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諾貝爾經濟學獎經濟學家羅納德·科斯逝世,科斯曾經與中國經濟學的圈子討論再次成為公眾議題。對此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梳理眾多專家教授的觀點,認為“中國的政策制定和執行者如果能讀懂科斯,對中國改革將會有巨大的促進作用”。
科斯是制度經濟學的鼻祖之一,中國的眾多經濟學人都經常述及著名的“科斯定理”對中國改革的影響。與科斯教授有過多次私人交流的香港大學經濟學教授許成鋼這樣描述科斯:科斯教授對整個經濟學的影響是巨大的,“如果非要說他對中國的影響,我更愿意說他對中國經濟學人的影響”。
許成鋼認為科斯的理論在中國的影響,主要源于中國經濟學人在觀念和思想上對科斯的認同和學習。
科斯是一個注重理解問題的實質、輕看名譽地位的人。當有中國學者稱贊科斯“對中國影響和貢獻很大”時,科斯微笑著反問,“我有么?”(“Did I?”)在另外的一個相似場合,他還說過,“有沒有我,中國都會發展”。許成鋼說,除了科斯本人的謙遜和幽默的迷人特點外,這其中“同時也包涵他自己真實的看法。他從不認為自己有什么特別的理論。他極其注重認清復雜現象的實質,不主張在情況不清時簡單地應用已有的理論到復雜現象。”例如科斯定理。“科斯認為他只不過是把最簡單的東西說了出來。他說‘人們實際上并不需要這個定理’。科斯認為他提供的是一種看問題的角度。”

而在科斯百年之后,科斯的成就和影響被再次提起。許成鋼說,如果一定要具體討論科斯對中國的影響,那么科斯定理和產權理論一定是對中國影響最大的,知道的人最多的。但是,從更深層次看,對于關心科斯思想的中國經濟學人而言,更需要關注經濟學是什么,要用什么樣的方法去做研究,這是科斯一直強調的他與主流經濟學有分歧的地方。因為主流經濟學教科書把經濟學定義為關于分析工具的學科,或定義為關于資源配置的學科。科斯生前的最后兩年,盡其主要精力于推動創辦一個新的雜志,希望能借此推動改變人們對經濟學的認識,使之不再局限于“分析工具”和“資源配置”,而著重于現實的經濟、社會、企業和商業背后的規律。科斯生前一直特別希望中國的經濟學家能接受他對經濟學的態度,不要生搬硬套,而是認真腳踏實地的研究實際經濟問題,直接觀察中國的經濟現象。
但許成鋼也說道:“雖然科斯思想中關于產權和市場的核心作用,以及產權和市場的關系問題,已經在中國經濟學界影響很大,而且這種觀念已經在多數經濟學家中形成了共識,但是中國的經濟改革進行了30多年,實踐中真正地回歸市場和產權還有很大的距離。”
科斯教授作為對中國有深遠影響的經濟學家之一,許成鋼認為對科斯的認識并不能局限于此。許成鋼教授本人在科斯教授的母校倫敦經濟學院(LSE)執教18年的深刻感受是,科斯無處不在。許多主流經濟學界最好的學者總是在辯論中追問對方、追問自己,如果科斯面對這個問題會怎樣想。他說,他對科斯思想的認識是在這個環境中深化的。在同科斯的交談中,他如此向科斯報告過,他對此十分欣慰。科斯的影響深深滲透在主流經濟學的許多領域。
大師已去,而科斯的中國“弟子”們仍在不遺余力地用自己的方式講述著有關產權、市場和中國的關系。科斯也許一直都會存在著那個“Did I?”的疑問,但在中國,科斯這個名字被銘記和頌揚,并不僅僅是因為他的經濟學成就和諾獎的頭銜,而更多的是他所主導的價值對現實中國改革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