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生成語法框架內的現代漢語“的”字短語研究述評

2013-04-13 00:45:45趙志國
湖北工程學院學報 2013年1期
關鍵詞:句法特征理論

趙志國

(北京大學 中文系,北京 100871)

現代漢語的“的”字短語研究一直是語言學界的重要課題。近年來,由于國內外語言學家的共同努力,這一研究已走向深入,不僅理論框架多元化,而且分析方法也呈現競爭態勢,這方面的文獻自然是汗牛充棟。本文無意對“的”字短語研究做面面俱到的述評,僅就生成語法框架內的該項研究,選取有代表性的文獻,做一個簡要回顧。

從選取的文獻來看,“的”字短語研究中爭論最多的問題主要有兩個,一個是推導(derivation)問題,即“的”字短語的生成形式;另一個是表征(representation)問題,即“的”前成分與“的”后成分的句法關系。推導問題跟“的”字的句法地位密切相關,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個方面即“的”字是不是中心語,另一個方面是“的”字的語類(category)歸屬問題。需要說明的是,“的”字的分布很廣:“的”前成分可以是名詞性的,動詞性的,形容詞性的,介詞性的,從句性的等等;“的”后成分可以是名詞性的,動詞性的,形容詞性的等。這使得相關的研究對于“的”字短語的范圍界定不盡一致。不過各家都試圖以統一的方案解釋盡可能多的短語類型。為方便評斷和區別,如果沒有特別說明,下文的回顧都默認各家的研究對象包括相同數目的各類“的”字短語,即不再區分“的2”、“的3”之類的問題。

一、“的”字是不是中心語

生成語法和結構主義的向心結構理論都有中心語(head)這個術語。長期以來,生成語法學者慣于在理論內部(theory-internal)討論問題,中心語也一直未曾引起過多關注。該問題的急劇升溫始于一個老問題的新見解。陸儉明建議用生成語法的中心語理論(head theory)來化解向心結構理論與“NP的VP”結構之間所存在的矛盾,同時呼吁人們改變一些觀念,比如對中心語的看法,實際上肯定了中心語理論較之向心結構理論的優越性。[1]在此基礎上,司富珍進一步推出了圍繞“的”字短語的具體方案,將“的”看作中心語,試圖將向心結構理論的中心語融入到生成語法的中心語理論中來,從而達到跨理論的整合。[2-3]這是個理論之間互動的舉措,頗顯勇氣,也較為新穎,引起了各學派學者的普遍興趣。一時間,“的”是不是中心語的問題遍布于各大主要語言學刊物。

周國光[4]詳細總結了司富珍[2,5]所存在的問題,主要的有三個。一是“的”字為什么是中心語;二是“的”字是如何獲得語類特征[N]的;三是中心語理論何以兼容向心結構理論。他認為用語法特征(即詞的分布特征)鑒定詞的語類歸屬是唯一正確的方法。司富珍[3]回應了周國光[4]的提問,認為中心語可以分為句法中心語和語義中心語兩種,“的”字屬于前者,而人們語感強烈的卻是后者,這是人們不認同向心結構理論歸入中心語理論的心理基礎。而對于“的”字語類特征的辯護,司富珍只是系統闡述了生成語法運用二分區別性語類特征對語類進行的分析,整個討論卻很少觸及“的”字特征的根源。

同一時期,熊仲儒認為“的”字可能是功能語類(functional category)D在漢語中的語音實現形式,有“限定”義,有語類特征[N],能夠在“的”字短語的生成中起到中心語的作用。[6-7]不過,其論證過程,尤其是“的出版”這個合并形式受到了周國光[8]的批評。周國光認為無論從括號悖論,還是從論據和語感來講,這個合并形式都講不通;同時指出將向心結構理論納入中心語理論也是行不通的。在我們看來,熊仲儒的問題主要還是不能充分說明“的”字為什么是中心語以及為什么具有語類特征[N]。

中心語理論主張每一個句法結構都有且只有一個中心語,而中心語既可以由實詞來充當,也可以由虛詞來充當。周國光[9]認為承認這個主張至少會造成兩個不良后果。一是現代漢語的詞類系統要做重大修改,甚至重建。比如,實詞、虛詞等要重新定義。再比如,核詞和飾詞的劃分標準也要重新確定,因為如果結構中核心的定義和條件改變了,那么核詞的定義和范圍也需要改變。二是現代漢語的句法結構系統也要做重大修改或者重建。有鑒于此,周國光指出,將“的”看作中心語的風氣不可開。對于這兩個后果,我們認為除了說明整合中心語理論和向心結構理論還為時尚早之外,并不能說明中心語理論有什么不妥之處。

鄧思穎[10]指出:原則上,功能詞和中心語沒有必然聯系,功能詞能否作中心語往往要考慮到理論上的需要,即屬于所謂理論內部問題。離開了特定理論框架,只談某個語素是否屬于中心語,就顯得沒有太大意義;功能詞作中心語要有一定的語義內容,一致標記(Agr)不能作中心語就說明了這點。據此,功能詞“的”要作中心語首先要有語義非空的印證和支持。

吳長安[11]指出,向心結構和離心結構是基于直接成分能否體現句法結構整體功能而劃分的,是向心結構理論的兩個有機組成部分;以中心語理論維護向心結構理論,只是維護了向心結構,而沒有維護向心結構理論,因為舍棄了離心結構,向心結構的維護也就失去了意義,向心結構理論也就從根本上被否定了。他認為,將“的”看作中心語雖然便于解釋“NP的VP”結構,卻給整個句法系統帶來了更多的問題,得不償失。

陸丙甫[12]認為核心是個組合性的結構概念,而功能、語法特征是個聚合性的功能概念;內部結構跟整體功能沒有必然關系。如果把內部結構和外部功能區分開來,那么外向結構也是可以有核心的,如“管家”,內部結構是動賓,核心是“管”,但整體結構是名詞性的。這樣處理,不僅可以繞開一些矛盾,并且理論上也具有更大的一致性。他這個論點雖不是專門針對中心語理論的,卻很接近最簡方案[13-18]框架內中心語的主要特點。陸丙甫認為領屬語是D的一種,但是領屬語所帶的“的”只是一個領屬標記而已,本身并不是領屬語,所以不能把“的”字看作中心語。可是這樣一來,他將很難解釋“NP的VP”和“VP的NP”之類的結構中NP與VP之間的論元和題元關系。

李艷惠[19]認為“的”字本身有兩面性。說“的”字像中心語是因為它有次語類化要求(subcategorization);而說“的”字不像中心語有兩個原因:一是沒有任何詞語要求一定要有包含“的”字的短語,二是“的”字無法決定所合并成短語的語類。我們認為其“的”字不像中心語的原因不能成立。一是如果承認“的”字是功能語類,那么就要接受自然語言之間的不同主要體現在功能語類上這個觀點,況且“的”字短語的生成就一定要求“的”字出現。二是能不能決定所合并短語的語類特征已然不是最簡方案框架內中心語身份的主要鑒定標準,比如輕動詞v就沒有語類特征[20],但這不妨礙它作中心語。

陳國華[21]認為向心結構與其成分之一屬于同一形式類并具有相同功能的說法很成問題,因為不同級別的語法單位根本不可能有相同的功能。如果把并列結構剔除出去,向心結構理論倒是有成立的可能。他認為生成語法的中心語理論有合理性,但不認同以舍棄離心結構為代價來整合中心語理論和向心結構理論。他建議把向心和離心結構改造成并列結構、中心語結構和述謂結構,據此構建整個語法體系。陳國華將“這本書的出版”與英語相應的表達方式對照,將此類現象定性為名詞性非定式謂詞短語,以實際行動表明了“的”字是否中心語已無足輕重。在我們看來,陳國華的觀點也從側面反映了理論流派間保持相對獨立的必要性。

劉禮進[22]認為“的”字不是功能中心標句詞(complementizer)C或限定詞D,而是漢語中一個特殊的后置小品詞(particle),作用是充任各種語法標記,構成意義不同的“的”字結構,主要包括所有格標記(Pp)、動名化或名物化標記(Pn)、關系化標記(Pr)、轉指用法標記(Pm)。看得出,劉禮進比較尊重鄧思穎、李艷惠等人的研究成果,但是將“的”字分成如此多的標記,未免過于瑣碎,有違經濟性原則(economy principle)。

楊永忠[23-24]指出,“的”字雖然屬于功能語類,但不能做句法中心語,因為它不能決定其所在短語的語類特征和短語內內部成分之間的性、數、格特征,也不能與其所依附的動詞或名詞切分開,缺乏句法自足性。他認為“的”字在結構中充當連接標記,將不同類型的指示語(specifier)或補述語(complement)與中心語連接起來。不過,楊永忠這個鑒定“的”字是否中心語的標準過于嚴格。一是能否決定短語的語類特征不是能否做中心語的絕對要求。二是現代漢語本就是缺乏形態特征的,以性、數、格等特征來要求“的”字,不符合語言事實。三是能做中心語的成分中有很多都不能與其所依附的動詞或名詞分開,如作為中心語T的時體標記(英語中的-s,-ed等),作為中心語D的定冠詞(英語中的the)。總之,其鑒定標準不合理,中心語的最后決斷也很難有效。

以上是對“的”字能否作中心語這個問題的簡要回顧,各家都有一定道理,但都不是那么完善。其實,生成語法對于中心語的鑒定標準并非一成不變:X界標理論(X-bar Theory)時期側重表征,有固定的架構[XP指示語[X′中心語 + 補述語]],中心語決定短語的類別[25-28];最簡方案時期則側重推導,兩個詞項合并, 其中一個決定合并后生成的短語的語類, 在短語結構上, 這個決定語類標簽的就是中心語,而另一個詞項就是非中心語[13]244[29-30]。換句話說,最簡方案框架內,有選擇權的就是中心語(反之亦然),被選擇的就是補述語,兩者之間的關系體現為“有序合并”(pair merge)[14]。一個結構的中心語又可能是下一個結構的補述語。所以說,中心語是相對的,流動的和衍生的。值得注意的是,自Chomsky(1970)以來,雖然詞匯語類的特征通過[N]和[V]能基本標示出來,但是有關功能語類的特征標示還很不理想[31-32]。所以如果把詞匯語類中心語的鑒定標準直接施加到功能語類中心語的鑒定上很可能就是教條。如果以上討論合理,那么功能語類做中心語只需兩個條件就可以:一是有一定語義內容,二是有選擇補述語的權利,即有次語類化要求。至于功能語類本身有沒有語類特征,這不是它能否作中心語的關鍵因素,因為它所在的整個結構的語類特征還可以取決于中心語之外的該結構內其他成分。總之,“的”能夠做中心語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二、“的”字的語類歸屬和相應短語的推導

在“的”字短語的研究歷程中,“的”字曾被冠以多種稱呼,如名詞性標記,修飾性標記,格標記,詞綴,小品詞等等。在這里我們暫且擱置這些名稱及其背后的觀點,只討論將“的”字歸屬為顯明語類的代表文獻。

1.“的”字作為功能語類C的結構生成。將“的”字當作功能語類C的看法由來已久,如Huang[33-34],Cheng[35],Chiu[36],Ning[37]和Wen[38]都認為“的”字結構是由謂詞跟“的”構成的名詞性成分,“的”字是關系小句(relative clauses)的標句詞C。可是這樣就會表明詞庫(lexicon)中至少有兩個“的”字,因為“的”字一方面可以跟謂詞合并(merge),另一方面又可以出現在前后都是名詞性成分以及前面是名詞后面是謂詞性成分的環境中,而后面這兩種情況跟關系小句還是有明顯區別的。不加區分,很可能會忽略“的”字的真正句法屬性。以英語的典型標句詞that為參照,that可以相對固定地出現在關系小句、賓語從句和主語從句的句首,但是漢語的“的”字除了在關系小句中位置固定外,卻從不出現在賓語從句和主語從句的句末,如(1)所示。總之,將“的”字處理為標句詞C,理由不夠充分。

(1)a.他們在討論那幾個保釣的記者。

b.他們在報道那幾個記者保釣(*的)。

c.那幾個記者如此保釣(*的)引人矚目。

2.“的”字作為功能語類De的結構生成。在早期最簡方案框架內,Ning[39-40]將“的”字分析為現代漢語所獨有的功能語類De,定義其特征有二:一是其次語類化要求是IP(即現在的TP),二是該IP包含一個沒有音韻特征但有語類特征[N]和語義特征[人或事物]的名詞性成分。這樣,“的”字是中心語,(2)a可以分析為(2)b,其中“他寫e”就是IP,而e就是沒有音韻特征的名詞性成分。

(2)a.他寫的 b.[他寫e]的

Ning認為,只要“的”字前面的結構序列中有一個可以充當謂詞的成分,就可以將其視為一個IP,請看(3)。但是該方案有不小的局限性。如果“的”字前的IP并未包含一個沒有語音特征的名詞性成分,那么該方案就無能為力了。如(4)所示各例。按Ning的定義,(4)a中“他寫書”不含e,“的”字與其合并后是個不合法的結構。可是,“的”字后添加“動機”后,整個結構又合法了。再者,中心語“的”字居后,左向選擇其補述語,跟漢語中動詞短語、介詞短語等中心語居前,右向選擇補述語的情況相反,同樣有違經濟性原則。

(3)[IPe奇妙]的

(4)a.他寫書的 b.他寫書的動機

吳剛[41]補充修訂了Ning的方案,堅持認為“的”字是現代漢語所特有的功能語類,其標簽(label)為De。他定義“的”字有四個特征:一是有語音體現/de/;二是沒有詞匯意義;三是有語類特征De;四是有需要核查(check)并刪除(delete)的形式特征[Nom]。特征一說明“的”字并非空語類(empty category),特征二是充當功能語類的充要條件,特征三決定了最終生成的“的”字短語的身份是DeP,特征四說明“的”字有非詮釋性特征(-interpretable feature)[Nom],需要核查并刪除,這成為DeP結構生成的動因(motivation)。吳剛把DeP分為三類,即DeP1:XP+的,例如(5);DeP2:XP+的+YP,例如(6);復合DeP,例如(7)。

(5) a.李四的b.漂亮的c.買的d.張三寫的

(6) a.李四讀書的地方 b.桌子的抽屜

(7) a. 誠實的孩子 b.張三寫的書

(8) [DeP[De'[IP張三寫 e][De的]]FN]

(9) [DeP[De'[IP李四讀書][De的]]地方]

(10) [DeP[De'[NP桌子][De的]]抽屜]

(11) [DeP[DeP[De'[IPe 誠實][De的]]FN][NP孩子]]

(12) [DeP[DeP[De'[IP張三寫e][De的]]FN][NP書]]

(5)d的生成形式如(8)所示,因為“的”有非詮釋性強特征[Nom],需要NP或DP性質的成分來予以核查和消除,這樣符合條件的e的名詞性特征FN(而非e本身)提升到De的指示語位置,完成核查并消除特征[Nom]。(6)a的生成形式如(9)所示,因為IP中的“李四”和“書”都有音韻特征,故其名詞性特征不能單獨提升至De的指示語位置去完成核查。為防止句法運算崩潰(crash),就從算式庫(Numeration)中再選一個NP“地方”置于De的指示語位置,完成核查。(6)b的生成形式如(10)所示,“的”字與“桌子”合并后,因為“桌子”的名詞性特征不能提升至De的指示語位置去完成核查,為保證句法運算成功(converge),就從算式庫中再選一個NP“抽屜”置于De的指示語位置,完成核查。(7)a和(7)b的生成形式分別如(11)和(12)所示。(7)中的復合DeP和(6)中的DeP2在線形順序(linear order)上類似,“的”字后都有名詞短語。但在句法推導上,復合DeP比DeP2多了一個步驟,就好像在“成品”DeP2的結構上又加了一層DeP,這個操作被稱為嫁接合并(adjunction merge)。

總體看來,無論是解釋深度還是覆蓋廣度,吳剛[41]都有了大的發展,但是其方案仍然存在幾個需要進一步解決的問題。一是句法技術的問題。比如X杠理論本身就有缺陷[42],那么吳剛在這樣的理論框架內分析顯然有理論隱患。再比如語類特征都應該是[±N]和[±V]的排列組合形式,將“的”字的語類特征定為de,實際上是混淆了標簽與特征實質之間的關系。二是推導程序(derivational procedure)過于瑣碎,沒有統一的路徑,比如復合DeP和DeP2還是有進一步整合的空間的,有空間而未整合是有違經濟性原則的。三是嫁接合并操作割裂了“的”后NP與IP中e之間的語義關聯,而從論元和題元結構來看,二者無疑是同標共指的。四是沒有說明關系結構(relative constructions)(如(6)a)與領屬結構(如(6)b)之間的區別與聯系而采用同一種路徑生成,其實是貌合神離的,不具有說服力。五是沒有說明特征移動(feature movement)和NP合并之間的區別與聯系,兩者之間應該有究竟哪個優先(preference)的標準的。

張念武[43]在Ning、吳剛方案的基礎上,又補充了四方面的內容。一是認定“XP+的”實際為“XP+的+e”;e為空語類,分為省略和隱含兩種形式。二是“的”字的功能是將XP定語化來修飾后面的e/DP。三是通過激活隱含的謂詞,無論XP為AP、VP還是DP,都可以擴展為IP。四是當從IP中提取DP時,被提取的成分是DP本身而非其特征。這些補充內容雖然進一步完善了DeP分析法,但還是至少存在兩個問題。一是沒有說明IP的合法性問題。如果IP是合法生成的結構,就不會有遺留的特征需要核查;如果IP尚不合法,那么必然有反循環(counter-cyclic)的句法運算。二是方向性(directionality)問題,張念武仍然沒有解決“的”字左向選擇其補述語卻右向遞歸擴展的矛盾,這樣如果遇到“NP的VP”結構則更是束手無策,進而增加歸納“的”字句法屬性的難度。

3.“的”字作為功能語類n的結構生成。受輕動詞v相關理論的啟發,Zhang[44]認為“的”字是一個名詞性標記,可表征為輕名詞n,是最大投射nP的中心語。該設想可以用來解釋兩類結構:語境依賴型“的”字結構(DDC)和語境自由型“的”字結構(FDC),生成形式如(13)所示。

(13)[nP[XP[n'[n的]YP]]]

(14)吃的 (15)賣菜的

其中,YP既可以是光桿動詞V,也可以是動賓詞組VN。以(14)為例,“吃”從YP處嫁接到n,占據“的”字的指示語位置XP,形成“吃的”。以(15)為例,Zhang認為第一步為N到V的融合過程,具體是“菜”首先融入“賣”,合并后的短語“賣菜”再整體嫁接到“的”字的指示語位置XP,形成“賣菜的”。這個設想比較新穎,但是Zhang沒有給出移位的動因。此外,其他“的”字短語跟(13)這種生成形式有何聯系與區別也不清楚。再者,輕動詞v具有跨語言(across-language)的普遍性,而輕名詞n看來卻只能是漢語所獨有的功能語類了。

4.“的”字作為功能語類D的結構生成。將“的”字分析為功能語類D最早由Simpson[45-46]、Simpson等[47-48]和Wu[49]提出,包含如下理論要點。一是漢語中所有“的”字短語中的“的”字都屬于功能語類D。二是“的”字右向選擇一個補述語CP;如果有數詞或量詞出現的話,就在D與CP之間增加一層XP,將數量詞放在X的指示語位置。三是根據Kayne[50],關系小句中的關系化名詞性成分提升到標句詞C的指示語位,然后留守的IP整體提升到更高的D的指示語位置。四是IP提升的動因緣于“的”字的黏著性,類似于羅馬語和瑞典語中的黏著限定詞,移位是為“的”字尋求音系支持。

Simpson和Wu的以上方案基于多語種語言事實,字里行間滲透著典型的生成語法方法論,但是其問題也不少。一是句法技術層面,其立論以Kayne[50]的非對稱性理論為參照,可是該理論針對現代漢語關系結構的做法已被論證為不可行[51]。二是沒有給出關系化名詞性成分提升的動因。三是將“的”字分析為D的理據不足。首先,雖然“的”字確實有一定的弱指性[52],但是遠沒有達到定冠詞的程度。其次,D和粘著性限定詞的屬性也相互沖突,因為后者不能接續其他成分,而“的”字則完全可以接續其他成分。再次,D通常可以直接修飾名詞而無需后附于其他成分,而“的”字前面必須有成分。四是沒有說明IP整體提升的理由,而事實上該操作已被司馬翎[53]證明為不可行。

5.“的”字作為功能語類Cl的結構生成。Cheng et al[54]認為“的”字是未標示的分類詞(an underspecified classifier),ClP嵌套Cl-c和Cl-u兩個中心語。Cl-u具有單位標記(unit-marking)功能,屬于形態句法過程,不增加語義,類似于一致操作(an agreement operation)。而“的”字就占據Cl-u位置。

該方案試圖解釋“的”字在多數結構中的分布特點以及NP省略的允準條件。但其立論基于“的”字與粵語“ge3”的比較和類推,而兩者的句法表現并不相同,如光桿“的”字結構可以有指(referential),而光桿“ge3”結構只能是無指(non-referential)[55]。再者,該說難以解釋“NP的VP”結構與“VP的NP”結構這兩類NP與VP有明顯語義關聯的短語,因為Cl沒有這樣的句法分布。

三、“的”字短語的表征

表征問題具體說就是“的”前成分采取何種模式與“的”后成分聯系起來。從相關文獻來看,“的”字短語的表征主要有兩種:嫁接結構(adjunction)和補述結構(complementation)。嫁接結構將“的”字看作后附成分,“的”字與“的”前成分先行合并,然后這個“的”字復合體再嫁接到被修飾的成分上,生成合法的結構[10,19,33,35,37,56,57]。補述結構指作為中心語的“的”字與IP/TP先行合并,然后IP/TP中某個(顯性或隱性的) NP左向或右向提升到“的”字的指定語位置,生成合法的結構[5,39,40,41,43,44,58,59,60,61]。

Huang[33]和Ning[37]是嫁接結構的代表,他們把“的”字與“的”前成分合起來看作一個修飾成分,然后將其嫁接到(“的”后的)名詞性成分上,通過構建算子(operator)-變量(variable)鏈接(chain)將修飾成分與名詞性成分關聯起來。在管轄與約束(government and binding)理論框架內,他們的做法有合理之處。現在從最簡方案來看,這種表征有反循環的步驟,不符合簡約精神。

由Abney[62]提出的“DP假說”打開了一個表征的新視角。受此影響,程工[63-64]和熊仲儒[65]借用對英語領屬結構的分析,將“技術的進步”與之對等,以“技術的”為零冠詞或零詞綴的指示語,以“進步”為零冠詞或零詞綴的補述語,并將該表征推廣到多數“的”字短語上去。盡管有學者,如Cinque[66]和Scott[67],論證認為修飾成分處在附加語(adjunct)位置和處在指示語位置是不同的,但是如果從單純有沒有移動造成的直接語義關聯的角度來看,兩者沒有本質差別,都是嫁接結構。而該種表征的問題就在于難以解釋修飾成分與被修飾成分之間的語義關聯。

Kayne[50]創立的非對稱性理論將整個定中結構視為一種特殊的DP,中心語D通常由冠詞(如英語的the)之類的成分充任,其補述語是CP。此后,不少學者陸續將其理論引入到“的”字短語的分析中來,具體做法各不相同。Li[68],Aoun et al[69]認為漢語中沒有類似于D的成分,所以結構的生成關鍵要看CP。CP內部的成分通過復雜的移動改變位置,有些是空算子移動到“的”字后面,最終“的”前成分和“的”字作為一個整體嫁接到某個名詞性成分上,形成修飾與被修飾的關系,屬于“附加語-核心名詞短語”的表征;有些是NP直接提升到“的”字后面,形成修飾與被修飾的關系,屬于“補述語-核心名詞短語”的表征。也就是說,他們的表征模式中既有嫁接結構也有補述結構。跟他們略為不同,Chen[70]將一部分NP置于C的指示語位置,一部分NP置于D的指示語位置,形成合理的語序,但不再堅持修飾關系。也就是說Chen認可漢語中有零冠詞D的存在。此外, Simpson[46]、Simpson等[48]、Wu[49]、司富珍[2]和熊仲儒[6]也是受Kayne[50]影響的方案,其不合理之處上文已指出,在此不贅。

事實上,嫁接結構和補述結構這兩種表征都有豐富的跨語言研究成果,一直處于相互競爭之中[71],以至于不少人(如Liao et al[72])在探討“的”字短語的形式語義時不再評斷孰優孰劣。不過在某些細節問題上具體分析,我們還是能夠看出補述結構較之嫁接結構有更多的優越性。

如上文二.2節所示,吳剛[41]對于“的”字短語的生成設計了多種形式,總體上是屬于補述結構的表征,但對于復合DeP,則兼有補述結構和嫁接合并兩種表征。吳剛這樣設計是基于對(16)各例的觀察。

(16) a.孩子,我喜歡[誠實的 t ]

b.書,我喜歡[張三寫的 t ]

*c.意義,我喜歡[書的 t ]

*d.年代,我喜歡[張三寫書的 t]

他指出,之所以(16)a,b中的NP“孩子”和“書”可以分別從復合DeP“誠實的孩子”和“張三寫的書”中移出,是因為“孩子”和“書”屬于選擇性的嫁接成分,可以進行話題化(topicalization)移位;之所以(16)c,d中的NP“意義”和“年代”不能從DeP2“書的意義”和“張三寫書的年代”中移出,是因為“意義”和“年代”是DeP2結構自身所必需的。據此,吳剛認為復合DeP和DeP2有著不同的內部結構。

我們認同DeP和DeP2內部結構不同這點,但不認同其解釋。吳剛把DeP“張三寫的”當作中心語,而把“書”當作處在DeP附加語(adjunct)位置的嫁接成分,這實際上是顛倒了修飾成分與被修飾成分的關系。不過他也的確沒辦法修正,因為其生成形式是右向遞歸的,中心語總在左邊,一旦某個結構有了最大投射,那么再添加的成分只能放在該投射的附加語位置。這再次說明方向性問題非常重要,“的”字左向選擇其補述語是不合理的。

李艷惠[19]針對“的”字短語的表征恰好跟吳剛[41]的相反,如(17)所示。她認為“的”字無法決定合并后所形成短語的語類,于是補述語XP投射,所形成的“XP的”再嫁接到YP之上,形成“XP的YP”結構。這種表征對于解釋“AP的NP”或“NP的NP”結構比較有效,可是仍無助于解釋(16)這種情況,因為它割斷了XP與YP之間的語義關聯,如果想讓兩者發生聯系,則必然有反循環的冗余操作,有違經濟性原則。

(17)[YP[XP(的)[XP][的]][YP]]

可是如果從補述結構的角度來考慮(16)就比較容易解釋各例之間的差別。(16)a,b中的“誠實的”和“張三寫的”本就是兩個合格短語,“的”字后實際有個從“的”前空缺處提升過來的隱性名詞性成分,正因為它隱性,所以可以看作變量,那么按照Pan et al[73]的想法,這個變量可以產生一個非空的集合,而話題“孩子”和“書”都可以跟各自的集合有交集,于是該話題句整體上就是合法的。(16)c,d中的“書”和“張三寫書”是完整的成分,沒有空缺,“的”字后自然也就沒有隱性名詞性成分,無法形成集合,更談不上與話題有交集,所以這兩句就不合法了。

賀川生等[74]以大量的例證批駁了補述結構的局限性,堅持嫁接結構的表征。但是他們的例證大多是普通話的“的”字短語,兩種表征的對比并不明顯。如果考慮到漢語方言,如山西方言中“賣菜的筐子”(指賣菜人的筐子)和“賣菜的筐子”(指用來賣菜的筐子)這樣的實例有兩個“的”字連用[75],賀川生等[74]基于嫁接結構的語義解釋方案也需要改進。總之,我們認為補述結構較之嫁接結構有更多的優越性。

四、結 語

以上我們從“的”字是不是中心語、“的”字的語類歸屬和相應短語的推導以及“的”字短語的表征三個大的方面對生成語法框架內的現代漢語“的”字短語研究進行了述評。由于我們占有的資料有限,也沒有跟其他理論框架內的“的”字短語研究進行對比,不當和錯漏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參 考 文 獻]

[1] 陸儉明.對“NP的VP”結構的重新認識[J].中國語文,2003(5):387-391.

[2] 司富珍.中心語理論和漢語的DeP[J].當代語言學,2004(1):26-34.

[3] 司富珍.中心語理論和“布龍菲爾德難題”[J].當代語言學,2006(1):60-70.

[4] 周國光.對“中心語理論和漢語的DeP”一文的質疑[J].當代語言學,2005(2):139-147.

[5] 司富珍.漢語的標句詞“的”及相關的句法問題[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2(2):35-40.

[6] 熊仲儒.以“的”為核心的DP結構[J].當代語言學,2005(2):148-165.

[7] 熊仲儒.生成語法學中的“的”字結構[J].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006(4):49-57.

[8] 周國光.括號悖論和“的X”的語感[J].當代語言學,2006(1):71-75.

[9] 周國光. X標杠理論和中心語理論的語法后果及其理論缺陷[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2007(4):69-75.

[10] 鄧思穎.以“的”為中心語的一些問題[J].當代語言學,2006(3):205-212.

[11] 吳長安.“這本書的出版”與向心結構理論難題[J].當代語言學,2006(3):193-204.

[12] 陸丙甫.不同學派的“核心”概念之比較[J].當代語言學,2006(4):289-310.

[13] Chomsky N. The minimalist program[M].Cam-bridge, Mass: MIT Press,1995.

[14] Chomsky N. Minimalist inquiries: the framework[M]//Roger Martin, David Michaels, Juan Uria-gereka. Step by Step: essays on Minimalist Syntax in honor of Howard Lasnik. Cambridge, Mass:MIT Press,2000:89-156.

[15] Chomsky N. Derivation by phase[M]//Kenstowicz M. Ken Hale: A life in language. Cambridge,MA: MIT Press,2001:1-52.

[16] Chomsky N. Beyond explanatory adequacy[M]//Belletti A. The cartography of syntactic struc-tures: Vol.3. Structures and beyon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104-131.

[17] Chomsky N. Approaching UG from below[M]//Sauerland U,Gartner H-M. Interfaces + recur-sion = language? Chomsky’s minimalism and the view from syntax-semantics.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2007:1-30.

[18] Chomsky N. On phases[M]//Freidin R,Otero C P,Zubizarreta M-L. Foundational issues in lin-guistic theory. Cambridge, MA: MIT Press,2008:133-166.

[19] 李艷惠.短語結構與語類標記:“的”是中心詞[J].當代語言學,2008(2):97-108.

[20] 溫賓利,程杰.論輕動詞v的純句法本質[J].現代外語,2007(2):111-123.

[21] 陳國華.從“的”看中心語構造與中心語的詞類[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9(2):92-98.

[22] 劉禮進.再談中心詞理論與“的”字結構[J].現代外語,2009(4):351-359.

[23] 楊永忠.“的”的句法地位及相關理論問題[J].漢語學報,2008(3):51-63.

[24] 楊永忠.“的”和“的”字結構再分析[J].外國語,2010(5):30-40.

[25] Chomsky N. Remarks on nominalization[M]//Ja-cobs R , Rosenbaum P. Readings in English Transformational Grammar.Waltham,MA : Ginn,1970:184-221.

[26] Chomsky N. Some concepts and consequences of the theory of government and binding[M].Cam-bridge,MA:MIT Press,1982:6.

[27] Chomsky N. Barrier[M].Cambridge, MA: MIT Press,1986:5.

[28] Chomsky N. Knowledge of Language: Its nature,origin and use[M].New York: Praeger,1986:160.

[29] Brody Michael. Projection and phrase structure[J].Linguistic Inquiry,1998(3):367-398.

[30] Lopez Luis. Head of a Projection[J].Linguistic Inquiry,2001(3):521-532.

[31] Huang C-T,James Y-H,Li Audrey,Li Yafei .The Syntax of Chinese[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

[32] 鄧思穎.形式漢語句法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33] Huang James C-T (黃正德) . Logical Relations in Chinese and the Theory of Grammar[D].Cambri-dge,MA:MIT,1982.

[34] Huang James C-T (黃正德). On the distribution and reference of empty pronouns[J].Linguistic In-quiry,1984(15):531-574.

[35] Cheng L.dein Mandarin[J].Canadian Journal of Linguistics,1986(31):313-326.

[36] Chiu Bonnie H C(邱慧君). The inflectional struc-ture of Mandarin Chinese[D].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93.

[37] Ning C Y. The Overt Syntax of Relativization andopicalization in Chinese[D]. Irvine, 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93.

[38] Wen Binli. The syntax of Chnese and English free relatives[D].Guangzhou: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1996.

[39] Ning C Y. De as a functional head in Chinese[C].Hong Kong: Annual forum of the Linguistic Socie-ty of Hong Kong ,1995.

[40] Ning C Y. De as a functional head in Chinese[C] . Irvine,California:Working Papers in Linguistics of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96.

[41] 吳剛.漢語“的字詞組”的句法研究[J].現代外語,2000(1):1-12.

[42] 戴曼純.最簡方案框架下的廣義左向合并理論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3:29-59.

[43] 張念武.“的字詞組”的句法分析[J].外語學刊,2006(2):71-76.

[44] Zhang Ninna(張寧).Chinese DE and the DE-con-struction[J].Syntaxis,1999(2):27-49.

[45] Simpson A. Definiteness Agreement and the Chi-nese DP[J].Language and Linguistics,2001(2):125-126.

[46] Simpson A. On the status of modifying DE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Chinese DP[G]// Liu Chen Sheng,Tang Sze Wing.On the Formal to Chinese Languages.Stanford,California:CSLI,2002:1-23.

[47] Simpson A,Wu Zoe (吳秀枝). Agreement, shells,and focus[J].Journal of East Asian Linguistics,2002a(11):169-209.

[48] Simpson A,Wu Zoe (吳秀枝). From D to T -Determiner incorporation and the creation of Tense[J].Journal of East Asian Linguistics,2002b(11):169-209.

[49] Wu Xiuzhi. Grammaticalization and the develop- ment of functional categories in Chinese[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2001.

[50] Kayne R. The antisymmetry of syntax[M].Cam-bridge, MA:MIT Press,1994.

[51] Del Gobbo F. Appositives at the Interface[D].Ir-vine, 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2003.

[52] 王遠杰.定語標記“的”的隱現研究[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8.

[53] 司馬翎.生成語法理論與漢語語氣詞研究[M]//當代語言學理論和漢語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364-374.

[54] Cheng Lisa Lai-Shen,Rint Sybesma. De as an un-derspecified classifier:first explorations[M]//北京大學漢語語言學研究中心《語言學論叢》編委會.語言學論叢:第三十九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123-156.

[55] Tang Sze-Wing. A parametric approach to NP el- lipsis in Mandarin and Cantonese[J].Journal of East Asian Linguistics,2011(20):107-115.

[56] Rubin E. Determining pair-merge[J].Linguistic Inquiry,2003(4):660-668.

[57] 石定栩.“的”和“的”字結構[J].當代語言學,2008(4):298-307.

[58] 楊彩梅.“DeP結構的lambda“提取與可追蹤性原則[J].現代外語,2003(3):241-248.

[59] 何元建, 王玲玲.論漢語中的名物化結構[J].漢語學習,2007(1):13-24.

[60] 劉禮進.關系結構的提升分析[J].華文教學與研究,2010(1):62-68.

[61] 陸儉明.關于領屬性DP結構的生成[J].外國語,2010(6):2-6.

[62] Abney S. The noun phrase in its sentential aspect[D].Cambridge, MA:MIT,1987.

[63] 程工.語言共性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64] 程工.名物化與向心結構理論新探[J].現代外語,1999b(2):128-144.

[65] 熊仲儒.零成分與漢語“名物化”問題[J].現代外語,2001(3):228-236.

[66] Cinque Guglielmo. Adverbs and functional heads:a cross-linguistic perspective[M].New York/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67] Scott Gary-John.Stacked adjectival modification and the structure of nominal phrases[M]//Cinque Guglielmo.Functional structure in DP and IP: The Cartography of Syntactic Structures, Vol 1. Ox-ford/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91-120.

[68] Li Y H Audrey. Universal constructions? Relativi-zation in English and Chinese[J].Concentric:Stu-dies in English literature and linguistics, 2001(27.2).

[69] Aoun J,Li Y H Audrey . Essays on the represen-tational and derivational nature of grammar[M].Cambridge, MA: MIT Press,2003.

[70] Chen Zongli. The syntax of restrictive relative con- structions[D].Guangzhou: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2005.

[71] Bianchi V. Headed relative clauses in generative syntax-Part II[J].Glot International,2002.

[72] Liao Wei-wen Roger, Wang Yuyun Iris . Multiple- classifier constructions and nominal expressions in Chinese[J].Journal of East Asian Linguistics,2011(20):145-168.

[73] Pan Haihua,Hu Jianhua . A semantic-pragmatic interface account of (dangling) topics in Mandarin Chinese[J].Journal of Pragmatics,2008(40):1966-1981.

[74] 賀川生, 蔣嚴.“XP+的”結構的名詞性及“的”的語義功能[J].當代語言學,2011(1):49-62.

[75] 孟慶海,山西方言里的“的”字[J].方言,1996(2):125-129.

猜你喜歡
句法特征理論
堅持理論創新
當代陜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句法與句意(外一篇)
中華詩詞(2021年3期)2021-12-31 08:07:22
神秘的混沌理論
理論創新 引領百年
述謂結構與英語句法配置
相關于撓理論的Baer模
如何表達“特征”
不忠誠的四個特征
當代陜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04
句法二題
中華詩詞(2018年3期)2018-08-01 06:40:40
詩詞聯句句法梳理
中華詩詞(2018年11期)2018-03-26 06:41:32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日韩专区| 毛片大全免费观看| 亚洲精品欧美重口| 福利在线不卡一区| 久久精品一卡日本电影| 国产精品视频999| 在线中文字幕日韩| 91久久精品国产| 国产麻豆另类AV|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成人午夜免费视频| 91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 成人综合久久综合| 国产天天色| 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欧美国产日韩在线播放| 色妺妺在线视频喷水| 性视频久久| 亚洲妓女综合网995久久| 国产香蕉在线| 中文成人在线| 国产鲁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福利免费视频| 日本亚洲最大的色成网站www| 久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色综合日本| 永久免费无码成人网站| 久久综合结合久久狠狠狠97色 | 亚洲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级视频久久| 青青草欧美| 91精品国产无线乱码在线| 日本在线亚洲| 97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在线日韩一区二区| 欧美日韩导航| 亚洲国产日韩一区| 毛片在线看网站|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 色亚洲激情综合精品无码视频| 91美女视频在线| 国产高清不卡| 凹凸精品免费精品视频| 在线观看免费黄色网址| 成人va亚洲va欧美天堂| 精品国产自在在线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免费观看| 欧美国产成人在线| 亚洲天堂网在线视频| 午夜免费小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视频二区| 国产成人高清在线精品| 亚洲视频二| 国产网友愉拍精品视频| 亚洲毛片在线看| 国产手机在线ΑⅤ片无码观看| 91国内视频在线观看| 色偷偷av男人的天堂不卡| 三级毛片在线播放| 2021国产v亚洲v天堂无码| 国产成人你懂的在线观看| 91亚瑟视频| 国产欧美在线视频免费| 国产精品制服| 精品一区二区无码av|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蜜芽影院| 一级毛片在线免费视频| 日韩在线永久免费播放| 一区二区欧美日韩高清免费| 性欧美久久| 色老头综合网| 嫩草国产在线| 波多野结衣一二三| 99这里只有精品免费视频| 77777亚洲午夜久久多人| 激情六月丁香婷婷四房播| 国产91线观看| 欧洲日本亚洲中文字幕| 黄色一级视频欧美| 九九热视频精品在线| 久久黄色小视频| 制服丝袜在线视频香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