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景:海軍副參謀長宋學近日表示,中國海軍不會只有一艘航母。
宋學說,中國首艘遼寧艦目前不配屬于海軍的三個艦隊,由海軍直接指揮管理。
宋學表示,我們將根據維護國家海洋權益的需求,確定航母的發展規模。我們將擁有不止一艘航母。有外電報道在上海某造船廠正在建造航母的消息不實。
宋學說,遼寧艦滿載排水量5萬多噸,下一艘航母我們希望能造得更大,因為這樣可以搭載更多的飛機,戰斗力會更強。這是我們的目標。
中國第二艘航母似乎呼之欲出,有關航母的種種問題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1、“遼寧艦”僅僅只是訓練艦?
“老瓦”出生于上個世紀80年代,而且一直“難產”,直到本世紀初才落戶中國大連重獲新生。而此時,美國的新一代福特級航母已經開始建造,首艦預計于2014年開始服役。
2012年9月25日,“老瓦”經過改造,成為我國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艦”,并由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大連造船廠正式交付海軍。軍事科學院世界軍事研究部副部長羅援少將表示,遼寧艦服役后主要擔任訓練和科研任務,填補了作戰體系空缺,必要時可具備作戰功能。
“遼寧艦”的舷號為16,據軍事科學院軍隊建設研究部第四研究室主任杜文龍介紹,我國的作戰艦艇一般都是三位數,小艦艇是四位數,訓練艦使用的是兩位數;首艘航母采用兩位數,說明訓練功能是這艘航母平臺入役后的主要功能。
國防大學教授韓旭東認為,中國從建造驅逐艦到航母,是一種飛躍,第一艘航母的技術性能不可能特別高,因此應該同時具備訓練艦和戰斗艦的雙重屬性。
2、中國需要多大噸位的航母?
中國究竟需要多大規模的航母?從航母的噸位來看,一般而言,滿載排水量達到3萬噸到5萬噸的屬于中型航母,超過6萬噸的屬于大型航母,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航母排水量達到10萬噸。航母的噸位越大。意味著其影響范圍越廣,功能越強大。
海洋軍事學術研究所研究員李杰認為,中國適合發展中型以上的航母。中國不僅周邊海域的問題非常尖銳和復雜,而且將來需要維護海上權益,不僅近海海域,中遠海海域也是需要的。“在最前沿發生矛盾和爭端的地方布置航母是最有效的,航母的發展是大國邁向強國的一個不可缺少的平臺。”
杜文龍也認為中國應該發展大中型航母。實際上,大型航母一直被認為是攻擊型裝備,“擁有航母和使用航母是兩碼事情,中國擁有航母的目的是維護海上利益,為和諧海洋作出貢獻,其他國家的攻擊型、外向型使用方法不是中國的選擇。”杜文龍說。
海軍信息化專家委員會主任尹卓表示,遼寧艦是基于兩種船型之間:一種船型是以美國、法國為代表的大甲板航母,采用彈射起飛和攔阻索著艦方式,另外還有一種就是純粹英國的方式,用垂直短距起降。遼寧艦是滑躍甲板起飛,沒有彈射器,但是有攔阻索著艦,處于中間類型。總體來說,這是一艘基本能夠滿足我們作戰需求的、防空需求的新型作戰艦艇。
3、中國航母該如何部署?
韓旭東認為應該以臺灣為界,將臺灣以北的海域作為一個區域需要至少一個航母戰斗群,臺灣以南的海域作為一個區域需要至少一個航母戰斗群。這兩大海區至少需要兩個航母戰斗群,需要兩艘以上的航母。
杜文龍認為中國的航母若要形成戰斗力,至少需要三艘。“航母是消耗很高的一項裝備,按照航母和一般水面艦艇的作戰能力基本條件看,至少有三個功能,一艘作戰、一艘訓練、一艘在維護,形成一個最初級、最基礎的作戰能力,因此至少應該保證有三艘航空母艦在服役。這樣一旦有事,能夠保證至少有一艘航母能夠在應該出現的地區出現。中國至少要形成有兩個航母為組群的航母戰斗群,這樣才可以應對一些中度規模以上的作戰行動。按照一般常識來講,至少應該有三艘。”
關于航母的部署,他認為,航母的遠洋活動能力很強,部署在哪并不重要,關鍵是用在哪。“航母部署還要視港口情況而定,港口要能夠進行有效的防御作戰,太暴露容易遭到攻擊。航母的活動海域要根據熱點海域情況而定。如果是巡邏的話,普通艦艇夠不著的遠海海域、活動有困難的海域,都應該由航母來承擔。因此,不僅是南海、東海這些熱點區域,以后還可能去亞丁灣訓練或者護航。”
4、中國需要幾艘航母?至少需要3艘以上規模
尹卓表示,目前海軍還沒有找到一種比航母編隊更合適的編組樣式,使海軍的綜合作戰效能、綜合作戰能力能得到如此的繼承。因為它有了艦載機掩護,大型水面艦艇和潛艇才能充分發揮作戰能力,如果沒有航母艦載機空中的掩護,那么海軍大型水面艦艇作戰碰到敵人的飛機,基本上他們不能出去,非常被動。
羅援介紹,按照國際通用規則,一般需三艘航母才能形成完備的戰斗群:一艘執勤、一艘訓練、一艘維修。
李杰認為,一個大國或強國的航空母艦,數量絕對不會只有一艘。如從航母需要或維修保養情況,尤其是海上訓練和海上活動力來看,必須至少有3艘以上。他舉例說,像美國現在有11艘航母,有3艘左右在工廠大修、維修或改裝。剩下8艘中,還有3至4艘實際上處于海上訓練中,因此真正有戰斗力的也就4至5艘。從我國發展、經濟狀況和將來海上利益的需要情況看,我國航母的規模至少要3至4艘。
5、未來航母選擇常規動力,還是核動力?
航母的活動半徑,很大程度上與其動力形式相關。1961年,美國建成了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航母“企業”號,填裝一次燃料可以保證其自由活動三年。1975年,美國“尼米茲”級航母開始服役,這種航母填裝一次燃料可供其航行13至15年。2009年5月,美國最后一艘常規動力航母“小鷹”號退役。
據杜文龍介紹,大多數中型航母都是常規動力,只有極少數比較先進的中型航母使用核動力,如法國的“戴高樂”號。俄羅斯航母大多數都使用常規動力。但發展中型、大型的核動力航空母艦是世界上的一個主流趨勢。
相比傳統動力航母,核動力航母在續航能力、動力輸出上要強得多。所以下一代的中國航母,從艦載設備的使用、武器裝備的運行、推進系統能不能降低噪音等方面來考慮的話,核動力還是~個很不錯的選擇。
6、艦載機:滑躍式還是彈射式?
艦載機的起飛技術長期以來一直是航母的核心技術之一。目前航母艦載機的起飛方式主要以俄羅斯航母為主的滑躍式和以美國航母為主的彈射式為主。
滑躍起飛技術簡單、起飛成本低,但也有一些弊病。比如艦載機起飛時不能滿油滿彈起飛,這樣對艦載機的活動半徑、武器外掛能力影響比較大。彈射起飛技術比較復雜,彈射起飛的艦載機可以滿負荷起飛,但美國對這方面技術控制很嚴,另外成本也比較高。
尹卓介紹,“瓦良格”在設計它的時候,是用滑躍起飛方式,攔阻索著艦。這就限制了我們艦載機也必須是滑躍起飛,它的作戰能力會受到一些影響。同樣噸位,如果是滑躍起飛(大甲板彈射起飛)的航母,大概他們之間作戰能力比為3比1和4比1。就是同樣噸位的航母如果是彈射起飛的,大概作戰能力是它的3倍到4倍。這種彈射起飛的航母,美國現在在發展電磁彈射器代表著下一代航母發展方向,加上無人作戰飛機上艦,這些是我國今后發展航母必須考慮的。
對于中國首艘航母遼寧艦,通過滑躍起飛模式來積累經驗,最終肯定要到彈射起飛。以后如果固定翼艦載預警機上艦,只能通過彈射式起飛。但這種彈射起飛并不一定是蒸汽彈射起飛,更先進的電磁彈射技術或許是一條更適合中國航母的道路。
7、艦載機平臺,還是海上堡壘?
遼寧艦已配性能好國產艦載機
航空母艦的戰斗力首先來源于其艦載機。我國的航母已經擁有自己的艦載機,而且性能良好。尹卓說,遼寧艦上的艦載機應該是完全意義上的國產化艦載機。
尹卓表示,遼寧艦今后最重要的訓練應該是艦載機跟航母平臺間的磨合,就是艦、機協同。西方航母飛行員配備一般是1.5個飛行員一架飛機,這樣在戰爭環境下,可以“歇人不歇馬”。整個航母戰斗群需要幾十名飛行員,我們的人員儲備還遠遠不足。
對比俄羅斯航母和美國航母,人們很容易發現一個明顯的區別:俄羅斯航母的防御性特別強,艦體上“插滿”了各種武器系統,如同一個巨大的海上堡壘;但美國航母簡潔得多,甲板空間大,艦載機更多。顯然,美國航母注重于發揮其艦載機平臺的功能。
據杜文龍介紹,航母的本意應該是海上航空基地,俄羅斯之所以把航母發展成武器艦,主要是因為它的航母建設能力不如美國,其次是因為編隊內的艦艇數量有限,選擇起來有困難。
美國海軍航母主要依靠編隊內的防空驅逐艦、潛艇、反潛艦艇或直升機、艦載機等協同作戰,形成一個完備的海上立體作戰體系,依靠編隊的整體能力去防御和戰斗。這也是未來航母技術的發展方向。
8、近海防御,還是遠洋行動?
擁有航母的中國海軍將會采取何種發展戰略呢?
杜文龍認為,即使有了航母,中國軍事戰略,包括海軍戰略都不會有大的改變。“我們依然還是一種防衛型的戰略。即使走上‘深藍’,也是出于防衛的目的。”韓旭東也認為中國的近海防御政策不會改變,但是,他說,“不排除在和平時期執行非戰爭行動。比如撤僑、打擊海盜、反恐等。近海防御和執行遠洋的和平任務二者同時進行。”
不過,中國國際戰略學會高級顧問王海運認為,以防御為主的海軍戰略并不意味中國航母不發展攻擊力。雖然不太可能像俄羅斯航母那樣“渾身”插滿各種重型導彈,但各類配套艦艇協同作戰才能發揮戰斗力。沒有進攻力的作戰平臺是難以有效實施防御作戰的,攻防能力兼備的防御才是最為有效的防御。
外媒稱中國首個航母戰斗群成形 尚存兩大不足
宋學稱“我們將擁有不止一艘航母,下一艘航母我們希望能造得更大,因為這樣可以搭載更多的飛機,戰斗力會更強”。他還透露,中國的艦載機部隊正在組建之中,按航母常規配置,1艘航母至少應配屬2個飛行團的兵力。“遼寧艦”艦長張崢則說,航母編隊由驅逐艦、護衛艦、潛艇、保障船等組成。未來航母上除搭載艦載戰斗機,還將配屬反潛機、電子偵察機、電子戰飛機、勤務飛機等多種型號。
《外交學者》認為,航母不能獨自出航作戰,必須為其配備提供保護和補給的支援艦。因此,有關中國航母戰斗群的構成也成為外界熱衷猜測的話題。“戰略之頁”網站稱,中國航母編隊包括2艘051C型導彈驅逐艦,2艘054A型護衛艦和1艘補給艦。報道認為,中國規劃的航母戰斗群和美國海軍慣常使用的編制類似。一般美國航母戰斗群包括3-4艘驅逐艦、1-2艘護衛艦、1艘攻擊核潛艇和1艘補給艦。報道認為,和美國航母戰斗群相比,中國擁有的核潛艇數量少、性能有欠缺,這可能是中國沒有將核潛艇納入航母編隊的原因。
“戰略之頁”的報道稱,在航母戰斗群中,051C型導彈驅逐艦主要負責防空,它的排水量為7100噸,最高航速每小時48公里,配備船員290人。艦上搭載有垂直發射系統,共裝載48枚俄制S-300防空導彈:同時該艦還配備有8枚C-803型反艦導彈、1門單管100毫米主炮、2座30毫米速射炮以及魚雷發射裝置等。
而噸位稍小的054A型護衛艦排水量為4300噸,最高航速每小時49公里,人員編制165人。艦上裝備包括:1門76毫米主炮、2門30毫米速射炮、8枚C-803型反艦導彈。它更偏重反潛作戰,配備有反潛魚雷發射裝置、反潛火箭彈以及裝有防空、反潛導彈的32單元的垂直發射系統。該艦還配有1架艦載直升機,可執行反潛任務。值得注意的是,該艦上的雷達、聲吶和電子系統已實現全部國產化。
《外交學者》認為,盡管航母戰斗群中的新型驅逐艦足以勝任防空任務,但考慮到美國、日本等潛在對手都具備出色的水下作戰能力,中國海軍的反潛能力仍是薄弱環節。此外,后勤船隊,包括油船、彈藥船、冷藏船等是中國海軍的另一個明顯弱點。“戰略之頁”網站稱,在艦隊補給方面,中國經常使用最新研制的903型補給艦執行重要使命。該型補給艦排水量為2.3萬噸,于2004年開始服役,主要為執行任務的艦隊補給燃油、水、食物以及其他物品。報道認為,903型補給艦相當于美國現役的T-AKE型補給艦。但美國12艘排水量4萬噸的T-AKE型補給艦所能補給的艦隊規模,遠比4艘903型補給艦的能力大。報道認為,由于中國頻繁派出軍艦進行遠洋航行,航行范圍不再局限于索馬里海岸,而是更遠的太平洋,所以中國目前急需更多的補給艦。
(本報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