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嵐
摘 要: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研究下,如何培養好中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問題已成為許多老師面對的一大問題。在經過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總結出兩個觀點:1.培養學生良好的朗讀、背誦習慣;2.培養學生良好的動筆習慣。
關鍵詞:語文;習慣;師生關系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也就是說,實施新課程,教師要從主宰課堂的位置上退下來,讓學生“唱主角”。但從現在運用了新理念的公開課上,我產生了不少疑惑,課文內容與音樂動畫有多少關系?漂亮的PPT展示真的可以代替板書嗎?熱鬧非凡的小組討論后文本的誦讀真的就不那么重要了嗎?我覺得不是。新課程標準是讓教師轉變教學方式,但并不是在教學手段上花樣翻新,而是將過去填鴨式教學以應付考試的課堂模式,轉變成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為目標的模式,養成學生良好的學習語文的習慣,成為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那么,要學好語文有哪些良好習慣要養成,又如何指導和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呢?
一、培養學生良好的朗讀習慣
朗讀是語文訓練的一項重要內容,在各種讀的能力的培養中,朗讀是處于首要地位的。我們今天的語文課本雖然以語體文為主,但也應重視朗讀,特別是初中階段,要把朗讀能力作為一種基本功來訓練。在鄂教版語文課本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專門給我們介紹了如何朗讀課文。朗讀與默讀的感受是有很大的區別。初中語文教材中有大量朗讀篇目,教師必須引導學生認真朗讀,培養學生良好的朗讀習慣。那么,朗讀會有哪些優勢呢?
現在多媒體在課堂上的運用非常廣泛,但我個人認為,在朗讀課文這方面不能用多媒體取代。我曾經上過一節《安塞腰鼓》的多媒體課,在課程安排上,第一個環節我安排了學生觀看安塞腰鼓的視頻表演,同時聽課文朗讀。本來,我認為學生在這種安排下會對課文有更深的了解。可我發現,學生完全沒有關注課文朗讀和內容,而是一味看著腰鼓的表演嘻嘻哈哈。這完全脫離了課文原先所要求的體味安塞腰鼓的粗獷雄渾,也脫離了朗讀應讓學生體會作品語言的優美,形成自己生活體驗的初衷。
同時,我也發現,課堂朗讀教學大多是放錄音,或者是教師范讀。用準確的朗讀、圓潤的語音、情感的把握去感染學生,然后學生再去模仿。可這樣的教學方式往往限制了學生的很多能力,包括他們的自學能力、理解能力。在我看來,用這種方式,學生可以讀得很符合文本的要求,但不如把朗讀提前到上課前就進行。可以在上新課前先要求學生在家預讀。
預讀包括查字典,讀準字音;大聲誦讀,反復讀熟兩步。查字典,讀準字音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對課文有一個整體的把握。接著就應該讓學生大聲誦讀,反復讀熟了。為什么要讓學生在沒有教師范讀的情況先自己讀呢?朱熹說:“誦得熟,方能通曉;若誦不熟,亦無可思索。”誦讀的作用,主要是通過反復讀,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和領會。古人學習,老師講得不多,主要靠自己誦讀,邊讀邊思考。“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就是這個道理。因為漢語的語言節律性比較強,書面語言的組合往往帶有一定的音韻要求,詩詞、文言文乃至一般性的文章都會有這樣的特點。因此,在學習語文時,只有通過反復朗讀才能把漢語的這種節律性表達出來,也才能更好地體會到作者所創造的意境。這樣反復朗讀的過程,使學生對文章有了初步的理解,而不是一味地聽從于老師創設的意境去品味文章。
這樣,學生的理解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在此之后,老師再在課堂上運用多媒體等手段讓學生聽讀,相信這樣就能讓學生品析課文上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教師必須引導學生認真朗讀,培養學生良好的朗讀習慣。恰當地引導學生在讀中分析文本,在讀中理解文本,在讀中體會語言文字的美麗,在讀中收獲人生未曾經歷的體驗。在朗讀各種文體名篇中,使學生的自學能力、理解能力不斷提升,同時也提高學生的欣賞水平,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操。
背誦是建立在有效朗讀基礎上的。初中語文課本中,有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古詩詞、文言文自不用說,在現代文中包括郭楓的散文《空山鳥語》、冰心的現代詩《紙船——寄母親》等這樣一些語言文字優美,值得細細品味的文章。對于這樣一些詞匯豐富,語言優美,意境深遠的文章,我們應該要求學生在暢讀的基礎上背誦其中的片段或篇目,這樣長期積累下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都將會有很大的提高。古人不是說過嗎,“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教師就應該利用初中階段學生記憶力強的特點,讓他們養成主動背誦一些名篇佳句的習慣。
二、培養學生良好的動筆習慣
在鄂教版語文課本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就專門花了兩頁的篇目為學生講解了如何圈點勾畫與批注,并且告訴學生“一個善于讀書的人,在讀書時,總習慣在書上圈圈點點。”歷史上有很多名人都有讀書做筆記的習慣。課本上為我們舉了我國偉大領袖毛主席的例子。馬克思、列寧也是如此,他們的讀書筆記刊行世界各地。有很多學生覺得在讀書的時候圈點勾畫與批注很麻煩,占的時間也多,不如就那么讀一遍來得快,而且讀一遍好像也理解了文章,并沒有什么不妥。尤其是現在初中還為學生安排了閱讀課,我常常看見我的學生拿著一本厚書,一節課看很多頁,一本雜志不到二十分鐘就草草翻完了。我想這樣的閱讀過程應該是收獲甚少吧。由于大部分學生在讀書時沒有養成圈點勾畫與批注的習慣。所以,在讀文章時就馬馬虎虎,沒有思考,所以在考試時很吃虧。無論是對應說明文的選擇題,還是對記敘文或散文的問答題,他們往往不是漏掉關鍵信息,就是在回答問題時理解不到位。于是他們的分數往往不盡如人意,當老師講答案進行分析時,他們又懊悔為什么這沒有看見,那沒有理解,這與他們平時沒養成好的讀書習慣,不愿多花點時間去圈點勾畫與批注,加深對文章的思考與理解不無關系。其實,如果想真的學到東西,就不能怕麻煩。“書到用時方恨少。”為什么你讀過的書過一段時間大多沒有了什么印象,那都是因為你在讀的時候沒有隨讀隨記,讀完之后就丟開了。只有養成隨讀隨記,在有領悟、有感觸的地方圈點勾畫并加以批注的好習慣,才能真正將書本內容變成自己的知識領悟。而且,若養成了習慣,也就不會覺得占用了很多時間,很麻煩了。
我認為,圈點勾畫與批注是一種最常見最簡單的方法,不需要準備筆記本,直接在書中標記或評論,這樣方便省事,節省時間,也不易分散精力,較為適合中學生。所以,在課堂上,我們也可以多花一部分時間讓學生運用這種方式對課文進行自主學習,讓他們帶著自己的理解進入課文,對完成較好的學生,教師應該及時給予肯定。讓他們把這種好的讀書方式運用到平時的閱讀中,養成良好的讀書動筆習慣。
總而言之,讀書動筆是一種良好的習慣,無論你使用什么樣的方式方法,只要持之以恒,都會收到良好的成效,極好地促進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語言運用能力、分析問題能力,對其他科目的學習也有良好的推動作用。
正像葉圣陶在《中學生》雜志《復刊詞》中寫的那樣:“凡是好的態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為習慣。只有熟練得成了習慣,好的態度才能隨時隨地表現,好的方法才能隨時隨地應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輩子受用不盡。”學習不能僅憑興趣,語文教師必須有責任指導和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新課程不僅要求教師的觀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師的角色要轉變。
從教師與學生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所以,我們要格外看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把教學的重心放在如何促進學生“學”上,從而真正實現教是為了不教。
(作者單位 湖北省武漢市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