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曉仁
摘 要:本文論證了在語文教學中恰當使用多媒體的必要性,并對如何充分發揮多媒體的優勢,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語文教學 多媒體 需要 優勢 思索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3(c)-0132-01
進入新世紀后,多媒體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方興未艾。公開課、創優課、示范課沒有了多媒體似乎就不成課,教師們也被要求必須掌握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 多媒體技術的廣泛運用不僅為當代教育教學提供了新的信息傳遞手段,也改變著傳統的教學方式與方法,顯示出蓬勃的生機。但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道路也不是一帆風順的,本文結合自己的教學的實踐,對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恰當使用多媒體,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與魅力進行探討。
1 語文教學需要多媒體
傳統的語文教學主要是口耳相傳或文字圖片來進行教學的,也收到很好的效果,但并不能因此而拒絕現代化技術對教育的幫助。小學語文教學主要是閱讀教學,教學的效果是與“前閱讀”的水平密切聯系的,小學生的由于人生經歷有限、知識結構不完善,在理解某些課文時會有一定的困難,而利用多媒體卻可以迅速拉近學生與生活的距離。沒有見過雪的南方孩子、沒有見過海的內地孩子、對歷史缺乏認識的孩子等等都可利用多媒體讓他們迅速獲得直觀、感性的知識,從而提高教學的效率。就拿低年級最簡單的寫字教學來說,在電腦屏幕上展示規范的正楷、行楷漢字和書寫的筆順等,對學生來講是非常有力的正面影響。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深切感受到,多媒體教學確實是非常受學生歡迎的教學方式,是語文教師的好幫手。
2 發揮多媒體的優勢,優化教學過程
2.1 利用多媒體,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新課導入部分,運用多媒體設計一個良好的導入語,可以吸引學生,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進而有效調動他們探索新知的積極性,為教學目標的順利實現奠定良好的基礎。
如教《小猴子下山》一課,我們利用小朋友喜愛猴子的特點,先播放一段群猴在山上嬉鬧的畫面,以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他們的興趣,然后將畫面轉到一只要離群下山的小猴。教師提出問題:“小猴子為什么要下山呢?他一定發現什么好玩的東西了吧,他發現了什么東西呢?”待學生紛紛猜測,欲知其究竟時,立即轉入正題,要同學看課文尋找答案。同學們帶著懸念,懷著探索的心理入新課,這正是我們所需要的。
人在愉悅的情境中容易對事物產生興趣。情境教學意在激發學生無意識心理活動的參與,并與有意識的心理活動相統一,喚起學生對知識的探究欲望,啟迪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問題。“五彩池”是大自然的奇觀,但《五彩池》這篇課文中的插圖色彩單調,無法展示五彩池的特點,為了將學生引入愉快的情境,激發其學習的興趣,我從網上下載九寨溝實地的圖片。當色彩豐富、形狀各異的圖片出現在屏幕上時,學生都顯得非常興奮,隨之興趣昂然地進入學習狀態。
2.2 利用多媒體手段突出教學的重、難點
多媒體圖、文、聲并茂,以其直觀、立體、多層次、多視角的全新教學思路,以聲光圖像等綜合共融的立體效果使傳統教學手段無法或難以表達的內容得以形象地表現在學生面前,一改以往主要靠口頭語言和文字符號傳授知識的單調呆板,打破了封閉式的死水一潭的教學狀態,以其鮮明的直觀形象,加深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以其多變的手段,促進學生積極的思維,從而使教學得以化繁為簡,變難為易,有效的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眾所周知,水是沒有顏色的,可“五彩池”中的水為什么會呈現各種不同顏色呢?雖然課文解釋說,是“陽光透過池水射到水底,石筍就像高低不平的折光鏡,把陽光折射成各種不同的顏色”,但對于小學四年級的學生來說,其中的科學道理畢竟太深奧了,而利用多媒體,卻能直觀地展示陽光折射的情形,使難題迎刃而解。類似的例子還有《撈鐵牛》,懷丙明明用船撈鐵牛,為什么他說:“鐵牛是被水沖走的,我還叫水把他們送回來呢?”這個問題,既是教學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難點。由于學生記憶中缺乏相應的認識圖式,教學中僅靠口頭語言,任憑教師如何生動去講解,還是抽象難懂。但利用多媒體的動畫功能,卻可直觀形象地解釋什么是浮力,浮力的大小與什么有關,甚至可以運用多媒體課件再現陷入河底的鐵牛被緩緩拉出水面的過程。邊演示,邊解說,聽不明白還可以重復播放,從而輕松突破這些難點。
3 關于語文多媒體教學的一些思索
3.1 忽視語文學科的特點
語文,本身魅力無窮,有多彩的語言、豐厚的人文、綿綿的情思、深邃的哲理。“人文性的語文呼喚詩意,人文性的語文課堂應該成為學生享受的樂園”[3],而語文教學很大程度上是利用教材中豐富的文學資源來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而不是只重視語文基礎知識的傳授,單純地進行“漢語”教學。依賴多媒體,一味提供與課文有關的大量背景材料,或對課文詞語、段落結構與邏輯關系等做出形象的解釋,而忽略了學生對文本的自讀自悟,只能降低教學的效益。如在教唐詩《登鸛雀樓》時,有些老師為了便于學生理解,根據詩歌內容設計情景圖:“一輪紅日依山而落,黃河一瀉千里,向大海洶涌奔流。在岸邊畫上一幢精美的鸛雀樓……”雖說“詩中有畫”,但從另一個角度說,也對學生的思維造成了束縛。特別是“黃河入海流”的意境,是任何一個畫家都難以“再現”的;“千里目”看到了什么,也會因想象主體的不同而大異其趣,故還是讓學生自己去想象好。
3.2 弱化教師的主導作用
學生在多媒體教學過程中容易出現一種“記得快忘得更快”的現象。究其原因,乃與教師運用多媒體演示過多,教學的節奏過快有關,學生聽課如同看電影,無法去做一些必要的筆記,無暇對教學的內容進行思考,缺乏了質疑的寶貴精神。多媒體教學變成了變相的“滿堂灌”。學生在教育過程中處于雙重地位,他們既是教育的客體,又是自我教育和發展的主體,因此使用多媒體要把握好“度”,尤其不要忽視了教師“導學”的作用。
“多媒體”教學是一種比較籠統的說法,實際上使用的電教媒體有錄音、錄象、投影、電腦、網絡等。教師在選擇媒體時,必須從教學過程的整體出發,全面考察媒體與學生、教學內容、教學目標諸要素之間的關系,從而確定要不要使用多媒體,使用什么媒體,何處使用多媒體,何時使用多媒體。同時要清醒地意識到,教師自己的“語言”,包括聲音、表情、肢體動作也是行之有效的傳遞信息的“媒體”。要使多媒體成為教學的一種有效輔助手段,充分發揮多媒體優勢,我們作為主導作用的教者一定要提高對多媒體課件制作能力和使用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曾祥翊.信息技術對中小學教育的影響及其應用[J].中國電化教育,1999(10):12-15.
[2] 李曉剛.多媒體在思維訓練中的優越性[EB/OL].重慶電化教育網,http://www.cqdjw.cn.
[3] 王凡娣.讓語文課堂成為師生享受的樂園[J].文教資料,2006(1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