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全球政治中的俄羅斯”網站近日報道,俄戰略和技術分析中心研究員、政治學副博士瓦西里·卡申在《全球政治中的俄羅斯》雙月刊2013年第3期上撰文指出,鑒于未來對華關系的長期不確定性,俄羅斯仍舊不排除中國潛在威脅轉變成現實威脅的可能。俄在遠東地區的軍事建設針對中國的用意非常明顯,畢竟除了核武器之外,俄軍根本無法抗衡人民解放軍。
卡申指出,近年來中俄互信關系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兩國在多數國際問題上結成統一陣線,而2011-2012年軍事技術合作則基本恢復了上世紀90年代的“黃金時代”,俄對華軍售規模大幅增加,平均每年接近20億美元,聯合軍事演習規模越來越大,雙邊協作水平不斷提高。今年3月初中國新當選國家主席習近平首訪選擇俄羅斯,而且應邀參觀了俄軍總參謀部作戰指揮中心,具有鮮明的政治和象征意義,盡管此次訪問期間雙方并沒有具體討論巨額軍售交易。目前在政治關系上,中俄還沒有準備,可能并不準備宣布正式結成軍事同盟,但是在軍事和技術領域,通過日益頻繁的大規模聯合演習,深入擴大兩軍接觸的方式,兩國顯然已經創造了締結同盟的基本條件。
通過對俄軍武器裝備更新換代進程的分析,可以發現,東部軍區在接裝新武器方面首當其沖。而且,從俄羅斯的歐洲地區向遠東地區投送戰役兵力,一直都是俄軍大規模戰略演習的主要劇本之一。俄聯邦安全局官方公布的許多間諜案件涉及中國。俄政府還在明顯限制中國對某些重要戰略經濟領域的投資。很顯然,所有這些都是應對中國對俄羅斯主權和領土完整利益構成潛在威脅的警惕和防范措施,因為中國并沒有對俄羅斯構成任何直接威脅。但是,假設的“中國威脅”卻在俄羅斯外交和國防政策中起著重要作用。
俄專家指出,中俄沒有互相敵視的嚴重的歷史傳統,中俄之間的沖突遠比俄與周邊其他大國的戰爭次數少得多。直到17世紀末中俄才爆發小規模沖突,1899-1901年沙俄雖然參加了入侵中國的八國聯軍,但不是主要侵略者。1929年南滿鐵路沖突和1969年珍寶島沖突,規模同樣不是很大。總之,作為共處300多年、有著漫長邊界的兩個大國,中俄沖突數量如此之少,歷史罕見,而且從未爆發造成大量人員傷亡的大規模戰爭。盡管沙俄通過不平等條約割占了中國大片領土,令許多中國人視為“百年恥辱”,但是兩國合作共同對抗西方的歷史卻非常悠久。早在1858年沙俄就曾試圖向中國提供步槍和大炮,用來對抗英國和法國,挽救沙俄在克里米亞戰爭中的敗局。抗日戰爭期間,蘇聯向中國提供了大量軍事援。二戰后,兩國聯手抗美援朝,全面深入地展開各種合作。
卡申認為,現在中國的發展和穩定面臨多種挑戰和威脅,誰都無法準確預測中國未來,哪怕是十年之后的政治走向。中國政府意識到了發展和穩定面臨的威脅,正在積極采取措施應對,但是目前的經濟科技現狀很難保證長期前景內較高的成功概率,局勢可能會在幾年之內發生徹底變化,中國面臨的潛在威脅就將變成現實威脅。從長期發展利益的角度來看,中國沒必要與俄羅斯對抗,但是冷戰期間中國曾經同蘇聯對抗,盡管同樣沒有意義,因此俄羅斯不得不考慮各種可能性。畢竟一旦與中國發生沖突,俄羅斯無論在軍事上采取哪種措施,都會在戰爭伊始就陷入失敗邊緣。如果不能大量使用核武器,而且還必須是在戰爭的早期階段使用,那么從原則上講就根本無法保護西伯利亞和遠東。
俄羅斯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地廣人稀,與中國的邊境線長達3000多公里,寬度平均200公里,而且北部地區不適合大量人口居住和大規模經濟開發。如此狹長地帶的防御本身就極為困難。另外,這里人煙稀少,基礎設施不發達,只有兩條國家級鐵路干線和一條公路干線,而且從赤塔到哈巴羅夫斯克的公路干線的某些路段直接臨近中國邊境,極容遭受中國境內的炮火攻擊。貝阿鐵路雖然距離邊境稍遠,相對安全一些,但是橋梁和隧道太多,容易遭受航空裝備和巡航導彈的打擊。不利的地理位置和薄弱的基礎設施一直都是蘇聯和俄羅斯遠東政策的決定因素。在1904-1905年的日俄戰爭中,沙俄占據經濟和軍事優勢,卻最終戰敗,地理位置不利是主要原因之一。從30年代起,為了保持對日本和中國的戰略優勢,蘇聯企圖憑借軍事工業優勢,部署強大的作戰集群,確保除了人數之外,在重型武器裝備數量和質量上對敵方的絕對優勢。即便是在最艱難的衛國戰爭期間,蘇聯國家命運岌岌可危之際,蘇軍部署在遠東的兵力兵器也沒有少于110萬人、2000輛坦克、3100架飛機和9000門火炮。
上世紀60年代中蘇關系緊張時期,蘇聯在遠東地區進行類似的軍事部署。從1965年起,開始從內地向鄰近中國的軍區調派兵力,僅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就向外貝加爾軍區增派了10個師,其中包括3個坦克師。1990年該軍區共有26萬人,3100輛坦克,3900門火炮,大約200架直升機。遠東軍區當時大約有37萬人,6000輛坦克,5800門火炮,300架直升機。在重型武器裝備的數量上,蘇軍上述兩個軍區可與當時500萬中國軍隊相提并論,而且技術水平遠遠超過對方。另外,中亞軍區、西伯利亞軍區和太平洋艦隊相當部分兵力也在針對中國厲兵秣馬。曾在外貝加爾軍區情報局服役14年的列戈米諾夫少將回憶稱,當時蘇軍非常清楚,如果爆發常規軍事沖突,蘇軍集群的能力無論如何都無法匹敵龐大的中國軍隊,雖然非常不現實,但是唯一能保證蘇軍在常規沖突中獲勝的方法是在被中國軍隊分割、包圍之前,迅速轉入進攻,分割、包圍和摧毀在數量上處于優勢的對手。
俄專家認為,在歐洲展開軍備競賽的同時,在西伯利亞和遠東部署龐大的部隊集群,過度軍事擴張,無疑是拖垮蘇聯經濟、進而導致蘇聯解體的重要原因之一。新俄羅斯無法維持蘇聯時期的遠東防御體系,隨著中國逐漸成為世界主要工業大國,蘇聯時期對中國的武器裝備技術和火力優勢已經基本消失。現在俄陸軍人數不足30萬人,不足中國陸軍人數的20%。另外,高精武器技術廣泛擴散,研發成本急劇降低,進一步加劇了俄羅斯在遠東地區的軍事劣勢。俄軍常規力量根本無法與中國對抗。俄羅斯因此在90年代和中國簽訂了削減和限制邊境地區駐軍的協議。
實際上現在俄羅斯軍事對抗中國的唯一撒手锏仍是太平洋艦隊。太平洋艦隊核潛艇部隊的技術能力,加上中國對海上貿易日益嚴重的依賴,理論上使俄羅斯有機會對中國造成難以接受的經濟損失,此舉雖然不能阻止中國勝利的步伐,卻會提高中國一旦與俄羅斯發生沖突可能付出的代價。太平洋艦隊位于堪察加半島的維柳欽斯克核潛艇基地,因資金缺乏,維護困難,直到2003年還被俄軍總參謀部建議關閉。但是從2004年起,該基地迅速重建和發展,大力建設基礎設施,多次視察該基地的普京親自監督相關建設進程。俄軍計劃裝備的首批955型“北風之神”級戰略導彈核潛艇和855型“白蠟樹”級多用途核潛艇今后就將部署在這里。
卡申指出,總體而言,俄羅斯常規軍事建設是在明顯考慮和中國對抗威脅的情況下進行的。2010年在太平洋艦隊、遠東軍區和西伯利亞軍區貝加爾湖以東地區基礎上組建的東部軍區,即東部聯合戰略司令部,是俄軍新組建的4大戰區中兵力兵器最為強大的。盡管中俄友好關系的性質確定無疑,但是俄軍政領導人并沒有忽視直接負責中俄邊境防御任務的東部軍區,反而在積極展開軍事現代化建設。俄軍生產的大部分新型武器首先裝備東部軍區,比如東部軍區空軍成為升級版蘇27SM殲擊機的主要用戶,在濱海邊疆區澤姆吉和中烏戈洛瓦亞基地部署了第22、第23殲擊航空兵團。俄國防部宣布,還將在遠東部署第3個最新型S-400防空導彈團,前兩個團負責保護首都莫斯科。東部軍區空軍還得到了蘇-30M2殲擊機、蘇-25SM強擊機、卡-52攻擊直升機、米-26重型運輸直升機和其他先進裝備。2011-2012年間,東部軍區空防兵現役軍事裝備的更新率達到了50%以上。東部軍區每年都舉行從俄羅斯歐洲地區向遠東投送兵力的演習。與此同時,還特別關注完善戰略軍事運輸航空兵裝備。當然,俄羅斯針對中國的防御能力基礎是核武器,包括戰術核武器。中國因素可能是近年來俄羅斯在削減戰略武器方面考慮的主要因素之一,俄方強調不準備在其他核大國不參與的情況下,繼續和美國討論削減戰略核武器的問題。俄羅斯沒有披露本國戰術核武庫的情況,不但不準備削減,反而投入大量資金發展戰術核武器。而且,俄前任防長伊萬諾夫以前在談論俄羅斯退出《中導條約》的想法時,顯然也可能和中國有關。
俄專家認為,應當說,中俄是在互相恐懼。俄羅斯政治體系也在轉變之中,俄羅斯極端思想較為強大,所謂的“中國威脅論”也相當流行。一旦俄羅斯投到西方陣營,變成美國的盟國,將會使中國陷入極其復雜而危險的境地,可能導致中國實現能源供給渠道多樣化的多年努力化為烏有,使中國在獨聯體國家的投資受到威脅。盡管俄羅斯沒有能力對中國進行地面入侵,但是中俄軍事對抗以及美軍基地可能現身俄羅斯的前景,迫使中國投入巨額資金發展防空系統、導彈襲擊預警系統等,還可能迫使中國調整一系列戰略設施的部署,使中國在國際舞臺上陷入孤立。總之,一旦發生沖突,必將兩敗俱傷。相關嚴重后果迫使中俄雙方積極采取措施,共同努力,避免這種局面的出現。現在中俄政府正在有意識地發展和鞏固雙邊經濟、政治和人文聯系,使爆發潛在沖突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甚至完全不可能。
俄軍遠東兵力部署 只為應對美國
亞太地區日益凸顯的重要意義已經引起了各大國的普遍重視,并紛紛出臺了相應的戰略規劃。這其中,影響最大的是美國的“重返亞太”戰略。該戰略實際上是一套包含了政治、經濟、軍事多方面措施在內的“組合拳”。政治上全面加強與原有盟國的聯系,積極參與地區合作組織,并拓展潛在的新伙伴;經濟上,美國力推《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協定》(TPP),力爭打造以自己為中心的亞太經濟圈;軍事上,已知美海軍將把其六成兵力移至亞太地區,包括部署六艘航母、大部分巡洋艦、驅逐艦、瀕海戰斗艦及潛艇等,其他軍兵種的調整方案可能也會很快出臺。
作為傳統戰略對手,俄羅斯對美國的“重返亞太”戰略不可能無動于衷。雖然美“重返亞太”戰略并不完全針對俄羅斯,但如果美國在亞太一家獨大,勢必全方位擠壓俄羅斯在該區域的影響力和發言權。作為未來的世界中心地帶,一旦俄羅斯在亞太遭遇邊緣化的命運,將給其大國復興計劃帶來無可估量的損失。因此作為回應,俄羅斯不能不推出自己的亞太戰略。而發展遠東,就是其中的重要環節。
特別是軍事方面,俄羅斯加強了其在亞太地區的兵力部署,特別是重點增強了海軍力量的配置。早前,俄羅斯海軍總司令維克托·奇爾科夫表示,俄羅斯從法國引進的頭兩艘“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未來將被部署在海參崴。“西北風”級是法國研制的最新一代兩棲攻擊艦,具有強大的兩棲登陸和兵力投送能力,將其部署于遠東將顯著增強俄對北方四島和遠東領土的控制力度。
不僅是“西北風”級,俄最新的“北風之神”級戰略導彈核潛艇也將出現在遠東。俄羅斯國防部第一副部長亞歷山大·蘇霍魯科夫稱,俄羅斯2012年底前將把已有的兩艘“北風之神”級潛艇部署至太平洋艦隊。“北風之神”是俄羅斯新一代戰略導彈核潛艇,裝備射程達8000公里的“布拉瓦”潛射戰略導彈。“北風之神”出現在亞太,意在對抗美軍在該地區日益增強的核威懾力,為俄國家利益在亞太拓展撐起一片“核保護傘”。
除了增強遠東領土的兵力和裝備部署,俄羅斯還嘗試在亞太地區建立海外基地。去年,訪問俄羅斯的越南國家主席張晉創與普京舉行首腦會談后表示:“越南將允許俄羅斯在金蘭灣建立船舶維修基地。”金蘭灣港口條件優越,地處連接太平洋與印度洋的貿易線,能為全球性大國控制南海、太平洋、甚至馬六甲海峽提供重要的戰略支點。原蘇聯曾長期租借金蘭灣作為海軍基地,蘇聯解體后俄羅斯由于國力不支等原因撤出。但隨著近年來俄羅斯國力的回升,加之亞太政策的需要,金蘭灣也再次進入了俄羅斯決策層的視野。
此外,俄軍還加強了在亞太地區的軍事活動。俄戰略航空兵不斷派出遠程轟炸機在日本海進行定期巡航,其太平洋艦隊主力艦只也多次穿過日本控制的宗古海峽和對馬海峽,前往太平洋深處進行訓練。
俄軍還頻頻參與在該地區進行的各種多邊軍演。軍事上的種種措施反映俄羅斯在面對亞太地區的潛在安全威脅時,采用了以攻為守的做法。雖然俄羅斯在這一地區的軍事實力并非最強,但通過軍事上的積極動作,使潛在的對手不敢輕舉妄動,俄發展遠東的計劃也就得到了相對安全的周邊環境。
俄羅斯進行的一系列動作,其根本目的是為遠東地區的開發提供良好的內外部環境,確保發展遠東的計劃能夠順利實施。但同時,這也是應對美國“重返亞太”戰略的一記“連環掌”,直接抗衡美國打出的“組合拳”,從而防止在亞太出現美國一家獨大的局面,為俄羅斯的未來發展打開足夠的地緣政治空間。
(本報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