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翰文
本文將從我國法律制度的相關規定和司法實踐中選任的標準兩方面分析我國人民陪審員的任職資格。
1、制度上的規定
我國法律制度上有關人民陪審員的任職資格非常明確。
“第四條 公民擔任人民陪審員,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1)擁護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2)年滿二十三周歲;
(3)品行良好、公道正派;
(4)身體健康。
擔任人民陪審員,一般應當具有大學專科以上文化程度?!必P
“第二條 根據《決定》第4條第2款的規定,公民擔任人民陪審員,一般應當具有大學??埔陨衔幕潭取τ趫绦性撘幎ù_有困難的地方,以及年齡較大、群眾威望較高的公民,擔任人民陪審員的文化條件可以適當放寬”。豎
也許是《決定》中“大學??埔陨衔幕潭取钡臉藴手刑^理想化,因而緊隨其后頒布的《實施意見》對于擔任人民陪審員的文化條件允許適當放寬。豏比較嚴格的放寬條件下司法實踐中又會是怎樣的情形呢?我們來看下實踐中的做法。
2、實踐中的標準
由一1A表豐可以看出,湖南各地基層人民法院選出來的人民陪審員的基本素質是相當高的。在瀏陽、安化、桃源、鳳凰、新寧、宜章、芙蓉區等七個地區,參與到我們問卷調研的人民陪審員中受教育程度達到大學??埔陨系谋壤謩e是64.3%、86.4%、92.9%、69.2%、70%、100%、52.6%,總體來說,學歷在大學??埔陨系谋壤_到了76.3%,比例相當高。各地基本落實了《決定》的標準。
3、任職資格之評價——高,實在是高!
筆者認為,“大學??埔陨衔幕潭取?的任職資格明顯偏高,過于理想化。該任職資格既與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口受教育程度的基本國情不相符合,又和域外陪審制相對成型的國家截然相反。
(1)從湖南省人口和全國人口豑受教育程度分析
自2007年湖南省普及九年義務制義務教育的人口覆蓋率就達到了100%豒,這是很了不起的成就,說明湖南當前文化教育事業確實取得了長足的進步。2010年、2007年、2005年、2000年湖南省6歲及以上人口中,具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比重分別是7.60%、6.47%、3.80%、3.12%。其中,2007年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比重為22%,達到了全國平均水平。具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比重低于發達國家的水平。2010年、2005年、2000年、1995年、1990年、1982年全國6歲及以上人口中,具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比重分別是8.73%、5.17%、3.53%、2.06%、1.39%、0.58%。
由于我國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教育資源、醫療衛生狀況、公共基礎設施等等在城鄉差距非常大,而學歷較高的人群大多會傾向于去到城鎮區就業生活,因此可以說,我國縣城、鄉鎮、農村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很可能低于全國目前8.73%的平均水平。換句話說,大約90%豓的公民都達不到“大學專科以上的文化程度”,這難道還不足以說明任職資格過高嗎?
(2)與域外陪審制度相對成型的國家的標準相比大異其趣
評價任職資格是否過高,與實行類似制度的其他國家的任職資格進行比較,或者說,以他們為參照系,得出來的結論可以說明一些問題。和我國人民陪審員制度實行高學歷化的任職資格截然相反的是,無論是在實行陪審團制度的英美法系還是在實行參審制的大陸法系,任陪審員或參審員的資格門檻普遍較低,和各國選民的當選資格幾乎等同。并且,各國基本不對陪審員或參審員的學歷做出明確規定。豔在國外陪審制相對成型的大部分國家中,為了保證陪審員或參審員的廣泛代表性,普遍未對陪審員或參審員的學歷水平設限,充其量只要求陪審員具有基本的讀寫能力豖。如果有人說,當前中國的教育水平已經遠遠超過了英美法德等發達國家,筆者以為這種說法不是妄自尊大也是井底之見。假設我國人民陪審員制度也采用“具有基本的讀寫能力”這個標準的話,我國人口中達到九年義務教育文化程度的基本上都符合該條件,那這個比例將占到全國總人口的70%左右。
綜合上述,筆者對人民陪審員任職資格的合理化主要有以下建議:
首先,從各主體對人民陪審員素質的展望來看:(1)人民陪審員的學歷可以適當放寬要求,應當根據各地區人口的受教育程度、經濟狀況、文化條件等進行權衡;在我國區域發展、城鄉發展不平衡的國情下,強行限定一個全國通用的標準往往容易脫離各地區的實際情況;(2)人民陪審員的道德素質必須要品行良好,公道正派;這也是對任何一個司法裁判者最為基本的道德要求;(3)而就法律素質方面來說,人民陪審員只要懂得基本的法律知識、明白基本的法律程序即可。
其次;從人民陪審員可堪勝任的職責來看,律師(或法律工作者)、公訴人、法官、人民陪審員自身普遍認可人民陪審員在“事實認定”方面的能力。佀化強副教授講授陪審制度專題時指出,“事實認定”方面的能力是一個情智正常的成年人憑借生活常識和社會經驗完全可以具備的。
最后,從律師(或法律工作者)、公訴人、法官等較高的支持率可以看到,“專家型”人民陪審員有其存在的合理需求和正當依據。可以適當發揮其專業技術特長,但應予以必要的限制。技術專家作為事實裁判者,假如他的權威意見存在錯誤,誰更有權威來裁斷“專家型”的裁判者?法官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也不需要成為“上帝”,要解決特定領域的專業糾紛完全可以通過完善專家證人制度進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