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妍
(內蒙古包頭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內蒙古 包頭 014035)
自sun 公司推出Java 程序設計語言以來,Java 以它的 “一次編譯,到處運行”的特點以及其可移植性、健壯性、多線程性等獨特魅力,已成為現在最具有競爭力的程序設計語言。Java 程序設計語言也成為各類高校計算機教學體系中的一門主干課程。可是經過幾年的教學,我們發現,在Java的教學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尤其是在高職高專院校,其教育目標及側重點不同于普通高校,其培養的學生在畢業后應能直接上崗,具有熟練的實踐操作技能。項目驅動教學正符合高職高專院校Java 語言教學的模式。
目前好多高職高專院校在講授Java 程序設計語言的時候然采用了多媒體教學方法,這樣做很大程度上是把傳統的教育課程搬到了屏幕上,原有的教育體系中一些好的方面沒有被繼承和發揚。我們通過多次與學生溝通,交流,分析出當前Java 語言教學過程中存在好多問題。
(1)學習興趣不高。傳統教學模式是:“提出概念—解釋概念—舉例說明”。這種授課模式是學生覺得又 “苦”又 “枯”,要學要背的東西太多,都要被動接受,不能學以致用,慢慢就對這門課沒有興趣了。
(2)實踐環節薄弱。在實驗課上,學生只是把老師在課堂上講授的內容和書上的例題在機器上驗證,并沒有深入思考和研究,對Java 程序設計的掌握也僅僅停留在語言使用層面上,不能吃透,用活所學知識,造成學生學完這門課后僅會孤立的做一些簡單的小程序、小例題。
(3)學習目的狹隘。學生學習Java 僅僅傾向于應試而淡化實際應用與開發,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一味模仿課本上的實例,知識太零散,對系統開發認識模糊,不能形成軟件開發的整體概念。
(4)缺乏合格教師。教師僅限于課本,對教學鉆研不夠,知識短缺,不具備指導綜合項目的能力。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灌輸式教學,重理論,輕實踐,抑制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創造性,整個教學過程中理論與實踐結合不夠密切,導致學生對學習Java 失去了興趣。雖然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也很努力,但課程氣氛沉悶,教學效果不理想。要想解決這一問題,必須鼓勵學生敢于動手,以實踐教學為導向,采用項目驅動式教學,在做項目的同時,培養學生主動思考能力、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分體驗動手實踐的成就感,提高學生積極參與,協同互助的團隊意思和創新精神,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項目驅動”就是通過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而進行的教學活動,旨在把學生融入有意義的任務完成的過程中,讓學生積極地學習,自主的進行知識的建構,在課堂教學中把理論與實踐教學有機的結合起來,充分發掘學生的創造潛能,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1)項目選擇是項目驅動教學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選擇的項目不但要考慮適合的課程,還要考慮項目本身中所能涵蓋的知識面。在實施過程中要盡量把知識點容納到項目中,使學生能夠對所學習的知識形成一條清晰的脈絡,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為了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先把一個完整的項目解刨開來給學生講解,讓學生對項目設計有個完整的概念,然后再讓學生去做,效果會更好。
(2)在教學過程中,將案例教學與項目驅動教學相結合。設計出一個和項目類似的案例,例如,我們要做一個 “選課系統”,可以先設計一個 “網上訂票系統”作為教學的案例,這個案例與布置給學生的項目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這樣可以降低學生做項目時的難度,有利于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3)指導學生對項目進行劃分,進行項目設計。給學生分組分工,模仿老師按照軟件工程的思想,對系統的開發進行設計。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全程指導、策劃,負責各個子項目之間協調進展,同時負責解惑答疑,及時修正存在的問題,直至完成Java的課程設計為止。
(4)實行過程評價激勵機制隨著項目驅動教學法的逐漸實施,一些實踐較強的計算機課程的成績評價方式也必須隨之改變,例如在程序設計語言的教學過程中采用基于模塊的過程性考核方式,也就是讓學生每次都將所作的程序上傳到教師服務器中,并且所做內容的得分作為總成績的一部分,讓他們感到每一節課都是在考試。在期末的測試中把項目設計成績的比例加大,比如期末成績占50%,項目設計成績占50%,這種綜合考核方法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習興趣。
(1)在計算機課程的教學中把好項目設計關,“項目”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因此,“項目”設計、編排非常關鍵。一是 “項目”設計要有明確的目標,要求教師在學習總體目標的框架上,把總目標細分成一個個的小目標,并把每一個學習模塊的內容細化為一個個容易掌握的 “項目”,通過這些小的 “項目”來體現總的學習目標。二是 “項目”設計要符合學生特點。不同的學生其接受知識的能力往往會有很大的差異。教師進行 “項目”設計時,要從學生實際出發,充分考慮學生現有的文化知識、認知能力、年齡、興趣等特點,做到因材施教。三是 “項目”設計要注意分散重點、難點。掌握知識和技能是一個逐步積累的過程, “項目”設計時要考慮 “項目”的大小、知識點的含量、前后的聯系等多方面的因素。四是以 “布置項目”的方式引入有關概念,展開教學內容。
(2)教師必須進行角色轉換,許多教師長期工作在高校,理論水平較高,但缺乏實際軟件開發的經歷,不了解社會的實際需要,普遍不熟悉軟件工程的國際標準和技術規范,所講授的課程過分偏重于理論,偏重于基礎知識的建構。致使所培養的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不強,直接導致了學生所受教育與市場需求相脫節。 “項目驅動”教學模式已經形成了 “以項目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基本特征,因此教師必須進行角色轉換。角色轉換有兩重含義:一是從講授、灌輸,轉變為組織、引導;二是從講臺上講解轉變為走到學生中間與學生交流、討論、合作學習。
(3)提供必要的實踐條件計算機類課程是操作性很強的課程。 “百看不如一練”,學生親自上機動手實踐遠比聽老師講、看老師示范有效得多。通常,教師對知識進行講解、演示后,關鍵的一步就是讓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在實踐中把握真知、掌握方法。理想的教學環境是在一人一機的計算機機房上課。
總之,Java 程序設計是一門理論和實踐并重的課程,若還是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明顯已經不適應Java 這門課程。而項目驅動教學模式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新的教學法,該方法以教師為中心、以學生為學習主體、以項目任務為驅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變傳統的 “教學”為 “求學”、“索學”。可以說,項目驅動教學模式是對Java 程序設計課程傳統教學模式的一種改進和補充,能對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發揮積極的推動作用。
[1]王紅.Java 語言程序設計課學生能力的培養[J].計算機教育,2007.
[2]吳獻文,陳承歡.“項目驅動+案例教學”模式在高職教學的探索與應用[J].電腦知識與技術,2007,6.
[3]李桂珍.Java 程序設計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的思考[J].硅谷,20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