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南路,是黃浦區東南部的一條主干道,北起東門路接中山東二路,南到西藏南路接中山南一路。1905年,上海城廂內外總工程局修筑此路,北接法蘭西外灘(今中山東二路),南到滬軍營,為當時南市區主要交通干道。由于位于外馬路的內側,命名為里馬路。抗戰結束后更名為中山南路。
上海大廈 舊上海地標建筑
位于北蘇州路20號,由主樓和副樓組成的上海大廈位于外白渡橋的北側。這是一幢早期現代派風格的八字式公寓結構。外部處理與內部裝修簡潔明朗,外觀氣勢宏偉。主樓當年因在百老匯路頂端,故名“百老匯大廈”。副樓又名“浦江飯店”。現為四星級賓館,飯店設有中、美、英、法、日、阿拉伯六國特色高級套房,曾接待許多國家元首及中外游客。
大廈坐北朝南,高21層,77米,解放前是上海僅次于國際飯店的最高建筑。投資者是英資業廣地產公司,由英國建筑師弗雷澤設計,新仁記等六家營造廠承建于1930-1934年,雙層鋁鋼框架結構,總造價500萬兩。裝飾藝術派與美國現代高層建筑風格相結合。立面為中高兩低跌落式構圖,從11層起逐層收進,所有頂部沿口均飾以統一的幾何形連續裝飾圖案,輪廓線豐富。外墻底層為暗綠色高級花崗石貼面,上為淺褐色泰山面磚貼面,窗裙部分拼成圖案,色調和諧統一。是上海高層建筑趨向現代主義風格的早期代表。大廈原為供來華外國人用的旅館兼公寓,主要接待對象是英、美洋行老板及高級職員等。淪陷時期由日本人經營,成為日本軍、政、外交人員和漢奸的住所。抗戰勝利后,為“勵志社”第七招待所。
1949年5月28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1951年,陳毅市長將大廈命名為“上海大廈”,成為上海市的標志性建筑,周恩來、陳毅、江澤民、朱镕基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曾先后陪同各國元首或政府首腦、政府代表團做客大樓,俯瞰上海市容。新裝修后為掛牌五星級涉外飯店,酒店內設豪華,舒適,寬敞的客房共262間,均以古典主義以及新古典主義風格裝飾,設備齊全,全部配備高速英特網接口。
上海郵政總局 遠東最大、最美的郵政局
上海郵政總局,坐落于四川路橋北堍,門牌為虹口區北蘇州路276號。大樓始建于1924年,造價320萬銀元,由當時滬上著名的英商思九生洋行負責設計,本埠知名的余洪記營造廠負責營建。大樓擁有號稱“遠東第一大廳”的郵政營業廳,氣勢雄偉,現在仍為上海市郵政局和四川路橋郵政支局所在地。
郵政總局大樓總建筑面積25291平方米,建筑高度為51.16米,整體建筑為“U”字形,共有地面建筑為4層,地下室為1層,大小房間187間。郵政總局最為標志性的一點,便是聳立于東南角正門處的鐘樓和塔樓。其中鐘樓高13米,正面鑲嵌有直徑達3米的大鐘,鐘樓基座兩邊各有一座水刷石粉面的火炬臺雕塑。而塔樓則建于鐘樓之上,高達17米,頂端另設置高8.2米的旗桿,塔樓兩旁則各有一對希臘人物雕塑群像。
大樓除了外部雄偉壯觀,同時內部裝潢設計也顯得極為莊重和典雅。尤其是由正門處經由門廳拾級而上后進入的二樓營業大廳,曾享有“遠東第一大廳”的美名。大樓底層和二層為營業廳負責收發國內和國際信件包裹,而三層為郵政總局的相關辦公部門,頂層則為高級職員宿舍。
大樓整體風格為19世紀上半葉到20世紀初流行于歐美國家的折衷主義建筑風格,主體參照英國古典建筑風格,融合了羅馬式的大型科林斯立柱和巴洛克式鐘樓。其中大樓主立面即南面和東面以及東北轉角處共設有19根高數十米的羅馬科林斯柱。而主立面上,墻面使用了細粒水刷石粉面,而北墻則是經典的機制紅磚墻,整體具有很濃郁的英國風情。
河濱大樓 上海最早的“水景住宅”
位于北蘇州路340號,初名河濱公寓。新沙遜洋行投資,公和洋行設計,新申營造廠建造,1935年竣工。占地面積6872平方米,建筑面積5.4萬平方米。鋼混結構八層(現11層),坐北朝南,現代派風格。依據不規則地形,平面作連續“∽”形布置,不僅與沙遜洋行的第一個英文字母相吻合,也解決了大樓地處一塊東寬西窄的狹窄地帶,設計中較難處理的通風采光問題。沿河立面通過內陽臺與開小窗的墻面形成虛實對比。中間拐角處頂端建八角形塔樓。墻身采用大塊防火海綿磚。地下室有長15.5米、寬9米、深2.1米的溫水游泳池。樓前有約150平方米綠地。
大樓為上海單體建筑總面積最大的公寓住宅樓(時稱亞洲第一公寓),其“∽”平面形設計絕無僅有,建筑四面臨馬路,是上海最早的“水景住宅”。早期主要為英美人以及西班牙人租用,1945年后美國哥倫比亞影片公司、米高梅影片公司、美國電影協會、雷電華影片公司、聯美影片公司等影業機構,均租用該公寓設立機構。今大門口尚留有“E.D.”(新沙遜洋行Elias David Sassoon的縮寫)字樣。由于大樓的猶太背景,1938年,上海猶太難民接待站設此。1994年,被列為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筑。
蘇河灣 高端商務商業集聚,打造“黃金一公里”
國際上的著名城市往往都有幾條著名的河流貫穿。巴黎有塞納河,倫敦有泰晤士河,蒙特利爾有圣勞倫斯河,紐約有哈德遜河……這些靜靜流淌的河流在養育了一座城市的同時,也為城市增添了無限風光。
上海,也有這樣一條屬于自己的母親河——蘇州河。一路的蜿蜒奔流,孕育了上海早期的繁榮,也見證著上海的歷史變遷。在流經北蘇州路(西藏北路至河南北路段)時,優雅地劃出了一道長達千米的亮麗弧線,這道弧線就是今日閘北區正在如火如荼建設中的蘇河灣“黃金一公里”。
蘇河灣上海民族工商業發展的脈絡,在上世紀初,這里成為上海民族資本集聚地和重要物資集散中心。這里有金城、中南、鹽業、大陸、中國實業、浙江興業等17幢銀行和倉庫,素有“黃金走廊”之稱。還有上海第一家華商絲廠和民族工業先驅榮氏家族的第一座工廠——福新面粉廠,以及著名的“天后宮”等。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蘇河灣”,曾被譽為當時滬上的“清明上河圖”。
“十二五”期間,閘北區將把握上海“沿江沿河”發展戰略機遇,以蘇河灣“黃金一公里”開發建設為龍頭,充分發揮對全區發展的輻射和帶動效應,使其成為傳承上海歷史文化,匯聚現代時尚元素,集聚高端商務商業的城市新地標,成為區域經濟新增長極。優化功能布局。東片以金融及衍生服務、商務商貿等產業為特色,依托標志性項目建設,引進各類世界知名品牌旗艦店、跨國公司總部等。西片以人力資源服務業為特色,依托中國上海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區建設,吸引國內外知名人力資源服務機構集聚,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本土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成為上海乃至全國的重點人力資源服務樞紐平臺。加快形態建設。堅持高起點規劃、高品質建設、高標準配套,以沿河第一界面和海寧路沿線為重點,加快形態開發,建設一批高品質商務樓宇和標志性商業項目。以濱水景觀、歷史建筑文化為依托,發展濱河觀光旅游,打造人性化親水休閑娛樂活動區域,使其成為上海時尚人士和海內外游客的重要匯聚地。完善綜合配套。完善蘇河灣地區交通網絡,加快蘇州河橋梁對接,解決南北交通不暢問題。完善蘇河灣地區商業、餐飲、停車等設施配套。注重保護開發。深度挖掘和充分利用蘇河灣地區歷史文化和優秀建筑資源,實施保護性開發,吸引國際知名的建筑設計、文化創意等企業進駐,成為時尚、創意文化展示的聚集地。
置業推薦
華僑城蘇河灣
項目東起河南中路,西臨西藏路,北至天潼路,南沿北蘇州路1公里蘇河岸線,擁有軌道交通8、10、12號線的換乘點,交通便捷。東臨外白渡橋800米,與郵電總局、上海大廈、外灘一脈相連,與陸家嘴金融貿易區隔江相望,距離人民廣場、南京路、淮海路等成熟商圈均僅十分鐘車程,擁有城市中心蘇州河、黃浦江以及陸家嘴等稀缺景觀資源。
華僑城蘇河灣整個項目由世界頂尖設計團隊擔綱規劃設計,以中央公園(3街坊)為中心,向東邊和西邊輻射。此外,項目內部還將通過人文景觀軸線和濱水景觀軸線,連接動態的藝術時尚商業與靜態的城市公共空間;通過地下、地面和空中連廊三個界面的貫通打開商業空間,從而構成居住與娛樂相結合、商業與人文相匹配、藝術與時尚相呼應的完美融合,最終打造一個未來的全球時尚中心,上海人文地標。2棟同為150米的超高層豪華住宅—蘇河灣官邸,是浦西最高的住宅。除國際大師級設計和頂級配置外,更可擁攬陸家嘴、外灘等臻稀永恒景觀。
上海蘇寧廣場
項目東起乍浦路,西臨瑞康公寓,北至天潼路,南沿北蘇州路,北側有2500m2歷史保護建筑。項目原址為晚清時創辦的公濟醫院(今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周圍為老上海保留建筑區,限高40米,占地11000平方米左右,容積率4,總建筑面積在4.5萬平方米以內,規劃建設融合精品酒店、辦公、商業于一體的城市綜合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