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俄政府機關報《俄羅斯報》報道,俄羅斯開始為戰略火箭兵研制新型鐵路導彈作戰系統,這種曾經令西方膽戰心驚的武器系統將在可見的將來進一步加強俄三位一體核力量的陸基部分。
俄羅斯國防部負責武器裝備更新換代事務的副部長鮑里索夫日前在莫斯科宣布,莫斯科熱力工程研究所已經開始研制新型鐵路洲際導彈作戰系統。舉世聞名的“白楊”、“白楊-M”、“亞爾斯”陸基洲際彈道導彈,以及海基“圓錘”(音譯為“布拉瓦”)潛射彈道導彈也是該所研制的。現在科學家和設計師們的主要任務就是使這種曾經令西方將領膽戰心驚的“導彈列車”型核武器復活。
現在不見得有必要完全復制被北約命名為SS-24“手術刀”的蘇聯鐵路列車機動式固體燃料洲際彈道導彈系統。畢竟自20世紀末俄羅斯在美國壓力下先是退役該型武器系統,然后銷毀鐵路平臺發射裝置以來,世界武器裝備領域發生了許多變化。而且蘇聯時期的“導彈列車”是在烏克蘭境內研制生產,配套的RT-23UTTSH導彈唯一生產廠也在烏境內。現在俄軍需要研制真正新型鐵路機動式戰略武器系統。
鮑里索夫坦承,現在正在進行鐵路軌道武器的草案設計工作,至于什么時間展開相關研制工作,以及相關規模的問題,暫時還沒有定論。問題不在于新型發射裝置,不在于新型導彈的研制,科學家終究會成功研制出這些產品。但是為了在俄羅斯全境使用鐵路導彈作戰系統,必須建設相關特殊基礎設施,這項任務超越了國防部的權限。
(重慶晨報)
評論
將近30年前,蘇聯鐵路作戰導彈系統首次在科斯特羅馬州執行戰斗值勤任務。從外形上看,這種“導彈列車”與冷藏車、郵件車和客運車區別不大。不同的是在鐵路導彈作戰系統內部的不是乘客或物資,而是3套導彈發射裝置、指揮所和保障系統,而且能夠隨時發射導彈。在發射導彈時,列車將會停止行駛,車廂頂部向側面打開,發射箱由水平位置轉為垂直位置,然后根據指令發射。但是所有這些只有在特殊鐵路路基上才能進行,鋪設時使用更重的鐵軌,木質枕木則更換為鋼筋混凝土枕木,整個運行軌線還會鋪設鞏固的路堤,這種軌道可能長達1千公里。蘇聯時期曾經裝備了12列“導彈列車”,維護費用相當龐大,戰略威懾作用同樣突出。
這種“導彈列車”很難被敵方發現。在每天運行的成千上萬輛列車中,即便是在地面上,也很難判斷一輛列車是導彈列車,而不是普通列車。只有了解核導彈列車特性的專家通過仔細觀察才能分辨出來,比如導彈列車發射模塊必須使用8軸16個車輪,而不是普通車廂的4軸8輪。從空中或太空根本無法識別導彈列車,在地面通過數車輪的方法也很難發現這種武器系統的身影,畢竟它本身就是一列火車,和其他普通火車一樣正常行駛,而且一天之內能夠移動上千公里,自動進行戰斗巡邏,連續值勤時間可達3周。
美軍當年為了掌握蘇聯戰略火箭軍鐵路導彈作戰系統的輪廓,刺探相關情報信息,連貫分析蘇軍戰略力量可能的換防情況,發射了16-18顆間諜衛星,持續掃描蘇聯全境。但是美國情報部門一次也未能準確判定俄羅斯的導彈列車。另外,美國雖然進行了多次嘗試,但是始終沒能研制出任何類似武器系統。因此美國千方百計利用其他各種方式消除這些武器系統的威脅,最終迫使俄軍退役并銷毀這種導彈列車,五角大樓隨后就把監視俄羅斯的偵察衛星數量減少到原來的五分之一。
現在俄軍領導層顯然非常歡迎重新研制這種導彈列車類型的戰略核武器系統,使其納入戰略火箭兵作戰編成。鮑里索夫副防長表示,項目可能遇到的主要問題將是預算撥款不足,不過在剛剛開始的第一階段研發工作中,在鐵路導彈作戰系統草圖設計方面,項目資金是充足的。
與此同時,俄羅斯國防工業另外一種戰略武器項目,即高超音速導彈的研發工作已經接近尾聲,今年夏天就將準備試射。俄戰術導彈武器集團公司經理奧布諾索夫透露,共有60多家主流軍工企業參與了這個項目。相關驗證樣品去年進行了試驗,確認其能在大氣層達到高超音速飛行速度。
印6艘潛艇延遲交付 引罵聲一片擔心不敵中國
美國軍事網站“戰略之頁”近日報道稱,印度在法國授權下建造6艘潛艇(法國“天蝎”潛艇)的日程已經再次推遲,其第一艘交付可能會延遲到2017年。隨著中國“試圖在印度洋擴大海軍力量”,所以這次延誤使印度國內罵聲一片。報道稱,這次延遲主要是由于管理不善,最新例證即是“天蝎”潛艇的十名西班牙技術顧問已于目前離職。他們的合同是到3月底到期,盡管印度官員知曉到期時間,但遲遲沒有擬定一份新合同。類似的可以避免的延遲已經發生多次,每次的延遲都會造成成本的攀升。印度去年宣布第一艘“天蝎”潛艇將在2015年出廠,但是最新消息顯示,出廠時間將延遲到2017年。
報道稱,建造現代潛艇會為印度培訓成千上萬的熟悉現代潛艇制造技術的工人和專家。但是國防采購官員似乎什么都沒有學到。這些官員在磋商建造這些柴電潛艇期間,就已經導致不斷的延誤和成本超支。管理不善導致計劃延遲了五年。其實如果仔細探究,就會發現印度很早前就有延遲的惡習。迄今為止,管理不善造成的延誤已使這個40億美元的項目成本增長了25%(每艘潛艇8.34億美元)。
按最初計劃,第一艘印度生產的“天蝎”應該在2012年底完成交付。但是現在,因為工程設施和熟練工人不能到位,第一艘“天蝎”級直到2017年才能出產,以每年一艘的方式,最終完成六個全部交付。但計劃隨時可能改變,很有可能會變得更糟。
在拉扯了將近十后年,2005年印度終于與法國簽訂了一項協議,將購買6艘“天蝎”潛艇。延遲使得法國在一些關鍵組件提高價格,并且印度在生產的收尾工作出了一些問題。第一個“天蝎”是在法國建造的,其他五艘在印度完成生產。雖然有些問題是意料之中的,但是每當工作延遲或者建造過程中出現問題時,印度官員仍覺得不可思議。
印度潛艇艦隊不斷變老舊,而新船卻不能按時到位。這不是新鮮事,但印度國防采購部分長期以來就被認為拖沓懶散又頑固不化,尤其是在面臨要求其加快生產時。這使得潛艇建造過程曲折、緩慢而又不科學。
印度本來計劃在2020年前擁有十幾個潛艇用于執勤,目前來看,估計屆時只有三四個可以實現服役。采購辦仍然在為第二批六艘柴電潛艇尋找供貨商,這六個可能在2020年前不能完成交付。雖然國防采購官員們一直說要“快速跟蹤”這個項目,但長期觀察家們對此并不看好。
印度目前面臨著十分緊急的情況,因為今年印度16艘柴電潛艇中的五艘已經退休。因為“天蝎”的延遲,使得209式依然多服役了好幾年(但限制了它的出海范圍)。目前,印度只有14艘潛艇。在未來一年左右,幾艘“基洛”潛艇也將達到退休年齡。因此,印度在2017年第一艘“天蝎”到達之前,只有五或六艘可以正常工作的潛艇。印度認為應付巴基斯坦和中國至少需要18艘非核潛艇。
目前,所有六艘“天蝎”潛艇的外殼已經完工,但艇內設備的安裝是一個更艱巨的任務。此外,印度堅持將一些設備留在印度制造,這將會導致更多的延誤。
此外,印度也正在建造和購買核潛艇。去年,印度接收了俄羅斯“阿庫拉”核攻擊潛艇(SSN)。印度核攻擊潛艇和彈道導彈核潛艇(可搭載導彈)也已開發了幾十年。
報道稱,雖然印度在商議及簽署“天蝎”交易時最擔心的是巴基斯坦海軍的動態,但現在,中國已經被視為其主要對手。中國潛艇性能不如巴基斯坦,既缺少先進的技術也沒有訓練有素的船員。印度可以用其“天蝎”潛艇應對中國任何試圖在印度洋擴大海軍力量的行動,因此“天蝎”的出產延誤和成本超支在印度引發了相當多的騷動。
但按照印度現在的進度,6艘“天蝎”均投入服役將會被延遲十年。屆時,印度將有十幾艘潛艇(包括正在建設中的核動力類型)在役。而中國將有超過60艘,大約20%的都是核潛艇。目前,中國確實投入很多軍艦處理海岸和西太平洋問題,但比起印度海軍,它保留了在印度海岸投入更多潛艇的能力。
(據《中國日報》)
評論
天蝎級潛艇為法國DCNS公司與西班牙Navantia公司(IZAR)聯合研發制造的常規動力潛艇。共有三種型號,即標準型、AIP型和縮小版型。鲉魚級潛艇的設計是結合了西班牙的常規動力潛艇與法國凱旋級彈道導彈核潛艇的部分概念。
“天蝎級”級潛艇采用了“金槍魚”形的殼體形式,并盡可能減少了體外附屬物的數量。艇上主要設備均采取彈性安裝,在需要的部位還采用了雙層減震。精心設計的螺旋槳具有較低的輻射噪聲。
由于潛艇的耐壓殼體采用高拉伸鋼建造,故重量輕,可使艇上裝載更多的燃料和彈藥,并使其隨時根據需要下潛至最大深度。
“天蝎級”級潛艇的高度的自動化,關鍵功能的實時分析及冗余設計,使其編制人員人數可減少到31人,正常值班僅需9人。潛艇的所有控制和平臺管理功能均可以由控制室來實施。控制室中央設有戰術平臺,作戰管理系統和平臺控制系統由平臺上的6個多功能通用顯控臺控制。該級艇的作戰管理系統是采取分布式模塊化結構的潛艇戰術綜合桌戰系統。此系統充分吸收了法國造船局和馬克尼公司在潛艇聲納、指揮及武器控制系統方面的成就;采用了雙冗余以太網數據總線。可以在6個雙屏多功能彩色顯控平臺上完成所有的聲學及非聲學傳感器信號的處理以及武備、導航系統、指揮系統的控制功能。同時,該系統盡可能依據了商用成品硬件和軟件標準,特別是采用了高速RISC處理器、TCP/IP通信協議、1個X-Windows/Motif圖表用戶接口及UNIX操作系統。從而可以方便地實現系統升級換代。
美國軍方正研發GPS替代技術 未來不再依賴衛星
美軍正研發新一代導航系統,用于替代易受干擾的GPS衛星定位系統。這一系統將不再依賴衛星,它將被集成在以立方毫米為單位的超小芯片上。
據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的一名項目主管稱,盡管從上世紀80年代起GPS系統就被美軍廣泛使用,但容易被對手干擾是它的一個致命弱點。為此,從2010年起,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開展了不依賴衛星的導航系統的研發工作,旨在全面替代GPS,而不是作為GPS系統的補充。目前,該局聯合美國密歇根大學的研究人員已經研制出了一種不依賴衛星的新型導航系統,它被集成在一個僅有8立方毫米的芯片上,芯片中集成有3個微米級的陀螺儀、加速器和原子鐘,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個不依賴外界信息的自主導航系統。這名項目主管還稱,按計劃,這種新一代的導航系統將會首先被用于小口徑彈藥制導、重點人員監控,以及水下武器平臺等GPS應用觸及不到的領域。
美軍所謂的新一代導航系統其實質是一種基于現代原子物理最新技術成就的微型慣性導航系統。慣性導航系統是人類最早發明的導航系統之一。早在1942年德國在V-2火箭上就首先應用了慣性導航技術。而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新一代導航系統主要通過集成在微型芯片上的原子陀螺儀、加速器和原子鐘精確測量載體平臺相對慣性空間的角速率和加速度信息,利用牛頓運動定律自動計算出載體平臺的瞬時速度、位置信息并為載體提供精確的授時服務。
(據《解放軍報》)
評論
有資料顯示,2003年美國國防部就斥資千萬開始對原子慣性導航技術的研制。該技術一旦研制成功,將會使慣性導航達到前所未有的精度。具體來說,將會比目前最精準的軍用慣性導航的精度還要高出100到1000倍,而這將會對軍用定位、導航領域帶來革命性影響。由于該導航系統具有體積小、成本低、精度高、不依賴外界信息、不向外界輻射能量、抗干擾能力極強、隱蔽性好等特點,很有可能成為GPS技術的替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