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意理
摘 要 應區分債權讓與通知對債權讓與合同的效力和對債務人的效力。債權讓與通知對債權讓與合同的效力不產生影響。對于通知對債務人的效力,我國采用的是通知生效主義。
關鍵詞 債權讓與 通知 效力
一、有關債權讓與通知效力的各種學說
對于債權讓與通知的效力問題,我國長期以來存在混亂、模糊的表述,且意見分歧大。一種觀點對通知的效力不做具體的區分,認為債權轉讓通知的效力在不同的立法模式中有所不同,具體說來有如下幾種:一是準物權行為模式,該種模式以德國、我國臺灣地區為代表。該種模式認為,合意一旦達成,受讓人便取得債權,而且對第三人發生效力,是否通知對債權讓與本身不產生影響,只是對債務人的保護產生效力;二是純粹意思主義模式,該種模式以瑞士、奧地利為代表,債權移轉根據當事人之間的合意發生效力,該種性質的合意屬于債權合意,在這種模式下,通知并不對債權移轉發生效力,也不構成債權讓與的構成要件,是否通知也對債權讓與本身不產生影響;三是通知對抗要件模式,該種模式以日本、法國為代表,在這種模式下,如不涉及第三人的利益,通知并不是債權讓與的構成要件,是否通知并不影響債權的轉移,一旦當事人之間達成債權讓與協議,該協議在相對人之間發生效力,但不得對抗第三人。
一種觀點認為,按照新合同法的規定,債權人轉讓其債權雖然不必征得債務人同意,但必須將轉讓的事實通知債務人時,才對債務人生效。此即所謂的通知生效主義。由此可見,在我國,通知是債權讓與對債務人的生效要件,但不是對讓與雙方當事人生效的要件。
還有觀點認為,債權轉讓通知是債權轉讓合同的法定生效條件。在債務人接到轉讓通知之前,轉讓合同對債權讓與人和受讓人不生效力。總而言之,業已成立的債權轉讓合同因缺乏法定生效條件,不能發生轉移債權的法律效果。讓與通知是債權移轉的生效要件。根據我國《合同法》第 81 條、82 條之規定,并結合要約、承諾等制度,我國讓與通知的生效應解釋為采納了到達主義。
從以上的表述和意見中,可以看出關于通知效力的理論在我國學界是混亂的。我國《合同法》第 80 條規定:債權人轉讓權利的,應當通知債務人。未經通知,該轉讓對債務人不發生效力。對該條的解釋,學者存在完全不同意見。對此,筆者認為在討論通知的效力時,應該首先對通知的效力作出區分,即區分通知對債權讓與合同的效力和通知對債務人的效力,這樣一來,能對通知的效力有清晰的認識。
二、債權讓與通知對債權讓與合同的效力
從上面的觀點可以看出,有觀點認為通知是債權讓與合同的生效要件;還有觀點認為通知對債權讓與合同的效力不產生影響。筆者同意后種觀點。理由在于,債權讓與合同實際上也是眾多合同的一種,因此它只要符合一般合同的成立生效要件,就應該具有相應的法律效力。另外,合同具有相對性,債權讓與合同的主體是讓與人和受讓人,正如買賣合同的主體是出賣人和買受人一樣,債務人并不是該合同的主體,它對于債權讓與合同并不能參與意思表示,因此不宜將債權讓與合同本身的效力和通知混為一談,這樣會造成法律關系的混亂,不利于促進交易,維護交易安全。正如有學者指出的那樣:對讓與人與受讓人之間的債權讓與關系而言,通知并不是債權讓與的構成要件,是否通知不應當影響債權的讓與,即一旦當事人之間達成債權讓與協議,該協議在當事人之間發生效力,債權已經發生移轉,任何一方違反協議,應當負相應的違約責任。所以轉讓人不得以沒有通知而否認債權移轉的效力。
三、債權讓與通知對債務人的效力
為了保護債務人的利益,各國民法在規定債權讓與對讓與雙方當事人之生效要件的同時,也就債權讓與中如何保護債務人的問題作出規定。綜觀各國民法,主要有三種立法例:債權讓與自由主義,即債權讓與既不需要債務人同意,也不需要通知債務人,僅需債權讓與人與受讓人之間達成合意,對債務人即產生效力。嚴格限制主義,即以債務人的同意作為債權讓與的生效要件之一,例如我國《民法通則》第91條的規定。通知生效主義,即債權讓與雖然僅因讓與合同即在讓與雙方之間產生效力,但對于債務人,則以讓與人或受讓人的通知為對抗或生效要件,例如瑞士。
對于通知對債務人的效力,我國采用的是通知生效主義。如果容許債權讓與合同自成立時對債務人也同時生效,那么,債務人因不知債權讓與事實而為給付卻不發生清償的效果,同時對新債權人負有的債務不履行責任,對債務人顯然不公平,因此《合同法》第80條第 1 款規定:“債權人轉讓權利的,應當通知債務人。未經通知該轉讓對債務人不發生效力”。債權轉讓在債權人與受讓人之間產生,債務人難以知曉,為避免債務人錯誤清償而招致責任,法律規定:債務人受到轉讓通知之前向轉讓人清償的,其債務消滅。
債權讓與何時對債務人產生效力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它既涉及對債務人利益的周到、有效保護的問題,更關系到受讓人的債權利益能否真正順利實現。從各國立法看,對債務人的通知生效主義既維護了債務人的利益,又保障了債權的自由流通,合理地平衡了當事人之間的利益關系,在立法價值上實現了靜的安全與動的安全的結合。這種立法例獲到了我國大多數學者的贊同,認為它一方面考慮到了債務人的利益,要求債權人或者受讓人在債權讓與達成合意后及時地通知債務人,避免債務人因不知情而受到損失;另一方面,它充分尊重了債權人處分其債權的自由,有利于鼓勵債權轉讓,符合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因此,筆者也贊同對債務人的通知生效主義。
參考文獻
[1]王利明.合同法研究(第2卷)[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
[2]陳小君.合同法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