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自剛,王少敏,徐鳳蘭,陳早立
手足口病(HFMD)主要由腸道病毒71型(EV71)及柯薩奇病毒A16型(Cox A16)等病毒引起,本病傳染性強,近年來,我國不斷有HFMD暴發流行,患兒可出現嚴重并發癥,甚至暴發性死亡[1],引起社會恐慌。當前,對HFMD所涉及的病原微生物研究較多,臨床上對HFMD患兒的治療和護理也非常重視,但對患兒的營養狀態、免疫能力的研究還有待深入。前清蛋白(PA) 作為一種靈敏的營養蛋白質指標,在HFMD患兒中的監測國內已有報道;而缺鋅可出現食欲不振、厭食、生長發育落后、反復感染,鋅在HFMD患兒中的監測國內報道較少;為探討血漿PA和紅細胞鋅水平與HFMD患兒病情及預后的相關性,現將我院診治的817例HFMD患兒血漿PA和紅細胞鋅水平檢測結果報道如下。
1.1 納入標準 根據衛生部頒發的《醫療機構手足口診療技術指南》(2010年版)凡符合以下標準者即納入研究對象。(1)普通病例診斷標準:手、足、口、臀部皮疹,伴有或不伴有發熱。(2)重癥病例診斷標準:重型:出現神經系統受累表現,如精神差、嗜睡、易驚、頭痛、嘔吐、譫妄甚至昏迷;肢體抖動,肌陣攣、眼球震顫、共濟失調、眼球運動障礙;無力或急性弛緩性麻痹;驚厥。查體可見腦膜刺激征,腱反射減弱或消失,巴氏征等病理征陽性。危重型:出現下列情況之一者,①頻繁抽搐、昏迷、腦疝;②呼吸困難、紫紺、血性泡沫痰、肺部啰音等;③休克等循環功能不全表現。
1.2 臨床資料 選取孝感市中心醫院2010年3月—2011年8月門診及住院的HFMD患兒817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465例,女352例;年齡4個月~6歲,平均(1.92±1.86)歲。根據病情程度分為普通組684例,男351例,女333例;年齡4個月~6歲,平均(2.02±1.91)歲;病程2~5 d,平均(2.7±0.9)d。重癥組133例,男58例,女75例;年齡6個月~6歲,平均(1.97±1.65)歲;病程4~12 d,平均(5.9±2.1)d。另選取同期體檢健康者30例為正常組,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齡4個月~6歲,平均(1.98±1.85)歲,近期內無病毒感染史。3組性別構成、年齡具有均衡性。普通組與重癥組患兒病程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5.25,P<0.01)?;純杭覍倬椴⑼?。
1.3 治療 全部病例及時填報傳染病卡片,同時根據衛生部頒發的《醫療機構手足口診療技術指南》(2010年版)進行治療。普通患兒,一般注意隔離,避免交叉感染,適當休息,清淡飲食,做好口腔和皮膚護理;對癥治療時多采用口服藥物,中西醫結合治療,共2~4 d。重癥患兒均給予利巴韋林10~15 mg·kg-1·d-1靜脈滴注,少數繼發感染時給予抗生素治療,視病情給予物理降溫及藥物降溫,嚴密調控電解質平衡,給予全身支持治療,注意心電監護,嚴密觀察血壓、血糖、心率、呼吸等變化;降低顱內壓,甘露醇0.5~1.0 g/kg靜脈注射,1次/6~8 h,逐漸減量,總療程3~6 d,必要時可與呋塞米聯合使用。激素的應用:給予甲潑尼龍小劑量治療,2~3 mg·kg-1·d-1,1次/12 h,共3~4 d;給予丙種球蛋白300~500 mg·kg-1·d-1靜脈滴注,共3 d;其他:給予營養腦細胞及神經治療共2~3 d。
1.4 血漿PA和紅細胞鋅測定 HFMD患兒及正常組兒童均清晨空腹抽2 ml靜脈血肝素管中送檢,HFMD患兒在治療后(痊愈或者加重時)再一次清晨空腹抽2 ml靜脈血肝素管中送檢,檢測血漿PA(參考范圍:168~281 mg/L)和紅細胞鋅〔參考范圍:(101±31)μmol/L〕水平。4 h內檢測完成,血漿PA檢測采用免疫比濁法,檢測試劑由北京利德曼生化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檢測儀器為雅培C-8000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紅細胞鋅檢測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取肝素抗凝全血約1 ml,在低速離心機上4 000 r/min(相對離心力3 648 g)離心10 min,用微量進樣器取下層紅細胞40 μl,加入到樣本處理液1.2 ml中,混勻, 按原子吸收光譜儀的操作說明上機測定,對照標準曲線,取得紅細胞鋅水平的結果,檢測試劑和儀器均由北京博暉創新公司提供。
1.5 預后判斷 治療2~12 d后,普通和重癥患兒體溫恢復正常,皮疹消退為治愈;普通患兒病情加重診斷標準:介于普通病例診斷標準和重癥病例診斷標準之間。

2.1 治療前3組血漿PA和紅細胞鋅水平比較 治療前正常組、普通組和重癥組血漿PA和紅細胞鋅水平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重癥組較正常組和普通組均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正常組與普通組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Table1 Comparison of plasma PA and erythrocyte zinc levels in three groups

組別例數PA(mg/L)紅細胞鋅(μmol/L)正常組30256±75*119±64*普通組684239±93*113±58*重癥組133137±64 86±34 F值76.0313.85P值0.0000.000
注:PA=前清蛋白;與重癥組比較,*P<0.05
2.2 治療后血漿PA和紅細胞鋅水平比較 普通組患兒治療2~4 d后痊愈647例(94.6%),病情加重37例(5.4%);重癥組133例患兒全部治愈。治療后正常組、普通組痊愈及病情加重、重癥組痊愈者血漿PA和紅細胞鋅水平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普通組病情加重者血漿PA水平較正常組、普通組痊愈者和重癥組痊愈者降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重癥組痊愈者紅細胞鋅水平較正常組和普通治愈者降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Table2 Comprison of plasma PA and erythrocyte zinc levels in the three groups after treatment

組別例數PA(mg/L)紅細胞鋅(μmol/L)正常組 30 256±75*119±64△普通組 治愈647252±93*116±52△ 病情加重 37 168±69 98±61 重癥組痊愈133222±81* 95±51 F值11.696.75P值0.0000.000
注:與普通組病情加重者比較,*P<0.05;與重癥組痊愈者比較,△P<0.05
HFMD是由多種腸道病毒引起的常見傳染性疾病,以嬰幼兒多見,一年四季散發,4~9月份為流行高峰,患兒一般癥狀較輕,被認為是一種自限性疾病,只要治療及時,多可治愈[1]。目前,通過多種手段觀察病情變化,預防并發癥,是防治HFMD的重點之一[2]。PA是在血漿蛋白電泳時位于清蛋白之前的一種血漿轉運蛋白,由肝細胞合成,因為PA t1/2遠少于清蛋白的20.26 d,在蛋白和能量缺乏情況下迅速降低,而當蛋白質和能量攝取增加時,3 d內即可有明顯回升,能夠迅速反應營養狀況[3-4]。本研究顯示HFMD在病情嚴重時,蛋白質和能量消耗增加,血漿PA水平顯著降低;隨著對重癥組患兒的治療,病情逐漸緩解,蛋白質和能量攝取增加,其水平也逐漸上升,痊愈時,PA水平基本恢復正常;而普通HFMD患兒,病情加重時PA水平低于正常組,結果與國內相關報道相一致[3],因此,PA水平測定可作為判斷病情及治療效果的指標。
鋅是人體內多種酶的組成部分,直接參與了核酸、蛋白質的合成,細胞的分化和增殖以及許多重要的代謝,是人體生長發育、生殖遺傳、免疫、內分泌等重要生理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物質,人體含鋅總量減少時,會引起免疫組織受損,免疫功能缺陷[5-6]。在臨床實驗室多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測定人體的血液、毛發、皮膚、尿液等部位中鋅的水平,各部位中鋅的分布極不平衡。血液中80% 以上的血鋅在細胞內,主要在紅細胞內,白細胞在血液中更替快,含鋅量比紅細胞多25倍,理論上對體內微量元素的變化更為敏感,但白細胞分離手續繁瑣。頭發是容易取得的組織,發鋅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一個人的鋅營養狀態,但毛發蛋白質結構可吸收和貯存來自自來水、洗發膏、環境灰等所含的鋅,測定易受外來因素影響[7]。本研究采取測定紅細胞鋅水平方法,經過離心后采集紅細胞樣本,可減少外界因素的影響,結果顯示重癥HFMD患兒紅細胞鋅水平低于普通HFMD患兒和正常者,病情嚴重時,紅細胞鋅水平顯著降低,此時含鋅總量減少引起免疫組織受損[8],導致病情加重;本研究同時觀察到病情加重的普通HFMD患兒紅細胞鋅水平偏低,由于含鋅總量減少引起免疫力下降,易導致病情加重,因此,紅細胞鋅水平可作為判斷病情及預后狀況的指標之一。有資料顯示,血漿中50%的鋅與PA結合[9]。研究顯示紅細胞鋅和PA兩者也存在一定的相關性,PA在病情發展中反應快一些,隨病情好轉,可恢復至正常[3],而紅細胞鋅的恢復較慢,檢測該指標可穩定反映出一段時間內患兒營養狀況[8]。
綜上所述,血漿PA和紅細胞鋅水平檢測,對HFMD患兒病情發展可做出進一步評價,對患兒病情的變化及轉歸有很好的預測價值。
1 吳曉波.手足口68例臨床分析[J].少兒急救醫學,2006,12(6):559-559.
2 周艷,李維春,徐元宏.手足口病實驗室診斷的研究進展[J].國際醫學檢驗雜志,2011,32(8):886-888.
3 于凌翔,褚玲玲,劉文東.危重手足口病患兒血清前白蛋白和血糖的變化及意義[J].中國小兒急救醫學,2011,18(1):57-58.
4 李康慧,尹友生,覃源,等.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脂質代謝特征及其與前清蛋白關系的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1,14(3):229-231.
5 苗健,高琦,許恩來.微量元素與相關疾病[M].鄭州:河南醫科大學出版社,1997:12.
6 張萍,張奕奕.兒童血鋅鈣鐵水平及其與兒童疾病和健康的關系[J].中國全科醫學,2010,13(27):3096-3098.
7 張洪權,吳矛明,常愛武,等.火焰原子吸收光譜法測定兒童微量全血鋅[J].鄭州大學學報:醫學版,2002,37(2):204-205.
8 熊麗萍,周彤,陳以水.火焰原子吸收光譜法測定微量全血鋅的診斷價值研究[J].微量元素與健康研究,2006,23(2):8-9.
9 張秀明,李健齋,魏明競,等.現代臨床生化檢驗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1:1020-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