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曦
(西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7)
所謂圖書館服務理念,是指圖書館主體從圖書館的性質和特征出發,對圖書館服務工作中的一系列問題所形成的總體看法[1]。圖書館界對于圖書館基本服務理念的內容并沒有某種特定的說法,但是無論國內還是國外所倡導的服務理念的中心思想是相同的,可以包括以下內涵:圖書館對全社會普遍開放,尊重讀者的權利,圖書館對所有公民實施平等自由的服務,實施人文關懷等。本文將其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
1.1.1 以用為主的理念
以用為主的服務理念是相對于傳統圖書館“重藏輕用”的觀念而提出的。以用為主是現代圖書館服務理念的基本內涵,從印度圖書館學家阮岡納贊著名的“圖書館學五定律”中的“書是為了用的”可以看出,這一理念是保證圖書館一直延續其為人類傳播精神文明這一使命的基礎[2]。
1.1.2 以人為本的理念
人性化服務是人本觀念的體現,以人為本的服務是圖書館不斷追求和踐行的基本理念。只有開展以用戶為中心的服務,由用戶需要入手考慮服務方式,才能保證圖書館服務工作方向的正確性,才能使圖書館發揮出它真正的作用。
1.1.3 個性化服務理念
個性化服務是人性化服務的擴展和延伸。圖書館的個性化服務理念是基于人的多樣化、高層次的需求而提出的,開展個性化服務可以吸引不同層次的,范圍廣泛的讀者進館,形成更好的社會影響。
1.1.4 包容性服務理念
包容,顧名思義就是寬容大度,容納一切。圖書館職業明確把促進社會的和諧、包容、平等確定為自身的使命[3],圖書館的包容性其實是涵蓋了平等服務和開放服務在內的一種服務理念。圖書館不分年齡、種族、地位或受教育程度,免費向所有人開放,正是這種理念的最好表現。這一理念是由圖書館的公共性和社會性決定的,是圖書館服務理念的根本所在。
1.2.1 圖書館建筑文化
圖書館建筑文化是指某一圖書館建筑所展現出的某一國家、某一地區、某一民族的建筑思想、理念和情感[4],它具有很強的時代性、地域性和民族性。
1.2.2 圖書館建筑文化的歷史沿革
古代西方圖書館建筑以三大文明古國(古巴比倫、古希臘、古羅馬)最為著名,從零星的史料中可大致看出其建筑風格與神殿相似。中世紀以來,西方圖書館的建筑風格具有了明顯的歐洲特色,并且以教堂、修道院、大學聯系緊密,外觀高大宏偉,體現出一種莊嚴神圣的建筑文化。以上兩個時期的圖書館建筑具有封閉性[5],而近代圖書館由于經歷了從藏到用的思想的轉變,圖書館建筑文化也隨之向多元化、人性化發展[6]。國外著名的圖書館建筑有美國國會圖書館、法國國家圖書館等。
中國古代的圖書館建筑也可稱為藏書樓建筑,往往與宮殿、寺院、書院、私宅等建筑融為一體,建筑秉承傳統儒家思想,內部結構方正,布局對稱,體現的是一種沉穩、樸實、莊重和“天地人和”的建筑文化。從20世紀初中國出現公共圖書館開始,圖書館建筑也突破了藏書樓的模式,增加了閱覽室等讀者活動場所,藏閱并重。建筑風格既體現了中國傳統和諧包容的建筑文化,又融合了西方開放人本的建筑文化特征。20世紀80年代開始,圖書館建筑發生重大變化。從封閉空間轉變為開放的形態;從注重藏書到以人為本的建筑環境;從單一的建筑風格到營造富有文化藝術神韻的自由化、多樣化氛圍。代表性建筑有國家圖書館,深圳圖書館、上海圖書館等[7]。
1.2.3 現代圖書館建筑文化
現代圖書館建筑文化也是與現代圖書館服務理念一脈相承的。充分滿足讀者的需要,實現舒適便利的建筑環境成為現代圖書館建筑文化新理念的核心要素。主要表現有:人性化的建筑設計,先進的技術設施,多元化的建筑功能,新穎化、有特色的外形藝術。總之,現代圖書館建筑正在將審美性與實用性有機結合起來,逐步向既有文化底蘊,又有實用功能,外形與功能完美融合的方向發展。21世紀以來的圖書館新館建筑在外觀上更加新穎,功能上更加完備,代表性建筑有美國西雅圖圖書館、德國赫頓圖書館、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圖書館、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湖北省圖書館等。
1.3.1 可能性
首先,從圖書館服務理念和圖書館建筑文化的涵義來看,它們都屬于意識形態的范疇,可以相互借鑒,相互融合。其次,從圖書館的性質來看,二者的結合更為容易,因為圖書館是社會文化機構,圖書館的社會性使得服務理念面向人群,文化性使得圖書館建筑文化偏重人本,二者有許多相似之處。最后,圖書館界推崇人文精神,因此在圖書館建筑設計中會主動將服務理念滲透其中,形成圖書館特有的建筑文化。
1.3.2 必要性
馬克思主義哲學告訴我們,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的反作用。圖書館先進的服務理念可以指導服務工作不斷上升、完善,而圖書館建筑文化是體現其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它決定著這個圖書館的建筑風格。將服務理念融入到建筑文化中,會在圖書館建設過程中加入實用性的服務色彩,現代圖書館建筑必須同時具備審美性和實用性,對圖書館的整體建設和運行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才能滿足讀者精神層面和物質層面上的雙重需求,才能使一個圖書館獲得更大的社會效益,提高其綜合競爭力。
筆者選取了兩個2000年之后建成的圖書館予以分析。其中,上海浦東圖書館代表了目前中國圖書館的發達水平,陜西省圖書館能夠代表西部省級圖書館的發展狀態,前者采取網絡調查,后者采取實地調查。通過這兩個2000年后的新館的情況,對其建筑文化中是否融入了服務理念,效果如何有一個概括的了解。
上海浦東圖書館秉承“以人為本,文化立館”的服務理念,建筑文化呈現多元化、生態化、人性化的特點。首先,其建筑造型為“懸空大書柜”,內部采用“全開放、大開間、少間隔”的藏借閱一體化布局,裝修風格為圖書館整體營造出“書山、浮云、棧橋、空中花園”的氛圍[8],力求將現代感與文化感相結合,體現多元化的建筑文化;其次,新館的外部立柱采用清水混凝土結構,綠色環保,內部采用冰蓄冷技術節電制冷,雙層呼吸式幕墻對流空氣,體現生態性的建筑文化;而人性化的特點從整體布局到具體細節中都可見一斑,例如閱覽區的大臺階造型,讀者可坐在上面讀書;扶手電梯、直達電梯,樓梯的合理安排,同時設有坡道,方便殘疾人通行;還有讀者可以按自己的需要開關閱覽桌上的小臺燈。
浦東圖書館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第一,為了營造“書山”的文化氛圍,書架設置過高,造成高層的書取閱困難。第二,連接三四樓借閱室的樓梯臺階有兩種高度,中間落差低,兩邊落差大,且沒有扶手,會造成老人、兒童的安全隱患。
陜西省圖書館以“讀者第一,服務至上”、“真誠服務讀者”為服務理念的核心內容,力求傳達出兼具歷史感與現代感的建筑文化。外觀主色調為米色,樓群的頂、檐、柱等部位設計為唐代建筑造型以展現古風,半開敞的廣場形態又給人以開放的現代感。同時,為了體現實用性和人文關懷性,圖書館將借閱區和輔助功能區(報告廳、多功能等)的入口通道與借閱區隔離,以防影響閱讀環境。針對弱勢群體,圖書館設置有殘疾人專用坡型入口、殘疾人專用電梯和衛生間、以及視障閱覽室。
在實地調查中,筆者在觀察中和與讀者的交流中還發現了陜西省圖書館的一些缺陷。第一,主樓的借閱區只安排了樓梯和直達電梯,沒有扶手電梯,并且直達電梯每層只有一個,等候時間長,老年人使用不便。第二,自習室的空間較小,幾乎所有來省圖自習的人都有排隊搶座位的困擾,而且自習室與樓梯之間沒有設置專門的通道,館內人員走動、交談、打電話嚴重影響其他人讀書。第三,通風換氣設施不夠完善,館內稍顯悶熱。


2.3.1 對兩館的比較分析
通過以上兩個案例可以看出,2000年之后的圖書館新館建筑無論是在造型上還是功能上都有了更人性化的特點,建筑文化中也有意識地融入了服務理念,主要表現在:
(1)兩館在外觀上都體現著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浦東圖書館凸顯了海派文化的開放性、交融性、創造性的特點和都市應有的現代感,陜西省圖書館蘊含著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與時俱進的進取特色。
(2)兩館都注重將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處處融入建筑中。全開架式的布局能夠滿足讀者以用為主的需要;合理的功能分區滿足了讀者多樣化的需求;另外,兩館都考慮到了弱勢群體。
從圖書館建筑的角度來說,陜西省圖書館與浦東圖書館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如讀者空間有些狹窄,不能與實際到館的讀者人數相稱;樓梯、電梯等輔助設施安排過少等。這也反映出了現今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圖書館建筑差距的主要原因,如資金的限制,觀念的落后,政策的差異等。
2.3.2 存在問題
從以上兩個案例中可以看出,現代圖書館建筑在融合服務理念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
(1)建筑文化中雖然已經融入了一些服務理念,但只局限于建筑設計中,并且大多數是從建筑學的角度出發而不是從圖書館學讀者服務的角度出發。
(2)建筑文化只關注了審美性和藝術性,沒有考慮到實用性,或者說是在審美性與實用性發生沖突時舍棄了實用性,造成圖書館建筑的“只求奢華,不求實用”。
通過對具體案例的分析,筆者認為,要將服務理念很好的融入到圖書館建筑文化中,需要在圖書館建筑的選址、外觀、布局、環境等方面都體現到。
圖書館在建造之前,首先要解決的就是選址的問題。圖書館的地理位置選擇除了要根據各地的總體規劃和實際情況進行考慮外,人文關懷也是一個必不可少的著力點。以公共圖書館為例,首先,便利讀者的原則使得圖書館要選在交通方便的地方;其次,為了保證一個良好的閱讀環境,不能將圖書館建在嘈雜的中心鬧市區。所以通常公共圖書館都會建在城市中心的相對安靜區,如中國國家圖書館建在紫竹園公園的旁邊,日本的東京都立圖書館也選擇鬧市中的公園邊作為館址。
現代圖書館建筑文化通常都包括著開放、包容、人文的精神,人們在關注某一圖書館時,首先就是通過外觀造型來體會出圖書館建筑的文化內涵的。圖書館建筑的外觀傳達的不僅是一種美妙的神韻,而且體現著文化內涵和服務理念。現代圖書館理念認為:圖書館是向人民群眾傳播知識和先進文化的集散地,是面向全社會的,開放的、包容的、綜合的文化信息中心[9]。阿根廷詩人博爾赫斯曾說“天堂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10],圖書館外觀設計的理念在給人以美觀享受的同時,還體現出一種包容、平等的文化思想內涵,使人看到它就能感受到一種親和力,一種親近感,讓人覺得那就應該是天堂的感覺。例如埃及亞歷山大圖書館主體建筑為圓形,整個傾斜的圓面暗示了古埃及傳統神話中太陽升起的形象,同時表達出的是圖書館開放迎接讀者的理念[11]。又如中國國家圖書館老館建筑外觀具有民族風格,顯示的是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及國家的氣魄。新館追求的是歷史文化的現代演繹。外觀造型的三部分分別寓意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和科技信息化的未來[12]。


3.3.1 空間布局
在現代以讀者為中心的服務理念的影響下,藏借閱一體化的大開間布局是圖書館的主流布局方式。圖書館倡導人人享有自由平等利用信息資源的權利,相應地采用最大限度的開放空間,并且各閱覽室之間相互貫通,給讀者營造一種開放、平等的氛圍。
3.3.2 功能區設置
圖書館建筑是功能復雜、內容繁多的一種公共文化建筑,要把不同對象、不同類型的閱覽室及房間有機的組合成一個整體,達到方便靈活的效果,就要求在設計時進行合理的功能分區。現代圖書館在功能區的建筑設計中秉承的是靈活、便利、適應的建筑文化,這恰好符合讀者閱覽服務的“一切方便讀者”、“讀者需求至上”的理念,具體表現為:閱覽就近面向讀者,書庫靠后;節省讀者的時間,使其能方便快速的到達所需位置;公共活動區域與讀者區分開以保證安靜的閱讀環境等。
3.3.3 弱勢群體
隨著社會物質和精神文明的發展,圖書館在為弱勢群體提供特殊服務上也取得了很大進展。圖書館對弱勢群體的關注體現了圖書館的人文關懷。所謂圖書館的人文關懷主要是指對讀者自身存在和發展中所遇到的文化知識需求和精神心理問題的關注、探索、指點和解答,為讀者的文獻需求提供保障并營造一種充滿人性化的讀書環境[13]。而圖書館為弱勢群體設置專門的閱覽室,配備殘疾人專用通道、電梯甚至衛生間等措施也同時反映出了圖書館建筑文化的人文性。
圖書館是公益性機構,在建筑文化中引進綠色生態理念顯得更為重要。在環境問題成為人類社會日益關注的問題的今天,建筑學也越來越注重建筑物的環保生態特征。圖書館建筑作為文化建筑的范疇,也必然要關注并施行綠色的建筑文化,追求低碳節能的建筑理念。從服務角度來說,綠色環保也正是人性化服務理念的體現。
首先,充分利用新能源是保證環保和節能的一個有效的方法。目前應用于圖書館建筑中的新能源主要有太陽能和地熱能。
其次,崇尚自然的通風和采光體現了節能環保的理念。風能是一種可再生的,取之不盡的能源,因此圖書館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適當地、充分地利用自然通風,一方面可以節約空調等設備的能耗,另一方面更能使讀者處于更為舒適的通風環境中。此外,圖書館的光線應該要達到最適合人眼讀書的限度,既不能過暗也不能過亮。因此在圖書館的光線處理中,要合理調整自然采光與人工照明的比例,在開架閱覽區可以自然采光為主,一些要求較高的特藏區采用人工照明,并要按照實際情況靈活作出調整[14]。這些不僅為圖書館減少了能耗,還為讀者提供了更加舒適的閱讀環境;實現了綠色環保的建筑理念和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的統一。在細節方面,擺放在館內的綠色植物會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也為讀者營造出一種親近自然的氛圍,使圖書館建筑更加低碳節能[15]。
圖書館事業是公共文化事業的組成部分,圖書館建筑的好壞與資金投入的多少是分不開的。我們看到的情況是,中國發達地區的圖書館建筑外形美觀,內部實用,而落后地區的圖書館連基本的購書經費都不夠,更不用說是在建筑上投入多少了。因此,要使一座圖書館能夠很好地表現出融入服務理念的建筑文化,資金支持是必不可少的條件。
然而,并不是說資金是保證優秀建筑文化的唯一因素。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國家和政府越來越重視圖書館事業的發展,一座座新的圖書館建筑拔地而起,成為城市、學校、乃至國家的標志性建筑物。我國自21世紀以來,凡是新建成的圖書館,其建筑無一不是高大宏偉的,省級圖書館建筑面積都在2萬平方米以上,高校系統、科研系統、軍隊系統也紛紛投建新館[16]。各類新建的圖書館都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大”。“大圖書館”很氣派,可讀者使用時卻會發出種種抱怨,如交通不便,在館內查書、看書、借書費時費力等。相比之下,美國哈佛的圖書館建筑雖然不高,但它們散布在學校之中,學生們根據自己的需要很容易就能找到想去的圖書館,十分方便。哈佛大學也由此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圖書館精神,即與哈佛大學精神一脈相承的“追求真理,獨立思想,注重人文”[17]。由此可見,圖書館建筑文化只有融合了服務理念,才能被讀者接受。
圖書館建筑文化包含著多種內涵,它彰顯著時代氣息,體現著地域特色,更顯示著民族品質。這些內容通常是先通過建筑的外觀造型、內部布局裝修等靜態因素展現的。而要深入地體會這種建筑文化,還要借助于動態的服務理念。現代圖書館所孜孜追求的以人為本、讀者至上、多樣化等服務理念的實行,都會推動圖書館服務的進一步提升。圖書館建筑文化只有融合了這些關注人、關注服務的理念,才能提升至一個新的高度。建筑文化是一種內在的東西,它要通過人們內心的感受去發掘。圖書館不能成為一座僅被稱為“圖書館”的建筑,圖書館必須具備它特有的建筑文化,才算擁有了活的靈魂,才能成為讀者滿意、社會認可的圖書館。
〔1〕馬倩,鄧陽.圖書館服務理念的轉變[J].四川圖書館學報,2006(3)
〔2〕程煥文,潘燕桃.信息資源共享[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于良芝.圖書館學導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4〕楊嵐.論現代圖書館建筑的文化內涵[J].圖書館,2010(5)
〔5〕李朝暉,荀昌榮.中西圖書館建筑文化比較[J].圖書館,2008(3)
〔6〕鮑家聲.圖書館建筑設計手冊[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
〔7〕常林.數字時代的圖書館建筑與設備[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
〔8〕浦東圖書館新館簡介[EB/OL].http://www.pdlib.com/pdtsg_website/html/DefaultSite/pd_tsg_bggk_bgjj/List/list_0.htm.[2010-6-25]
〔9〕李明華.對中國圖書館建筑文化的思考[J].中國圖書館學報,2005(3)
〔10〕百度百科.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33451.htm
〔11〕Ismais Serageldin.Bibliotheca Alexandrina:the rebirth of the library of Alexandria[M].Alexandria,Egypt:Bibliotheca Alexandrina,2002
〔12〕何震.高效開放靈活舒適——新世紀公共圖書館建筑特性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05
〔13〕章蓉.圖書館對弱勢群體的人文關懷[EB/OL].http://www.zjwh.gov.cn/dynamic/magzine/yk_detail.php?article_id=3665&article_type=29.[2010-2-2]
〔14〕Amy Murphy.The Seattle Central Library:Civic Architecture in the Age of Media[J].Places,2006(2).
〔15〕蘇少琳.圖書館建筑節能與環保探究[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0(6)
〔16〕李曉菲.中國圖書館建筑造型設計的文化探究[J].同濟大學學報,2001(10)
〔17〕熊丙奇.哈佛的圖書館更是一種精神[EB/OL].http://jjsx.china.com.cn/list_70/112931.html.[201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