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瑞
摘 要:變聲期是孩子成長到一定年齡后從童聲向青春期過渡過程中的必然生理反應。而青少年又處在愛好音樂、喜歡唱歌的年齡,在學校藝術教學過程中,學生也要唱歌。本人結合多年教學經驗,探討在青少年變聲期,如果科學在開展歌唱教學過程中注意聲音保護,避免青春期用嗓過度可能導致的終生聲音嘶啞。
關鍵詞:變聲期 歌唱 教學
中圖分類號:J61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3(c)-0170-01
變聲期是孩子成長到一定年齡后從童聲向青春期過渡過程中的必然生理反應。在聲音方面表現為從童聲向具有成人特征的男聲和女聲的轉變。從醫學角度講,變聲期特指14~16歲的青少年,因為喉頭、聲帶增長而伴隨的聲音嘶啞,音域狹窄,發音疲勞,局部充血水腫,分泌物增多而導致講話、唱歌時的聲音與兒童時代不同并持續半年至一年的時期。
一般來講,變聲期始于13~14歲,到18~19歲結束,女孩略早。變聲期開始的早晚與地區、生活環境、種族都有密切的關系。一般的規律是南方早,北方遲。據統計,變聲期最早為11歲,最晚為20歲,平均值為14.7歲。如果以說話聲音的變化來確定變聲期的長短,一般約需3~6個月,最長不超過一年。如果以歌唱發聲的變化來確定,大約需要一年半至兩年,甚至三年。
變聲過程中,喉頭迅速增大,男孩可比原來大1.5倍,女孩則增大1/3。其中以甲狀軟骨的前面增長最快,使喉增大突出,形成喉結,聲帶也變長變厚,男孩一般增長6~10毫米,女孩則少。這個時期在發聲上會表現出不同障礙。聲帶也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如聲帶生理性充血水腫,分泌物過多,發音疲勞,聲帶肥厚等。
從生理學角度來看,變聲期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變聲初期,聲帶呈輕度充血,無其它特殊表現;第二階段為變聲中期,除充血外,還有發聲功能方面的變化。男孩在變聲前,言語和歌唱都是使用近似假聲的童聲,這是由于聲帶小而薄的緣故。變聲中,雖然喉和聲帶突然增大,但發聲功能還不能完全及時的變成成人的胸聲發聲。變聲初期,男孩童聲比胸聲用的多,末期正好相反。言語中已成為成年男人的音色。但偶爾還會有高的童聲沖出;第三階段為變聲后期,是胸聲發聲的鞏固期。這個階段有些較大青年歌聲卻仍停留在童聲狀態,這是因為變聲中變聲者把較多時間用在談話上,而很少歌唱,以至于歌唱功能遲遲不變。以上三個階段需要的時間幾乎一樣,變聲期后的男聲音高比女聲一般要低八度。這就造成了聽覺上“女高男低”的現象。
長期以來,人們對變聲期歌唱教學持有不同的態度,有人主張在變聲期禁唱,甚至說話都要減少,有人則要求繼續練唱喊嗓,強迫練習硬唱。到底如何才能科學安全的度過變聲期是我們聲樂教師和廣大聲樂愛好者應該共同研究的問題。
在教學中,我認為應該注意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掌握科學的唱歌時長:變聲期的男女在青春期發育迅速,發聲器官也迅速增長。我們發現,尚未成熟的發聲器官常常可發生生理性的變化,聲帶充血,發聲費力,分泌物過多,聲門閉合不全且容易導致發聲器疲勞。在這種狀況下,不宜長時間的歌唱,否則,不但容易生病,甚至影響發聲器官的發育。這時的歌唱,一般不宜超過15分鐘,歌唱中要有間隙,如:中間穿插音樂欣賞、樂理知識、音樂常識、音樂游戲等能夠增長音樂知識、鍛煉樂感的活動,讓嗓子得到適當的休息。那種長時間練唱并不斷強化的“過癮式”練唱是不可取的。
(2)掌握科學的練習方法:為了防止學生在唱歌時喊唱或擠壓喉頭,發聲練習時可做一些諸如:緩吸緩呼、急吸緩呼、急吸急呼一類的呼吸練習,不宜多搞發聲練習,可適度的用單母音唱一些三度、五度音階,練習不宜復雜,音域不要太寬,中聲區為主,中等音量為佳,用氣均勻,面部肌肉放松,微笑打開口腔,練習時間要短,輕唱為佳。那種盲目追求高音和音量會損害發聲器官,導致變聲期后聲音嘶啞、甚至患喉病的機會增多。練習結束后,可讓學生做“打嘟嚕”等的放松練習。
(3)合理處理歌唱教學:合理處理歌唱教學是青少年安全、平穩度過變聲期的前提和基礎。歌曲的選擇最好是音域不寬(八度以內為佳),音程跳度小,樂句短,力度不強,節奏平穩,旋律優美的歌曲。如可唱《明天會更好》《大海啊,故鄉》《讓世界充滿愛》《雪絨花》《搖籃曲》等,演唱前要求學生輕聲唱,即能保護嗓音又能讓學生充分感受旋律的線條美和節奏美。同時教師還要多在歌曲的特點、風格、情感變化、時代背景、作者介紹等內容上給學生分析和提示,讓學生從心靈上去體會歌曲旋律的美,從內容上得到精神的啟迪。要特別提出的是堅決杜絕搖滾歌曲和音域過寬、情緒過于飽滿的歌曲。這樣,既可使歌唱能力得以延續和提高,又可以安全的度過變聲期。
(4)科學使用,保護嗓音:首先要讓學生明白變聲期是從少兒向成人聲音過渡時正常的生理變化階段。給學生普及一些基本的生理知識,打消他們由于聲音的變化而帶來的一些緊張心理,同時還要介紹保護的方法和知識。人的一生只有一次變聲,要注意合理使用,變聲期的嗓子多處于充血狀態,如講話過多,歌唱過久,過于用力都易引起嗓子的疲勞。平時要多參加體育鍛煉,增強體質,適時增減衣物,防止傷風感冒和呼吸道感染,注意全面營養的攝入,少食辛辣食品(如辣椒、芥末、煙、酒等),保證充足睡眠(每日7~8小時),室內保持一定的濕度,防止干燥,如有不適及早就醫。此時,教師還要辯證地安排教學,把學唱、眼看、耳聽等活動結合起來,在減輕學生聲帶負擔的同時,進一步保護和激發學生歌唱的積極性,不要把發音不準、聲音失控視為嗓子不好、“五音不全”或“故意搗亂”,不應對學生提出過高的要求。
總之,變聲期是一個人成長中必然的生理反應。科學、安全的度過變聲期是青少年能否具備健康優美嗓音的關鍵,讓我們廣大的聲樂教師攜起手來,用科學的方法,合理的手段,保護好處在變聲期的青少年,讓他們乘著歌聲的翅膀在音樂的海洋盡情遨游,健康快樂成長。
參考文獻
[1] 馮保富,齊忠政,劉運犀.歌唱醫學基礎[M].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