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軍事研究》刊發標題為《航母——中國作為海軍大國的象征》的文章稱,航母是大國的象征,今后將對世界軍事形勢產生重大影響。去年9月,中國首艘航母遼寧艦服役,邁出了擁有航母的第一步。當前,中國海軍的航母計劃受到了世界性的關注。以國內經濟發展和軍費令人驚異的增長為后盾,中國正打算建設一支遠洋海軍,航母就是這一計劃的開端。
中國航母博采眾長
此前,中國曾先后購買過澳大利亞海軍退役航母“墨爾本”號、蘇聯海軍退役航母“基輔”號和“明斯克”號。在“墨爾本”號上,中國學習了蒸汽彈射器、航空升降機的細節。
最終,中國購買了烏克蘭為蘇聯海軍建造的未完工航母“瓦良格”號,并將其改裝為遼寧艦。艦上使用的艦載機是仿制蘇33戰斗機的殲-15戰斗機。2012年11月,殲-15戰斗機已經在遼寧艦上進行了起降試驗。此外,2012年秋天成功首飛的殲-31戰斗機也有望成為艦載機。
遼寧艦上裝備了看起來是仿制于各個國家產品的國產裝備。在右舷艦島上,頂端是類似于俄羅斯“頂板”雷達的國產382型三坐標雷達,其下是類似于美國“宙斯盾”雷達的國產346型相控陣雷達。著艦引導裝置則是類似于美國海軍核動力航母SPN-46型著艦輔助系統那樣的光學助降設備。
在武器裝備方面,艦上裝載的4部FL-3000L型18聯裝防空導彈,酷似美國海軍的“拉姆”型21聯裝防空導彈;3部1030型30毫米10管機關炮,類似于荷蘭制造的“守門員”近防系統;2部12聯裝反潛火箭發射裝置,則很像是俄羅斯的R,BU-6000型反潛火箭發射器。
各國航母研發計劃
同時,中國還在開發國產航母。國產航母的滿載排水量約為5萬噸至6萬噸,采用常規動力推進,滑躍起飛方式。中國打算近期開工兩艘這樣的航母,并在2020年前后完成。此外,據稱中國曾經獲得過蘇聯未完工的核動力航母“烏里揚諾夫斯克”號的設計圖,并在以此為參考,建造自己的核動力航母。
與中國相比,印度海軍除在委托俄羅斯改裝前蘇聯海軍“基輔”級航母4號艦“戈爾什科夫海軍元帥”號之外,也在推進其國產航母計劃。國產航母的首艦“維克蘭特”號于2009年2月開工。該艦滿載排水量3.75萬噸,采用滑躍起飛,原定于2010年下水,2013年開始海試,但該艦在2012年以不完備狀態下水后,推進系統齒輪等部分施工滯后嚴重,因此服役時間可能要推遲至2018年。另外,第二艘國產航母則與“維克蘭特”號完全不同,排水量超過6萬噸,且使用彈射起飛。
與此同時,美國海軍正在建造其下一代航母首艦“福特”號,并研究航母上使用的無人機X-47B。英國海軍正在建設其下一代航母首艦“伊麗莎白女王”號,預計于2016年完工。俄羅斯雖然提出了新型核動力航母的建造計劃,但其財政形勢嚴峻,而且蘇聯解體已經使其失去了建造大型軍艦所需的造船廠和設備。法國原計劃繼“戴高樂”號之后建造兩艘新型的PA2型航母,但由于財政原因,這一決定遲遲未能最后落實。
輕型航母日漸受寵
如上所述,中國、美國和印度等國紛紛在推進其新型航母計劃。但日本自衛隊僅有搭載直升機的艦艇。相比而言,用世界通行的標準看,海上自衛隊的直升機驅逐艦“日向”號和“伊勢”號兩艦可以被認為是直升機航母。兩艦分別于2009年和2011年服役,滿載排水量1.9萬噸,各能夠搭載10架直升機。但是,這兩艦不能搭載國際上常用的垂直起落/短距起降戰斗機。
繼“日向”級之后,海上自衛隊在2010年開始了比“日向”級更大的22DDH型驅逐艦的建造。后者滿載排水量達到2.4萬噸,全長248米,可以攜帶14架直升機。該型艦共兩艘,首艦預定于2015年3月服役,2號艦預定于2017年3月服役。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隨著艦載機的高速化、大型化,航母的技術和財政門檻正在越來越高,能夠裝備大型航母的國家也變得越來越有限。因此,更多的海軍開始傾向于裝備垂直起落/短距起降型航母等輕型航母。
德法專家稱遼寧艦內部改造“很不尋常”
港報稱,《解放軍報》日前展示了內地首艘航母遼寧艦的內部情況。西方海軍及造船專家表示,遼寧艦的船體完全不同于其前身“庫茲涅佐夫”級航母“瓦良格”號。
據香港《南華早報》報道,該報刊登特寫介紹艦員的訓練和生活情況,并配發高清照片展示艦上的餐廳、洗衣房、電視臺、郵局、超市及醫務中心。報道稱,自遼寧艦2012年9月正式服役以來,海軍官兵已為這艘航母提供了4000多條改進建議。
中國國家電視臺及內地一些軍事網站曾簡要報道過遼寧艦的一些內部情況,但《解放軍報》是首次全面公開。
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雜志總編輯平可夫說:“我們收集了官方媒體發布過的所有有關遼寧艦的圖片和電視圖像,并交給了俄羅斯、烏克蘭、荷蘭、德國和法國的海軍和造船專家。俄羅斯和烏克蘭的專家告訴我們,遼寧艦的內部情況與“瓦良格”號的原始結構完全不同,德國和法國的專家則認為,中國的改造方法很不尋常。”
(本報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