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科峰
在不久前上映的美國大片《遺落戰境》中,由湯姆·克魯斯飾演的克隆人在發現自己的身份后,奮起反抗外星人,最終獲得勝利。
緊接著,3D版《侏羅紀公園》再次講述了科學家利用DNA技術復活恐龍卻遭遇瘋狂獵殺的故事。
兩部大片不僅給觀眾帶來了強烈的視覺沖擊,也再度激起了人們對克隆技術的濃厚興趣。
其實自上世紀90年代克隆羊“多利”在英國誕生起,克隆技術便在全球受到熱捧。如今,這股熱情依舊沒有消退。今年7月,日本研究人員還用一滴血克隆出幾十只老鼠。
中國對于克隆技術的關注要早得多。1963年,著名生物學家童第周就開展了魚類細胞核移植研究,首次用魚類證實了異種克隆的可能性,開創了中國克隆技術研究的先河。此后,我國科研人員又陸續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
然而,時至今日,在國內無論是科學界還是公眾,似乎正在將克隆技術遺忘,取而代之的是對轉基因、納米、量子通信、3D打印等新技術的追捧。
曾在國內克隆領域頗有名氣的一家研究機構,早在幾年前就已全盤放棄原來的研究方向。由于克隆技術不再熱門,難以申請到科研經費,先前的研究成果也被束之高閣。
十幾年前,克隆技術興起,8年前,克隆豬等成果在中國問世。然而,8年后的今天,克隆技術已不再是中國科學家的“寵兒”,也不再是人們關注的焦點。這種情況似乎正契合了中國科技界所謂的“八年之癢”,即每當一項國際熱點出來時,國內就開始追捧,一擁而上進行研究。但一般來說,要獲得有價值的成果通常需要七八年時間,而此時新的研究熱點又會出現,中國科技界最終只能疲于奔命。
當然,我們不能對國內的科研人員太過苛責。缺乏基礎研究的重大突破、產業化受阻……國內克隆研究確實有種種困難,且科研機構與企業不同,不能贏利,如果沒有相關部門的經費支持,自然不可能赤手空拳搞研究。
所幸,就克隆技術及其產業化而言,仍有一批科學家團隊愿意堅守,愿意破除障礙,在科學探索及服務產業發展上躑躅前行。或許正如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寧所言,對于基因領域,人們了解得還太少,也缺乏克隆技術的系統理論。正因如此,該技術多年來未能取得重大突破。但毫無疑問,克隆技術仍有廣泛的研究前景和重大的應用價值。尤其是在目前美國利用克隆技術制作出個體化的人體胚胎干細胞后,國內更不能輕言放棄,而是應在政策扶持、驗證審批和資金等方面給予克隆技術研究更多的支持,輕言放棄或止步不前都不可取。
科技突破需要科學家的堅守。重大的科技突破往往需要十年甚至數十年、上百年的基礎研究作為積累。科研從來都不應成為一種短視行為,科學家也不能成為盲目追捧熱點的投機者。我們需要用什么樣的態度來對待科研?或許,克隆技術的“熱”與“冷”可以作為一面鏡子,引發人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