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的核能力借民用旗號發展多年,“核武化”的門檻對它來說并非高不可攀。
朝鮮官方一再夸耀自身的“核威懾力”,在韓國輿論場中引發了相當激烈的反彈。
日前,曾任駐韓美軍司令貝爾在接受韓聯社采訪時表示,美韓應著手討論對朝大規?!跋劝l制人”方案?!叭舨荒苤贫ㄏ嚓P方案,那將是瀆職行為,美軍若能在韓國部署核武器,會從心理上帶給朝鮮強有力的信號?!?/p>
韓國《朝鮮日報》刊登的一篇署名評論文章更加直白:“羞于考慮自衛性核武裝的人,不配做大韓民國的國民?!币粫r間,韓國似乎越來越傾向于“擁核自衛”。
“核主權”呼聲漸漲
據韓國《先驅經濟》網站報道,朝鮮進行第三次核試驗后,在韓國政界,謀求所謂“核主權”的呼聲也有所抬頭。雖然這種訴求在韓國已加入《核不擴散條約》(NPT)的情況下顯得缺乏現實性,但該國鷹派認為,韓國依托現有的(民用)鈾濃縮和核燃料再處理能力,仍足以對朝鮮形成“反威懾”。報道稱,“核主權”論得到不少學術界人士的肯定,他們相信,韓國具備核能力,其意義不僅在于沖抵來自朝鮮的核威脅,甚至能帶來某些經濟利益。
韓國前外交通商部長柳明桓曾表示:“我們在同美國修改《原子能協定》時,應深入討論‘核主權’問題?!蓖饨绶治龇Q,如果美方松口,韓國就能名正言順地獲得鈾濃縮和再處理能力,收益可觀。現在,韓國核電站所需的核燃料——濃縮鈾從美國等地進口,發電后產生的乏燃料只能閑置在倉庫中。據韓國原子能研究院估算,若進行再處理,這些乏燃料的94.4%可作為能源重新利用,不僅有利于環保,還省下了保管費。何況,乏燃料再處理的“最大好處”在于,可藉此提純出武器級核材料,國際社會對此特別在意。
部分韓國媒體抱怨說,美國對韓國“核主權”的壓制甚至比對日本還嚴厲。韓國國會議員樸宣映稱:“美曰簽署的原子能協定賦予日本比較廣泛的權利。使后者能自主進行實驗和研究?!n國)應找回起碼達到日本水平的‘核主權’?!?/p>
當然,韓國能否真正獲得“核主權”,得看國際形勢變化。無法否認的一點是,在國內業已出現“核武裝論”的情況下,若韓國政府執意推進乏燃料再處理,很難獲得國際社會“以和平目的進行核開發”的承認。韓國高麗大學教授金成漢曾指出:“和平目的的‘核主權’有朝一日會得到恢復,但(韓國)要先消除外界對其進行核武裝的質疑?!?/p>
“民轉軍”并非奢望
盡管軍用核開發障礙重重,韓國現有的民用核能研究卻成績斐然。該國很早就著手營造世界上最大的核動力計劃之一,并得到了華盛頓的許可,可以利用美國、加拿大的輕水和重水反應堆技術。如今,韓國境內擁有至少19座核反應堆,可發電160.7億千瓦。這為韓國科學家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從而也在核擴散的道路上打開了一道“小門”。
更有意思的是,2010年,韓國教育、科學和技術部曾竭力推動向越南出口研究用核反應堆(SMART),稱其將用于完成各種科學和工程研究,并從事醫學和工業用途的同位素生產;韓國政府希望促進核工業出口,彌補汽車、造船工業出口業績下降帶來的缺口。
參考其他國家的經驗,若韓國對部分民用核反應堆加以改造,就可用于生產钚元素,并從乏燃料中提純出武器級钚一239。國際原子能機構稱,從韓國核反應堆卸出的乏燃料已超過6000噸,如果對它們進行處理,分離出的钚可以制造數量龐大的“粗糙原子彈”。韓國還建立了規模龐大的核基礎設施,形成較為完善的核燃料循環活動,這些民用項目中包含許多兩用活動,能為可能的核武器計劃提供方便。更重要的是,韓國已掌握了钚分離技術,并擁有實驗室規模的激光鈾濃縮能力,隨時可以向工業化提煉發展。
實際上,早在2004年8、9月間,韓國就承認秘密進行過核武器研究工作,其中包括:1979~1981年提煉化學藥品級的濃縮鈾,1982年分離出少量的钚,1983~1987年提取人造軍用鈾,2000年進行了鈾濃縮實驗等。這些舉動被認為有違首爾對國際原子能組織的承諾,它也沒有及時向該組織匯報相關情況。彼時,韓國核問題的披露震驚了世界,也給全球防止核擴散體制敲響了警鐘,世界各國和分析家開始重新評估韓國“核透明”問題。
盯上朝鮮核專家
盡管如此,按照韓國《新東亞》月刊的說法,韓國在真正擁有核武器的道路上,不僅面對美國掣肘和基礎設施改造兩大難題,人才儲備方面也存在巨大的缺口,以至于它對朝鮮的專業團隊打起了主意。該刊掌握的、前總統金大中時代秘密制定的“對北(朝鮮)吸收統一”預案(代號“pp計劃”,所謂“PP”,是英文“President Plan”,即“總統計劃”的縮寫)顯示,韓國急切希望在“朝鮮政權崩潰”后能夠全盤接收該國的核人才資源。
據《新東亞》披露,PP計劃要求韓國教育科技部重點掌握朝鮮核心科技人力狀況,梳理和掌握3000余名朝鮮最尖端的國防技術專家(涉及核物理、生物、航空航天、造船、特種金屬等領域)的情況,提出確保他們安全的方案。朝鮮“國內危機”進入高潮后,要設法讓這些人動搖,可借助對朝廣播和散發傳單、并利用出入境方便的第三國朝鮮族公民向其進行輿論宣傳。為吸引他們“歸順”,韓國教育科技部還拿出具體獎賞辦法:提供相當于原待遇四倍的報酬,若是5年后才“投效”的原朝鮮專家,則只能拿到這一賞格的40%。
朝韓進入“實質合并”階段時,韓國教育科技部會對“歸順”的朝鮮核人才進行“再教育”,使之愿意為“統一的韓國”出力。除了純粹的基礎研究團體,朝鮮的科研機構(尤其是軍工領域)都要解散。取而代之,韓國將成立尖端研究機構,在朝鮮境內設立研究分所,采納原朝鮮專家的方案,并推動那些流向社會的朝鮮科技人員為韓國公司服務。
為此,韓國擬對朝鮮科技工作者進行經濟體制和管理方面的教育,如果民間企業有意雇傭他們,韓國政府將提供30%的傭金支持。至于從事研究保障及服務等非專業領域的朝鮮人士,韓國將安排他們到中小企業振興團等教育機構接受培訓,然后才能進入其它領域就業。
制造核武器的先決條件
學術界認為,一國要制造簡單而適用的核武器,應具備五個條件:①掌握核反應有關理論;②掌握核武器裝料的物理和化學特性;③具有制造核武器和試驗核裝置的技術設備;④擁有足夠的核裂變材料;⑤愿意拿出必要的財力物力用于發展核武器。
應該說,頭三條幾乎是每個具有一定工業能力的國家都能做到的,因為公開文獻已把核反應堆和核武器的大部分技術公諸于世,遑論工業國,就連半工業國都具有制造第一代裂變核武器的能力。其實,想要發展核武器的國家,最關鍵的仍是要有足夠的武器級核材料。韓國這樣擁有發達的民用核技術的國家,無疑具備跨過“核門檻”的潛力。
武器級核材料怎樣獲得
核武器使用的基本材料主要是鈾235-或钚-239。
天然鈾礦石屬稀有礦物,其中的鈾235僅占0.7%,剩下的大都是不能發生鏈式反應的鈾-238。從天然鈾礦石中提取鈾-235,得先把鈾-238分離出去,這一加工過程即為“濃縮”。
鈾濃縮需要較高的科技水平,因為鈾-35和鈾-238的化學性質幾乎相同,無法進行常規化學分離,只能采用物理方法處理,常見的途徑包括離心法、氣體擴散法和激光法。
離心分離法的工作原理與洗衣機使衣物脫水的過程相似:通過每秒達2萬轉以上的超高速離心機,將鈾235濃度逐步提高到90%以上。至于氣體擴散法,其原理雖然簡單,但實現起來相當困難——鈾-235與軸-238只有在極高的離心轉速下才能完全分離,稍有失穩就會導致裝置損壞,大多數國家都沒有能力制造這樣的鈾氣體分離裝置。
韓國目前較有把握的是激光法。2004年9月14日,韓國科學技術部宣布,一家私人公司曾進口了含鈾磷肥;并且向國際原子能機構通報發現了大約100公斤的鈾氧化物,這是用于原子蒸發激光分離同位素試驗的惟一鈾來源。
另一方面,钚239沒有天然的,一般由鈾-238經中子照射轉換而成,需要靠人工方法對核反應堆廢料進行后處理才能提取。重水堆中較多的剩余中子可以使鈾-238轉變為钚-239,通過控制重水堆中鏈式反應的進程。并及時將生成的钚-239取出,就可以在發電的同時生產出可供核武器使用的钚-239。這種獲得钚一239的方法繞過了鈾-235和鈾-238同位素分離的技術難關,使印度、巴基斯坦等國家跨過了“核門檻”,制造出實用的核武器。
(據《青年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