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思
摘 要 國際收支是經濟分析的主要工具,一國的國際收支記錄了他與世界各國的經濟金融往來的全部情況,反映了該國的對外經濟特點及變動對國際金融的影響。而經常項目又主要反映一國與他國之間實際資源的轉移,是國際收支中最重要的項目。因此,認真全面的對國際收支平衡表中的經常項目進行分析,對了解國內外經濟狀況,制定相應的措施具有及其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 經常項目 貨物 服務 收益
一、我國國際收支的經常項目的分析
根據IMF的標準,國際收支平衡表的標準組成部分由兩大賬戶組成:經常項目,資本和金融賬戶。而國際收支平衡表采用的復式記賬法,故在總量方面原則上是相等的,而在每一具體項目上的借方和貸方會產生局部差額。在經常項目下,包括貨物和服務、收益和經常性轉移。以下對經常項目的分析會從概況分析和數據比較兩方面來進行。
資料來源:國家外匯管理局官方網站的國際收支平衡表的數據([DB/OL])
(1)概況分析:該部分是對經常性項目的三個子項目的發展趨勢及動態變化進行簡單的原因分析。從表一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到經常項目,以及屬于這一項目的三個子項目的總量都在整體上呈現出正增長的趨勢。其中以04至07年的增長為巔峰期,08年的增長勢頭有所下滑。該數據表明01至08年我國一直處于出口順差的地位,呈現增長趨勢且增速很快,盡管近來有所放緩,但總量較大。
貨物和服務。我國因具有豐富且廉價的勞動力,政府大力鼓勵企業發展出口的經濟政策及沿海地區貨物加工產業發達的原因,故在貨物加工貿易方面具有比較優勢,價廉物美的中國產品使得我國貨物進出口的差額在1996 年至2008年間一直保持正值。國際收支順差使我國外匯儲備增加。比較2007年與2008年,我國外向型出口產業的增長放緩。
收益。包括職工報酬和投資收益兩類。其中,2004年與2005年的收益差值最大,同期比較增長最快是因為隨著我國2005年匯率制度改革以來,人民幣不斷升值,所以我國支付給外國員工的外匯支出較以前減少。在2005年至2008年間,我國房地產事業以及股票事業的繁榮發展,也使得我國在投資收益方面獲益不少。
具體數據的分析,該部分通過比較經常項目三個子項目對其貢獻度(即各個子項目占經常項目總的比重)來分析我國的經濟結構。
由表1可知,從1996 至 2008年間累積的經常項目順差為14967億美元, 貨物順差(13047億)是經常項目順差的主要動力, 對經常項目的貢獻度為 87.2 %。盡管貨物貿易順差規模不斷增長,但是其所占經常項目的比例由1996年的 244.4 %(最大)下降至 2008年的 85%(最?。?; 服務貿易保持持續逆差, 1996年至2008年累積逆差額為880億美元, 對累積的經常項目順差貢獻度為-5.8%;收益項目在1996至2004年區間內程呈現分段化差異,整體來看處于逆差逐年減少的趨勢, 從2005年起由逆差轉為順差, 并且順差不斷擴大。經常轉移在1996年至2008年間總量不斷增加, 但是由于服務貿易和收益差額對經常項目總順差的正向貢獻度不斷上升, 其實轉移差額占經常項目比重較小。
通過對以上相關經常性項目的分析,表明我國是一個以貨物貿易為主導、服務業競爭力不足, 對外投資相對薄弱的發展中國家。
二、我國經常項目的風險
對其風險的分析還是應當從其三個子項目來分析其風險。經常項目下的貨物貿易收支是分析的重點。一個國家的國際收支出現順差和逆差,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貨物貿易收支的狀況。一直以來,我國在經常項目上保持長期順差,且是基于貨物貿易的順差,而加工貿易主導的順差則蘊含著不穩定的風險。
總體來看,貨物貿易順差會扭轉為逆差;首先,加工貿易的發展受國外牽制較大。在后金融危機時代,主要發達國家消費需求下降, 貿易保護主義滋生。貿易自由化進程的推進會提高出口關稅, 降低或取消出口補貼, 取消進口限制并使人民幣升值。其次, 勞動力價值上升推動加工貿易向其他廉價勞動力國家轉移。因經濟發展結構不均衡,使得國內需求不能消化未能出口的商品。服務貿易差額則繼續逆差。上世紀末以來,我國服務業的發展迅猛, 但在運輸、保險、專有權利使用費、特許費及金融業等關鍵項目的逆差使得我國出口的服務貿易與進口的增長相形見絀。投資收益順差存在不確定性。投資順差是收益項目順差的主要原因, 由對外投資和引進外資的規模和收益率兩個要素決定的。我國投資收益差額自2005年逆轉順差, 一直呈現出擴大順差的趨勢,這歸功于外匯儲備的擴大及對外投資的鼓勵政策。身處后金融危機時代,外國資本大量流入使得我國不斷擴大的對外直接投資依舊無法改變逆差。
三、應對措施
經常項目實現貨物貿易順差與服務貿易和投資收益逆差并存的趨勢, 且以貿易額擴大為基礎。在保持貨物貿易順差的同時, 調整加工貿易政策, 降低加工貿易的比重, 最終實現風險控制。
優化進出口服務結構,提高服務貿易的比重及差額的轉變。繼續堅持自由貿易,促進我國服務業發展和及構建良性競爭;發揮比較優勢,促進我國服務貿易出口的增長和結構的升級;最終實現促進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綜合國際競爭力的提高。
大力推進“走出去”發展戰略,加大對外投資,打造有影響力的跨國集團。最終實現增強國際競爭力的同時,不忘對國際流動資本的監督和管理。
參考文獻:
[1]劉鳳.當前我國國際收支結構特征及其風險防范[J]. 山東工商學院學報, 2010, 24(4);62-92.
[2]劉思躍, 肖衛國. 國際金融 [M]. 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3:14-30.
[3]陳泰鋒. 變總量控制為結構調整 - 加入 WTO五年來中國國際收支的結構特征與政策建議 [J]. 國際貿易, 2007, ( 8): 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