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雷怡安
記者:講文明應該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的傳統,為什么如今還在大力提倡呢?
胡光偉:提倡講文明樹新風的道理就是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任何一個社會里,公民都應該是文明的。人類已經從野蠻社會進入文明社會,除了極少數地區,大多數地區都進入了文明社會。那文明社會就應該有文明的表現。但現在整個社會看起來,風氣、文明程度應該來說都還很不符合文明社會這個要求。所以就要提出講文明樹新風。
記者:文明、新風如何來解釋?
胡光偉:文明的含義很寬泛,現在社會主要提倡的是公民文明。從我個人的角度來理解公民文明,其實很簡單,就是不要給他人添麻煩。成都市最近做了一個市民的文明公約,歸結起來就是不要增加他人的生活成本。不去增加他人的生活成本或者不給他人添麻煩,其實也是不給自己找麻煩。所以像餐桌上要文明、交通要文明等,其實都是公民文明的具象表現。
新風和文明是密不可分的。例如以前隨地吐痰,現在不隨地吐痰,這就是一個新的風尚了。
記者:文明的缺乏反映了當下國人一種什么心態或者理念呢?
胡光偉:為什么我們現在文明少?其實是缺少一種敬畏感。如果沒有敬畏感,就什么都不怕了。什么都不怕以后,就無所謂文明與不文明了,社會也就完全無序了。
例如交通不文明,開車闖紅燈、“開賽車”,他對自己生命不負責任、對別人生命不負責任,這其實是他對生命沒有敬畏感。還有亂停車現象,如果我們的懲罰嚴一點、罰款高一點,那么他就會怕了。
最典型的一個例子就是醉駕入刑,過去這個話題說了很多,但一直得不到一些人的重視。酒駕、醉駕入刑后,酒駕、醉駕就很少了。所以我們講的文明除了不給別人添麻煩以外,還有最根本的一點就是要有敬畏感。
記者:對于如今社會中仍然存在的一些不文明行為,從個人或者社會的維度來講,應該如何做呢?
胡光偉:習總書記對領導干部說過,第一你要敬畏法律,第二你要敬畏黨紀,第三要敬畏權力,第四要敬畏輿論。敬畏不是一種恐懼,它其實是一種尊敬、一種崇拜,然后不敢去冒犯它。所以我們的法律、我們的紀律應該達到這個層面,但很可惜現在還沒有。
天地君親師,人都要去敬畏。如果樹立了敬畏,那么我們的文明新風就會真正樹立起來。餐桌行為、交通行為都需三思而后行,所以古人曰:心有敬畏,行有所止。
一個社會要和諧需要三大支柱支撐,第一是法律,第二是倫理道德。法律最基本,道德是最頂層。在法律和道德之間,其實有一個信仰,這里我把信仰等同于敬畏。中國人是沒有原罪感的,他們認為這輩子多做善事是為了給下輩子積德。在我國,行為舉止多數是用法律來約束的。
十八大報告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歸結一句話,我們樹新風、講文明,不是為了別人,而是為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