲經濟低迷,致使2012年的俄羅斯天然氣出口較上一年減少8%,其國家預算也因此大受影響。如何推動能源出口特別是向市場規模巨大的中日韓出口,成為普京總統的優先課題。
但日本顯然不想僅僅成為俄羅斯能源的購買者,而是希望促進日本對俄投資,更深入地滲透進俄羅斯經濟,這也是此次日本愿意不惜巨資促進雙方投資合作的一個重要原因。日本希望借助在此資金基礎上成立的“日俄共同投資平臺”,促使日本向俄各個領域投資開發,特別是以俄羅斯方面需求強勁的醫療與食品、農業、城市開發等三個領域為中心,在資金方面為日本企業投資提供幫助。而醫療、食品等也是安倍政權在增長戰略中希望作為出口產業加以培育的領域,相關合作也有利于促進對俄出口,提振日本經濟。
日本在經濟上的慷慨還有一個重要目的,那就是希望通過經濟援助來換取俄羅斯在北方四島(俄稱南千島群島)主權問題上的讓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戰敗,俄羅斯取得對北方四島的控制權。1951年簽訂的《舊金山和約》也規定,日本放棄對1905年《樸茨茅斯和約》后所取得領土之所有權利與請求權,當中包括干島群島和庫頁島南部,日本國會也通過了放棄四島中兩島即國后島和擇捉島的決議。但是,日本國會后來取消了這一決議,重新主張對所有四島的主權。由于這一爭議,戰后日俄兩國一直未簽署和平條約。對俄羅斯來說,與作為戰敗國的日本簽署和平條約無論在政治上還是經濟上均是有利的。2004年俄羅斯決定歸還較小的齒舞島和色丹島以換取簽約,但被日本拒絕。
盡管兩國在此問題上都有談判的意愿,但立場實在相差太遠。對日本來說,“收回”全部四個島嶼的主權已成為在國內無法動搖的政治立場。早在1981年1月6日,日本政府內閣會議就通過決定,把2月7日作為“北方領土日”(日本和俄國在1855年2月7日締結《日俄友好條約》,規定北方四島為日本領土)。2009年7月3日,日本參議院一致通過《促進北方領土問題解決特別法》修正案,明確記載“北方領土為我國固有領土”。而在俄羅斯方面,擁有對南千島群島的主權不但是堅守戰后國際秩序的象征,也代表了一個經受蘇聯解體的世界大國無法再退的尊嚴。所以,俄羅斯的政策歷來是至多歸還北方四島中的齒舞島和色丹島(兩個島嶼的面積僅占四島總面積的7%)。2010年11月和2012年7月,梅德韋杰夫分別作為俄羅斯總統和總理登上國后島視察,宣示主權的立意明顯。由于兩國立場相差太遠,幾乎無法達成妥協。日本所提供的這些援助,至多起到把雙方拉到一起來談的作用,離真正解決還相當遙遠。
拉攏俄羅斯,圍堵中國?
有一種分析稱,安倍此次訪俄,一個重要目的是圍堵中國。自去年9月發生中日釣魚島爭端升級以來,中國通過派出更多海監、漁政船開展巡航等方式,后發制人地占據了主動權,有危機感的日本開始拉攏其他與中國有類似爭端的國家,特別是菲律賓、越南,一起“全力構建反華陣線”(俄羅斯之聲報道用語)。俄羅斯雖然已與中國解決了領土爭議,但作為緊鄰中國的地緣政治大國,拉攏俄羅斯對日本的意義不言而喻。
在中日俄“三國演義”中,中俄關系的基礎最為扎實,而中日關系的矛盾最為突出。中俄關系的共同利益主要體現在同樣面臨來自美國的戰略壓力,彼此同情與相互幫助因此成為雙邊關系中的重要基調。而對中日關系來說,利益沖突主要是四個方面:一是地緣競爭上的高度重合,從東海經臺灣、南海、東南亞直到印度洋和中東,都是中日要經營的核心對外通道。二是地區的結構性權力矛盾,現在是中日兩強局面,在誰能充當未來的東亞老大的問題上,兩國各不相讓。三是領土爭端,主要是釣魚島問題。四是歷史問題,雖然無關具體利益,但事關民族尊嚴,誰都不肯讓步。相對來說,日俄矛盾則主要體現為北方四島的領土爭議,雖然極其重要,但不似中日關系這樣錯綜復雜。
這也就決定了俄羅斯在中日俄戰略三角關系中有較大的回旋空間,因為中日都更多地有求于它。完全可以想見,俄羅斯會不時利用領土問題迫使或是引誘日本在經濟問題上做出讓步或是加大投入,以謀取更多的實際內容。但是,日本在北方四島問題做出妥協的可能性太小,加上中俄戰略協作有著中日俄三角關系之外的全球內涵,也就決定了俄羅斯不可能也不會在“三國演義”中過于向日本偏移。特別是隨著俄羅斯的復興,其遠東地區的重要性更加突顯,北方四島的地緣與經濟意義更加重要,俄羅斯也越來越無法放棄。總之,無論是從現實還是從未來的角度看,中俄關系仍是這個大國三角中最為堅固的一條邊。
考慮中俄關系在戰略、安全層面的重要性以及領土主權對兩國的重大意義,兩國還有必要在對日關系中加強在領土問題上的協調。日本試圖拉攏越南、菲律賓等與中國有領土爭議的國家來反制中國,而中國、俄羅斯和韓國等與日本有領土爭議的國家同樣也應該聯合起來反制日本。在此問題上,三個國家有共同的利益,一定要避免被日本各個擊破,鉆了空子。特別是在日本國內右翼思潮趨于活躍的大背景下,三個國家有必要在領土問題上提高警惕、加強協作,阻遏日本改變戰后國際秩序現狀的野心,共同維護地區的安全與和平。
(據《軍事參考》)
德媒早有預言 安倍為復活軍國主義“榮光”
安倍晉三就任日本首相后不久,德國《明鏡》周刊網站曾發表一篇題為“隔代遺傳的安倍:日本首相追求舊日的危險”的評論。文章以安倍就職前返鄉祭祖明誓“我決心完成使命”開頭,經過多角度分析后預測:這位“民族主義領導人”將會為“立志恢復日本舊日榮光”而不惜采取一系列“強硬舉措”。
從安倍上臺后不斷上演的鬧劇來看,《明鏡》周刊并沒有看走眼,安倍正走向一條危險的道路。
人們注意到,安倍上臺后不斷在歷史認識、領土問題上做出挑釁之舉,如倡設“主權恢復日”,表示要重新審視“村山談話”等反省侵略歷史的官方表態,增加軍費開支等。近半個月來,安倍更是變本加厲,其動作之大、之頻令亞洲鄰國乃至世界側目:
其一,繼續在侵略史觀上混淆視聽。4月下旬,4名安倍內閣要員和168名國會議員參拜靖國神社,規模之大實屬罕見。安倍雖沒有親自參拜,但獻上了名為“真榊”的祭品,并稱參拜為“理所應當”。4月23日,安倍提出讓國際社會瞠目結舌的“侵略無定論”,顛倒黑白地為日本二戰侵略行為辯護。
其二,以出格舉動為軍國主義招魂,為此安倍創造了兩個“首創”。4月27日,安倍穿自衛隊作戰服登上一輛戰車,成為幾十年來首位穿上作戰服在公開場合露面的日本首相;第二天,在所謂的“主權恢復日”紀念儀式上,安倍更是復制日本戰敗前帝國議會的做法,與眾多與會者高呼“天皇陛下萬歲”,亦為戰后首次。
其三,繼續在領土問題上挑事。4月23日,日政府護送右翼人士乘船赴釣魚島海域進行所謂的“漁業考察”,安倍威脅稱將以武力制止中方登島。
其四,繼續為修憲拓展空間。5月1日,外訪的安倍就修憲問題發表談話,稱日本修改和平憲法不需要向鄰國解釋,其他國家的反應也不會影響日本的修憲進程。
從上述事實不難看出,安倍要走的正是一條摒棄戰后國際秩序、建立無任何限制軍事力量的所謂“正常大國”、整飭軍備以恢復戰前“榮光”的道路。這就是安倍所謂的“使命”。
安倍的選擇絕非心血來潮,而是源于其保守的、狹隘的民族主義政治理念,以及恢復軍國主義“榮光”的美夢。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對外,安倍以強硬姿態迎合國內右傾勢力與民粹主義;對內,則為修改日本戰后和平憲法處心積慮。
事實上,自去年底自民黨重新執政以來,安倍一直將修憲視為重要課題。為了修憲,安倍想走三步棋:
其一,使自民黨在今年夏天舉行的參議院選舉中確保獲得三分之二以上的席位,為通過修憲投票打下基礎;
其二,力爭先修改日本憲法第96條,降低修憲門檻。日本現行憲法第96條規定,修憲必須獲得國會參、眾兩院各三分之二以上議員贊成,而自民黨希望將修憲條件改為過半數議員贊成即可;
其三,力爭修改日本憲法第九條。日本憲法第九條共有兩項規定,第一項為:日本國民衷心謀求基于正義與秩序的國際和平,永遠放棄作為國家主權發動的戰爭、武力威脅或使用武力作為解決國際爭端的手段;第二項為:為達到前項目的,不保持陸海空軍及其它戰爭力量,不承認國家的交戰權。所謂“圖窮匕見”,修改憲法第九條才是安倍的最終目的。
當前,安倍的所作所為都是為這三步棋服務。為此,他不惜煽動民族主義風潮,不斷散布極右“鷹派”言論,以贏得更多選票,從而為修憲乃至最終軍事化日本服務。
為了所謂的“使命”與“榮光”,安倍罔顧日本侵略歷史,執意走上一條將會給日本、給鄰國乃至全世界帶來災難的危險道路。難怪連日來,包括美國在內的國際輿論均對安倍的所作所為予以抨擊,對日本的右傾化傾向深表擔憂。奉勸東京,趕快懸崖勒馬,重拾良知,不要在軍國主義的陰魂中迷失了方向。
(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