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海琰 安小紅
為了解生產性噪聲對作業工人聽力損失造成的影響,筆者對某卷煙廠135名擋車工及操作工的電測聽結果進行分析如下。
1.1 對象 選擇135名接觸噪聲作業工人,其中男84人,女51人。年齡21~51歲,平均31.7±7.55歲。接觸噪聲工齡1~30年,平均11.5±5.32年。工作時間8 h/d。均排除非職業性致聾因素的影響。
1.2 方法 作業工人脫離噪聲環境16 h后,用AA222聽力計和聲阻抗儀,在隔聲室[30dB(A)]中進行雙耳純音氣導語頻及高頻聽力測定。
1.3 診斷標準 聽力損失參照職業性聽力損傷診斷標準 GBZ49 -2007[1,2]。
2.1 雙耳聽力情況 依據診斷標準[1]。確定聽力損失27人(占總受檢人數的20%):其中輕度損傷:17人,中度損傷5人,重度損傷5人。
2.2 接觸作業噪聲工齡與聽力損失關系(見表1)經統計學處理,χ2=13.5,P <0.01。表明隨接觸作業工齡增加,聽力損失發生率明顯增加。

表1 各工齡段噪聲作業工人聽力損失發生率比較
職業噪聲危害在全國乃致全球范圍內普遍存在,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深受其害。每年,職業噪聲引發職業性噪聲聾在職業病中排名前列。生產性噪聲對作業工人高頻聽閾聽力有影響,高頻聽力下降是噪聲性耳聾的早期特征[3],此時主觀上沒有任何不適,比較隱匿,往往是進行專門的職業體檢時才被發現。因此早期防范、早期發現尤為重要。關于噪聲的治理尚無行之有效的方法,使用防護用品能起到較好的防護作用。
本組接觸噪聲作業人員聽力資料顯示,隨著接觸生產性噪聲工齡的增加,聽力損傷有明顯增加趨勢,集中體現在10-19年和20年以上工齡段,尤其是20年以上工齡段。分析其原因主要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產品市場的逐步成熟,企業經濟發展較快形成規模化生產,廠房、設備日趨老化和布置不合理,工人接觸生產性噪聲的暴露時間相對增加,而勞動防護教育滯后和脫節,員工缺乏勞動保護意識等。生產車間比較差異主要是因為部分廠房建設和機器設備購置都較早,沒有吸聲、消聲和隔聲設施,布局也相對緊湊,有待進一步改造。
因此企業進行廠房規劃、建設和裝修時,應做到“三同時”設計,并盡可能優先采用有利于防治職業病和保護勞動者健康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逐步替代職業病危害嚴重的技術、工藝、材料[4]。購置設備時,注意機器的自身工作噪聲是否符合要求,廠房內的設備布局是否科學合理,避免產生回聲和共震現象,達到吸聲、消聲、隔聲的降噪目的。企業應重視《職業病防治法》的普及和完善個人防護措施的管理和配置,形成行之有效的監管機制。兼顧人體工程學原理,為職工配備符合要求的個人防護用品,并進行正確使用的教育,有效防止職業性噪聲聾的發生。尤其是對重點人群的監管和教育,建立、健全職業衛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規程;建立、健全職業衛生檔案和勞動者健康監護檔案:定期對崗前和在崗接觸職業噪聲的員工進行聽力檢測,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有效控制職業性噪聲聾發生。
1 王建新,康莊,高建華.《職業性噪聲聾診斷標準》的修訂[J].中華勞動衛生職業病雜志,2008,26(3):181-183.
2 王建新.《職業性噪聲聾診斷標準》(GBZ49—2007)的幾點說明[J].中華勞動衛生職業病雜志,2008,26(3):183-184.
3 姜樹華,孫艷翎,焦曉敏.職業性噪聲聾診斷與處理的探討[J].中國工業醫學雜志,2011,24(3):235 -236.
4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S].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