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總統普京日前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莫斯科舉行會晤。雙方當天共簽署了18項文件,其中至少15項是經濟類協議。普京在會晤后就日方關心的“北方四島(俄稱南千島群島)”領土問題稱,重啟談判“并不意味著明天就能解決問題”。
今天的北方四島問題,可以說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遺產。1945年2月,蘇、美、英三國簽訂的《雅爾塔協定》中,規定“千島群島須交予蘇聯”。同年4月5日,蘇聯發出廢除《蘇日中立條約》的通告,8月8日,對日宣戰。8月14日,日本宣告無條件投降。美國政府給盟軍司令麥克阿瑟發布了有關日軍投降事宜的“總命令第一號”。對此斯大林要求,在“總命令第一號”中,須做出如下規定:第一,日軍應根據《雅爾塔協定》把千島群島交予蘇聯;第二,分割北海道,其北部由蘇聯領有。美國總統杜魯門只答應了第一條,而拒絕了第二條。如果不是杜魯門這一念之差,如今的日本恐怕首先要考慮的是“北海道問題”了。
1945年8月28日至9月7日,蘇聯紅軍在10天時間內閃電登陸北方四島,俘獲兩萬日軍,“北方四島問題”由此而起。
1951年9月,英、美、法簽署對日和約,即所謂《舊金山和約》,規定日本要放棄干島群島等島嶼。對此,日本稱干島群島南部的國后、擇捉兩島是日本的固有領土,色丹和齒舞群島是北海道的一部分,因此對相關條款不予承認。
《舊金山和約》草案由美國一手籌劃,美英兩家定稿,作為主要戰勝國的蘇聯和中國被排除在決策過程之外。美國起草的草案中,按照《雅爾塔協定》精神寫明“日本把南樺太(庫頁島)及其附屬島嶼歸還給蘇聯,把干島群島全部讓渡給蘇聯”,當時處在美國羽翼下的日本對此堅決反對,于是美國在修改稿中只規定日本對這些領土“予以放棄”,回避了其歸屬問題。這個模棱兩可的條款,為日蘇領土爭端增添了復雜性。
蘇聯代表葛羅米科出席了“舊金山和會”,但因對包括這一條款在內的諸多內容不滿而中途退出。不過,日本在這一條款中畢竟已經對干島群島“予以放棄”,其對北方四島領土要求的合法性因此大打折扣。對此,日本政府聲稱“干島群島”并不包括北方四島,并要求以美國對“干島群島”的解釋為準。
在雙方政治環境變化的推動下,日蘇關系從1955年起出現了改善的跡象。蘇聯曾提出過“平分四島”的建議。在蘇聯看來,讓出北方四島中較小的色丹和齒舞群島,已經是最大的讓步。
1956年6月,日本政府向蘇聯正式提出歸還北方四島的要求。同年10月,蘇日復交時簽署的《聯合宣言》中稱,蘇聯同意把齒舞、色丹島移交給日本,但移交的前提條件是日蘇締結和平條約。國后、擇捉兩島的歸屬問題則未達成協議。
1960年,蘇聯提出,如果《日美安保條約》繼續容許外國軍隊駐扎在日本領土上,蘇聯就不能歸還齒舞、色丹兩島。
1973年10月,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問蘇聯,雙方經過激烈的交鋒,最終蘇聯在聯合聲明中承認,日蘇之間有“戰后懸而未決的各項問題”,其中就包括北方四島問題。此后,兩國就北方四島問題一直爭吵不休,各唱各的調,有時似乎出現了解決契機,很快又因立場迥異而擱淺,就這樣一直拖了下來。
上世紀70年代初,蘇聯調整了對日政策。葛羅米科外長于1972年訪日,承諾年內開始締約談判。他提議歸還齒舞、色丹,但未得到日方響應。蘇聯政府一怒之下于1978年開始在國后、擇捉、色丹重新配備地面部隊,談判再度陷入困境。
蘇聯解體后,俄羅斯政局一度陷入混亂,實力大大削弱。這讓日本看到了解決北方四島問題的良機。經過精心策劃,日本不再堅持“四島一并歸還”,提出“兩階段”軟著陸方案,即只要俄羅斯承認日本對北方四島的主權,實際歸還的時期、方式等都可以靈活考慮。日本提出,俄羅斯可以先歸還齒舞、色丹兩島,并且暫時保有對國后、擇捉兩島的“施政權”;同時,考慮到現住北方四島的俄羅斯居民的權益,不要求這些俄羅斯居民撤出。俄羅斯對此一口回絕。
但到了1992年,俄羅斯經濟陷入困境,希望得到日本的經濟援助,于是表示可以與日談北方四島問題。該年夏天,俄羅斯總統葉利欽的智囊布里布里津和外長科濟列夫為葉利欽準備了五點方案,其中第五點甚至借鑒模仿了中日恢復邦交時鄧小平提出的“把解決釣魚島爭端的任務交給后人”的方案,提出“誰最終擁有四島主權的問題留給后人解決”,以換取日本經濟援助與投資。而日本則主張“經濟問題要在關于領土問題的討論后加以解決”。
顯然,日本是在打經濟牌,希望利用俄政局不穩、經濟困難的局面,以經濟援助為籌碼逼俄羅斯讓步。日本的借機要挾,是任何一個主權國家都不能接受的,更何況是俄羅斯這樣一個大國。結果,一方面因為日本堅持一并歸還北方四島的固執,另一方面因為葉利欽五點方案遭到軍方和議會聽證會的反對,四島歸還日本的希望付之東流。
這年舉行的西方七國首腦會議上,在日本的堅持下,聯合宣言中寫進了北方四島問題,意在向俄羅斯施加外交壓力。俄不僅沒有讓步,當時的總統葉利欽反而簽發總統令,把干島群島辟為經濟特區,以吸引外國投資,甚至提出北方四島可出租給外商,租期可長達99年。這對日本來說意味著什么可想而知。
北方四島一直是日本人的心病,從政府到民間,任何風吹草動都能成為熱門話題。
在日本民間,“北方領土運動”一直如火如荼。日本國內關于北方四島的民間組織,諸如“北方領土復歸期成同盟”、“北方四島交流北海道推進委員會”、“北方領土問題對策協會”之類,有大大小小幾十個之多,人數從數百人至數千人不等。這些組織除了定期舉辦“北方領土問題展覽”、組織關于“北方領土問題”的征文、在高校組織演講之外,還組團赴海外,尋求外國對日本領土要求的理解和支持。其中一個名為“千島齒舞群島居住者聯盟”的民間組織,擁有4000多名成員,主要由齒舞群島的原住民組成,他們不定期組織原住民回島訪問,并在下一代中灌輸故土意識。在與齒舞群島隔海相望的北海道根室、羅臼等地,“北方領土運動”組織設立了很多“望鄉臺”,“望鄉臺”不僅有關于北方四島的展覽、陳設等,還設置了高倍望遠鏡,供參觀者眺望北方四島。
而在日本政府層面,1981年日本內閣通過決定,將每年的2月7日定為“北方領土日”——1855年2月7日,正是日俄《通好條約》簽訂的日子。但無論如何,隨著普京領導下的俄羅斯的強勢復興和日本國勢的逐漸走弱,日本再想從俄羅斯手中要回“北方四島”可謂遙遙無期。
(據《世界新聞報》)
印度媒體對華敵意重 輿論戰已打響“沒有開火的戰爭”
“沒有開火的戰爭”,印度《第一郵報》近日以此為題刊文,分析從4月15日持續至今的中印邊界“帳篷對峙”?!队《葧r報》稱,邊界軍官第三輪磋商失敗后,中國完全沒有從邊界撤走帳篷的意思,而是派出卡車為駐扎士兵補給物資,“印度即將失去750平方公里的土地”。美聯社稱,兩周的對峙正在將亞洲兩大國推向“危機的邊緣”。不過,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表示,中印正就“對峙事件”進行密切溝通和磋商。中印雙方有智慧、有能力在不斷發展兩國友好合作關系的同時,處理好兩國間存在的分歧和問題。
“粉刺也可能變成大傷疤”,《印度時報》的文章這樣諷刺印度外長庫爾希德此前稱中印“帳篷對峙是個粉刺,是地區性問題,不影響大局”的說法。報道稱,印度間諜飛機拍攝的最新畫面顯示,解放軍已出動卡車為“入侵印度領土的”30多名中國士兵補給物資,還試圖將羊腸小道改造為平整的公路。“地區性問題已升級為一級外交危機”。評論稱,印度“誤解了”中國的此次“入侵”,給自己打了死結。印度領導人妥協于外交部和總理辦公室,從一開始就對此次“入侵”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外交部發言人阿克巴魯丁至今只發表過一次比較強硬的措辭,稱中國應回到之前的狀態。
對華強硬言論不僅僅充斥媒體
對華強硬言論不僅充斥在印度媒體,印度反對黨甚至聯合執政黨也發出要求強硬對話的聲音。印度新德里電視臺稱,鑒于對峙繼續和強大的輿論壓力,印度將重新考慮庫爾希德訪問北京的事宜。消息人士稱,政府為這次訪問做“兩手準備”。報道稱,在此次“中印邊境對峙”中,印度各黨派對新德里政府的做法一邊倒持強烈譴責的態度,在這樣的背景下,重新考慮庫爾希德訪華可能是印度政府的一個微弱回應。《印度時報》也稱,“如果中方未能在短期內盡快提出外交方案,可能為兩國外交關系帶來陰影”。
對于中印軍方關于邊境“對峙事件”的第三輪磋商失敗可能影響兩國關系的說法,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表示,雙方正通過有關邊境事務磋商和協調工作機制和邊防會晤渠道進行密切溝通和磋商。這些接觸增進了彼此對對方關切和立場的了解,有助于盡快妥善解決問題。中印邊界問題是歷史遺留問題。雙方就這一問題不應影響兩國關系整體發展達成重要共識。
印度軍方也強硬
但印度軍方開始展現出強硬?!秮喼迺r代》稱,印度陸軍總參謀長比格拉姆·辛格日前向中央政府作關于此次“對峙事件”的報告,建議政府采取多方措施,包括在拉達克地區加強軍事防備,切斷中國軍隊的供給線,提高對峙地區的軍事警備級別以快速調兵等?!队《人固箷r報》稱,對于這些提議,印度軍方也有人擔心將惡化局勢。美聯社近日引述學者的分析稱,新德里現在陷入兩難境地,采取強硬措施可能會導致和解放軍的軍事沖突,什么都不做則等于容忍中國士兵“深入印度腹地”。
《第一郵報》分析稱,這次“對峙”事件發生在印度總理辛格訪日之前,很可能是警告印度不要支持日本在釣魚島主權問題上的要求?!熬拖裼《葥闹袊摹渲殒湣粯樱袊矒挠《取?。該報的另一篇文章則提出應對中國的7個“非戰措施”:第一,現在就行動,建設邊界基礎設施和攻擊能力;第二,在“阿魯納恰爾邦”(即中國藏南地區)做戰爭準備;第三,在西藏和臺灣問題上發出印度的聲音;第四,利用貿易制裁中國;第五,軟硬兼施利用中國企業;第六,聯合美、日、越南、東盟,外交包圍中國;第七,拒絕接待中國領導人。
不過在美國卡內基基金會中國問題專家薩曼看來,印度的反應有點小題大做。印度《每日報道與分析報》近日引述對她的采訪稱,印度媒體太過專注于中國士兵“入侵了多少公里、搭了幾個帳篷”,但在中國看來,這只是大局勢中的一個小問題。薩曼稱,中印“帳篷對峙”只是個“戰術問題”,并非一些印度媒體所稱的“中國預謀”。
(本報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