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 宏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百姓的健康理念有了很大的變化。人們不僅需要治好病,更需要有效預防疾病,做好自身保健,消除損害機體的一切隱患。近年來,我院利用多種方式,采取多種措施,積極開展科普宣傳活動,通過傳播醫學科學知識,增強大眾健康意識,提高國民科學素養與身體素質。尤其是利用各類“衛生日”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普宣傳,成為醫院做好衛生科普宣傳工作的一條新路徑。
所謂“衛生日”,是指與衛生、健康相關的節日、紀念日或宣傳日,不光是“日”,還包括“周”、“月”。其中一些是國際性的,為國際日;一些只是我國單設的,為國內日,其中個別還是江蘇省獨有的(如4月為江蘇省健康教育月)。有的“衛生日”日期是固定某月某日,有的則只規定了為某月第幾個周幾。許多衛生日的確定,均有一定淵源或寓意。如3月24日世界防治結核病日,是為了紀念1882年3月24日德國科學家羅伯特·科霍在柏林宣布發現結核菌;5月12日護士節是為了紀念南丁格爾誕辰;11月20日卒中教育日,是因為“11.20”是“要120”的諧音,寓意“發作后及時送醫”;3月3日愛耳日,因為耳朵像數字“3”,兩個耳朵就是“3.3”。
一年中的“衛生日”,散見于各網站,衛生部網站共收錄了43個衛生日,主要的雖然大都有了,但還是稍顯不全。多年來,我院宣傳科人員堅持做有心人,利用上網以及閱讀專業報刊機會,留心收集“衛生日”,制作成《衛生日一覽表》。自2009年開始逐年更新補充,至2012年版已收錄有105個。
設立“衛生日”主要是呼吁全社會的共同關注,普及相關防病治病知識,做到早預防、早診治。
醫院有醫學資源的優勢與健康教育的職責,但僅靠自己則受眾有限,要擴大衛生科普宣傳的傳播范圍與傳播效率,理想的合作伙伴就是電臺、電視臺、報紙等新聞媒體。醫院和新聞媒體合作開展科普宣傳,能達到互利共贏、惠澤百姓的良好效果[1]。
在實際工作中,我院主要與本地電臺、電視臺、日報社等三大新聞媒體進行了廣泛的合作。對媒體而言,無論是科普宣傳還是新聞傳播,都具有時效性的特點,需要一些“由頭”,而“衛生日”來臨,正恰到好處地給媒體提供了報道的“由頭”。在每年初醫院召開的媒體溝通交流會上,院方總要給媒體記者們送上一份小禮物——制作精美的新一年《衛生日一覽表》。這張表詳細收集了新一年“衛生日”的具體日期,便于媒體來院進行采訪活動。
在每月初,醫院總要主動與媒體進行溝通,商討本月能利用哪些衛生日“做文章”。確定后,再預約采訪時間。由于我院專科齊全,因此針對不同的衛生日,總能找到相對應的學科專家作為受訪者。采訪前,宣傳科積極做好相應“功課”。一方面與被采訪的專家溝通,約定合適的采訪時間;另一方面與專家一同做好資料準備,主要是了解今年這個衛生日的主題,緊緊圍繞這個主題,介紹相關知識。比如一些疾病類的防治宣傳日,就著重講一些疾病病因、預防知識、治療手段等。
除了邀請媒體來院,我院還組織專家主動走進媒體開展科普宣傳。如我院與本地電臺合作,開展了“專家走進直播間,健康走進千萬家”活動,每月邀請一位專家走進直播室,與聽眾共話交流健康知識,并回答熱線提出的問題。講座主題同樣也是圍繞當月的衛生日進行。還有本地日報的衛生專版,性質上屬于醫院出資的宣傳版面,醫院總要在每一期有限的版面中放上1~2篇衛生科普知識文章。
除與媒體、社區合作開展科普教育外,醫院還在“衛生日”之際,通過院內橫幅、電子顯示屏、櫥窗、展板等自有媒體開展宣傳,醫院院刊每期配合“衛生日”刊出醫院職工撰寫的健康科普文章2到3篇。
新媒體的發展可謂日新月異,傳統報紙、廣播和電視,分別被稱為第一媒體、第二媒體和第三媒體,以網絡為代表的“第四媒體”,逐漸成為人們了解外部資訊、實現溝通互動的重要渠道。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發布的第八次中國公民科學素養調查結果表明,2010年公民利用互聯網渠道獲取科技信息的比例明顯提高,比2005年的6.4%提高了20.2個百分點。因此,科普宣傳也要與時俱進,必須高度重視并有效參與這一新媒體空間。
論壇具有交互性、粘合度強,傳播速度快的優勢。本地《常熟零距離》論壇設有《衛生與健康》板塊,提供“醫生在線”免費服務。醫院推薦3位專家加入其專家庫,進行在線網絡宣傳與義務咨詢。3位專家利用業余時間回答網友醫學問題,并發布健康教育科普帖子,每月總計發帖回帖500多條,被網友譽為“網絡白衣天使”。同時,醫院積極組織一批對網絡感興趣、熱愛宣傳工作、熱衷科普教育的員工與退休職工,組成“常熟二院宣傳QQ群”。平時大家在線一起商討相關事宜,開展“頭腦風暴”,為衛生科普宣傳群策群力。在“衛生日”當天,在本地論壇、國內著名的健康論壇,以及自己的博客、微博上積極“發言”。這些健康知識雖然有些不是原創,但是通過轉載,也達到了廣泛傳播的目的。
醫院網站是醫院外宣的重要窗口,通過內部設計,每到一個衛生日,網站會彈出一個窗口,介紹該衛生日的由來、今年主題、宣傳口號,以及相關健康知識。網站還開設“健康咨詢”欄目,只要你提出與健康相關的問題,醫院總會及時給予答復。
社區衛生服務是社區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衛生科普宣傳則是社區衛生服務的主要內容之一。通過調查發現,社區居民對健康方面有迫切的需要,一是希望專家能來傳授健康知識;二是希望專家團隊能來到居民家門口設攤,現場解答健康、疾病方面的疑難咨詢。針對這些需求,我院與相關社區展開一系列合作。除每年積極參加市衛生局、科技局、科協等組織的“科技活動周”、“社區科普日”大型宣傳活動外,還自己組織醫務人員定期上門講課并且義診。
年初與社區溝通會上,同樣將《衛生日一覽表》發給社區干部。活動之前,醫院與社區領導、相關工作人員細致溝通,確立主題,制定工作方案,落實雙方責任。主題一般就是根據相關“衛生日”確立,上門講課的專家為相關科室正副主任或正副主任醫師,而義診也以該專科專家為主,根據情況輔以其他專科專家。在分工上,社區負責場地安排、居民召集、橫幅制作、現場攝影、媒體邀請;醫院方負責專家選派、講課幻燈片制作、健康宣傳板制作、宣傳資料準備等。活動前,社區營造一定宣傳聲勢,吸引感興趣的居民及時前來,對手中掌握的“重點人群”(指該類疾病患者及其家屬),主動聯系告知信息。醫院制作好相應的展板,內容主要是本次“衛生日”的由來、歷屆主題、宣傳口號、健康提醒等。針對聽眾大多為社區老年人的情況,醫院對專家們的講課形式提出通俗易懂、喜聞樂見、針對性力強的要求,讓科普宣傳可信、可親、可愛[2]。專家們認真備課,精心制作課件,課堂上用順口溜、電影視頻、現場小品、知識競答等形象生動的方式,讓聽眾在輕松的氣氛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新知識的熏陶。活動除講課、咨詢外,同時還免費進行B超、心電圖、血壓、血糖等專項檢查,并且發放健康書籍、小冊子、宣傳單等。健康教育的講壇延伸到社區,使居民們樹立了正確的健康觀念,逐步建立了科學、文明、積極向上的生活理念與生活方式,得到了廣大居民的普遍好評。
除了深入社區外,醫務人員還走進鄉鎮、學校、機關、企業、工地,使科普教育的受眾由點到面不斷擴大,讓更多的人群受益。
利用“衛生日”常態化開展衛生科普宣傳,做到了有的放矢,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深受市民的歡迎。此舉也彰顯了作為公立醫院的公益性,樹立了醫院的良好形象,醫院的品牌形象得到了維護與提升。愿各方共同努力,將衛生科普宣傳做得更好,真正達到“健康相伴、活力常在”(2012年“世界衛生日”宣傳口號)的目標!
1 趙玲.加強媒體科普宣傳提高公眾科學素養[J].云南科技管理,2009,22(2):32 -34.
2 邵志華.讓醫院衛生科普宣傳體現人文關懷[J].中醫藥管理雜志,2007,15(6):438 -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