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玲
摘 要: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把學生培養成具有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人。學校承擔著學生成長與學業成才的艱巨任務,要完成該任務,僅僅依靠學校教育和教師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更要加強教師與家長的溝通。然而,溝通過程中缺乏技巧,往往造成溝通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因此,作為一線教師應該研究如何與家長進行有效溝通。
關鍵詞:溝通策略;溺愛型家長;教學
作為一名教師,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一直在不斷地摸索、思考、總結。有過一次班主任的工作經歷,使我了解到,班主任平時與學生的溝通固然重要,但是與學生家長的溝通也不容忽視。有時跟學生的溝通過程中可能會存在障礙,這個情有可原,因為學生是未成年人,思想上還不夠成熟。這時候,我們想到和家長溝通,但是也未必就能達到真正的效果,有的家長表面說好、老師說得對,過一段時間發現孩子還是原來的樣子,溝通沒有達到實效。
所以,作為班主任的我們,首先應該做的是先摸清我們溝通的家長是什么樣的人,我們只有先分清家長的類型才能有的放矢。
通過對家長的分析,把家長分為溺愛型、放縱型、打罵型、隔代型四種類型的家長,其中溺愛型家長是最難溝通的一種類型。
我教的學生都是“90后”,溺愛型家長很普遍,通過一兩次的言談就可以判斷他是不是溺愛型家長。當班主任時有個學生的母親跟我講,他從小父母就離異,母親自己去日本打工,把他送到姥姥姥爺家,跟姥姥姥爺一起過,等幾年之后再回來的時候,學生管他的母親叫姐姐。我對此非常同情,告誡她要慢慢地彌補對孩子的愛,多與孩子溝通很重要。有一天,這個孩子在與同學打鬧的時候把眼鏡碰壞了,我覺得這件事其實挺簡單的,誰碰壞誰賠就解決了。
但這位家長提出了無理要求:不僅讓賠錢,還要家長主動跟她道歉,讓我參與其中調解,我知道我能做的就是聯系兩位家長讓他們坐到一起去解決孩子的問題。
所以,我給了他們互相的聯系方式。但是這位家長認為她兒子是受害者,我在這件事上沒有站在他兒子一方,沒有助長他的氣勢,所以在電話里對我大喊大叫,并且到校長那里胡言亂語說我在其中做得不好。愛孩子是對的,但是這位家長就愛得過度了。這位家長就是典型的溺愛型家長。
通過對家長類型進行研究,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溺愛型家長有個思維定式,即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別人說不好那肯定是別人有問題,總是偏聽孩子的一面之詞,對教師和學校形成偏見,班主任也最容易和這樣的家長在言語上發生矛盾,一旦家長情緒激動,班主任要首先自控,這樣才能掌控溝通的局面。班主任與這類家長接觸時要以理服人,要及時肯定孩子的長處,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使家長在溝通中與班主任產生共鳴,接受并認可老師;對學生犯的錯誤要抓住真憑實據后,方可與家長交流,并委婉地提出要求,使家長心服口服。
這是針對溺愛型家長的對策,前蘇聯著名的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只有在這樣的條件下才能實現和諧全面的發展,就是兩個教育者,學校和家庭,不僅要行動一致,要向兒童提出同樣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著一致的信念,始終從同樣的原則出發,無論在教育的目的、過程還是手段上,都不要發生分歧。”
通過學習與研究這種類型的家長,我的內心豁然開朗了許多,靠自己的努力解答了在當班主任時心里的諸多疑惑,讓我對家長的溝通有了重新的認識。我明白了一個道理:雖然“家長”兩個字是相同的,但是每一個家長卻各有不同。不能千人一面,對待家長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教師與家長溝通時的方式多種多樣,涉及的內容更是方方面面,但一定要注意向家長“多報喜,巧報憂”,更要把教師自己對學生的那份濃濃的愛心、耐心和責任心充分地流露給家長,讓家長深切地感受到教師是真心實意地關心愛護他的孩子,那么我們的工作就一定能夠得到家長的理解、支持和配合,也一定能夠獲得比較滿意的效果。
總之,做好一個班級的管理和學生的思想工作,必須掌握和家長溝通的技巧,從而才能成為一個讓家長放心的成功教育者。
參考文獻:
[1][美]梅耶爾,賽澤爾.我是這樣和家長溝通的.李竹榮,譯.中國青年出版社,2009.
[2]程志雄.讓我們真誠交流:學生、家長、老師.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3]晏紅.幼兒教師與家長溝通之道.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