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昕澍
在我國的遺產繼承實踐中,債權人的利益受到侵害的情況屢屢發生,針對侵害債權人利益的行為,由于我國法律缺乏相應的規定,因此司法實踐的具體操作中意見不一,出現一些混亂。尤其是債權人能否行使撤銷權,理論界和實踐中分歧都很大。筆者將對這些問題予以探討。
一、放棄繼承與債權人撤銷權
當繼承人的現有財產不足以清償債務時,卻又放棄繼承,此時他的債權人能否到人民法院申請撤銷繼承人放棄繼承的行為呢?即放棄繼承行為能否成為債權人行使撤銷權的標的,對此有兩種觀點,即肯定說和否定說。
肯定說認為,拋棄繼承行為屬于債權人可以撤銷的行為,從拋棄繼承制度來看,現行各國法律基本上采當然繼承主義,即繼承一旦開始,被繼承人財產上的一切權利義務,除不專屬于被繼承人的之外,當然的概括的轉移與繼承人,無需繼承人之意思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第25條第1款規定,繼承開始后,繼承人放棄繼承的,應當在遺產處理前,作出放棄繼承的表示,沒有表示的,視為接受繼承。顯而易見,在這種財產當然繼承主義下,繼承放棄系繼承人消滅繼承效力的法律行為,且屬于無償行為。并以財產為標的,繼承人自繼承開始就承受被繼承人財產上的一切權利和義務,因此,繼承開始后放棄繼承屬于處分原以取得的財產上的權利,如果因此害及他人債權的實現,債權人可以依照撤銷權制度行使撤銷權。
否定說的主要論點有二:第一,放棄繼承行為是一種身份行為,繼承雖然以財產為標的,但是畢竟與買賣,贈與等繼承財產行為不同,繼承的取得是基于特定的身份,故放棄繼承行為也具有身份性質,單方面拒絕財產利益的增加,是人格自由地表現,即使間接發生了不利于他人債權的實現的影響,債權人也不得依據合同撤銷制度撤銷放棄繼承的行為。第二,通說認為拒絕利益取得行為不屬于撤銷權的標的,而放棄繼承是拒絕利益取得的行為,故放棄繼承不得撤銷,其依據在于“任何人不得違背其意志而強制賦予利益”這一民法原則。
筆者認為在這種情況下,債權人可以行使撤銷權,理由如下:放棄繼承行為應該是一種財產行為,而非身份行為,并且對于放棄繼承行為,筆者認為不屬于拒絕取得利益的行為。對于放棄繼承是否屬于拒絕取得利益的行為,實際上是和放棄繼承的標的以及遺產所有權的轉移時間是密切相關的兩個問題,如果按照“分割說”的觀點,被繼承人死亡后,遺產分割前,繼承人只是取得主觀意義上的繼承權,并未取得遺產所有權。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放棄繼承應該屬于拒絕取得利益的行為,債權人不能行使撤銷權。而按照“死亡說”,被繼承人死亡后,繼承人同時取得主觀意義上的繼承權和遺產所有權,在此種情況下,繼承人放棄繼承的行為屬于對自己既得財產的處分,并且此種行為是一種財產行為,而非身份行為,因此,當放棄繼承的行為害及債權人利益的實現時,債權人應該在其債權數額限度內享有撤銷權。
二、放棄繼承的遺產債權人行使訴權的問題
我國現行繼承法及訴訟法對遺產債權人行使訴權問題沒有作出規定,在繼承人放棄繼承的情況下,是以繼承人為被告還是以遺產為被告?
(一)國外關于遺產債權人行使訴權的立法
英美法系國家采間接繼承制度,繼承開始后,由遺產管理人管理遺產,在繳納稅款、清償債務、執行遺贈以后,依法或依遺囑分配遺產,故不存在債權人提起訴訟問題。大陸法系國家,繼承開始后,存在一個承認或拋棄繼承的期限,繼承人雖然原則上要承繼被繼承人之債務,但在上述期限內,一般不得以繼承人為被告主張權利。《德國民法典》第2014條規定:“繼承人對于遺產債務,在最初三個月經過前,有拒絕清償之權,但財產目錄已作,不在此限。”第1958條規定:“在繼承承認前,對于遺產之請求權,不得對于繼承人以訴訟主張之”,以誰為被告提起訴訟,關鍵是誰為管理遺產的義務主體。德國民法以繼承人有管理權無管理義務,繼承人開始遺產管理時,與無因管理有同一權利義務。
(二)我國關于債權人行使訴權的立法
我國大陸學者認為財產所有人死亡后,其主體資格已經消滅,遺產已轉移到繼承人手中,繼承人成為遺產的所有人。我國《繼承法意見》第49條規定:“繼承人放棄繼承的意思表示,應當在繼承開始后,遺產分割前作出。遺產分割后表示放棄的不再是繼承權,而是所有權。”我國沒有遺產清算制度,也沒有對遺產債權人在一定期限內拒絕清償的規定,所以債權人以繼承人為適格被告是有根據的。即使繼承人放棄繼承,也只是免除償還被繼承人的債務及稅款,并不能免除管理義務,以其為被告并不是讓其承擔還款責任,而是令其以遺產來清償債務,尤其我國沒有無人承認之繼承制度,當繼承人均放棄繼承或無繼承人而有遺產時,缺乏適格被告極易使債權人行使權利受阻。雖然《繼承法意見》第60條規定“繼承訴訟開始后……已明確表示放棄繼承的,不再列為當事人。”但這是在繼承糾紛中,而非債權人起訴的債務糾紛案件。其實,遺產管理人的確定與放棄繼承的標的密切相關,如果按照分割說的觀點,被繼承人死亡后,遺產分割前,繼承人并未取得遺產所有權,而僅享有主觀意義上的繼承權,因此此時以遺產的具體管理人為被告為宜。而按照筆者贊成的死亡說的觀點,被繼承人死亡后,遺產轉歸繼承人,繼承人享有管理遺產的權利和義務,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放棄繼承人的債權人以繼承人為被告行使訴權也是符合權利義務一致原則的,是合理的。
(作者單位:中債信用增進投資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