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正根
在課堂上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討論、回答,是使學生主體性得到發揮的一個重要手段。但往往是問題提出了,學生卻討論不起來,也回答不上來,一問三不知。當然,導致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是教師提出的問題設計得不合理。所以,我們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問題的設計要有明確的目的,要具體、有層次
教師設計的問題要明確、具體。大而空、籠統模糊的問題,放手給學生解決,只能讓他們束手無策。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根據學生實際,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進行分層次、有梯度的設問。如在學習“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時,我這樣設計問題:1.什么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2.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的各項事業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為什么我國現階段仍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3.你認為認識“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有什么重要的意義?這樣設計問題,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學生就能夠思考、有話可說,從而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的主體作用自然的就得到了發揮。
二、問題的設計要以學生的發展現狀為依據
問題的設計是一項艱苦細致的工作,教師必須深入研究教學內容,綜合考慮學生各科教學因素,特別是學生的實際發展情況,對素質較高的學生要偏難些,對素質較低的學生要淺易些。總之,要讓學生學有信心,或樂得“蹦一蹦”摘桃子,這樣學生才會學有希望,學有熱情,否則便會課堂沉悶,思考與不思考一個樣——都不會。那樣,學生怎能活躍起來?
三、問題的設計要把握學生的心理,使學生敢于、樂于參與課堂
我曾參加了兩位七年級教師關于初中思想品德課《男生、女生》的同課異構教學PK活動,這一課主要是針對學生進入青春期后在男女同學交往過程中的困惑,教師進行正確引導,讓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角度欣賞異性同學,明確男女生交往的必要性,樹立健康的異性交往觀念。在教學中,通過坦誠交流、出謀劃策、角色扮演等教學活動來達成教學目標。但在同一問題上,兩位教師不同的問題設計產生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
教師A在“坦誠交流”這一活動中設計的問題是:
男生男生聽我說:我喜歡和這樣的男生交往。
女生女生聽我說:我喜歡和這樣的女生交往。
在組織形式上采取男女生原來的插秧式的座位,教師始終站在講臺前操作多媒體,由于擔心時間不夠、學生不配合出現冷場等問題,教師自己比較緊張、態度比較嚴肅。結果,學生反應冷淡,課堂氣氛沉悶,教學中出現冷場,沒有達到預計的效果。
教師B在“坦誠交流”這一活動中設計的問題是:
男生男生聽我說:我們喜歡和這樣的男同學交往。
女生女生聽我說:我們喜歡和這樣的女同學交往。
在組織形式上采取了男女生兩隊分座的形式,并開展男女生隊競賽,發言一次只要觀點正確都可獲得加分10分,發言精彩者還可獲得獎勵分,為避免冷場,并提出哪一隊首先發言還可獲得20分,比賽結束后將評出優勝隊和最受歡迎的女生、最受歡迎的男生以及男女生最佳明星隊員,老師還要給這些隊員和表現優秀的同學分發獎品。教師除負責記分和進行必要的操作外,不再始終站在講臺上而是站在男女生隊的中間,教師情緒放松,語言優美,富有激情,并始終保持面帶微笑。學生反應熱烈,課堂氣氛輕松活躍,學生參與積極性強,參與率高。教學高潮不斷涌現,教學獲得意外的成功。
四、問題的設計可以充分利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疑問
課堂教學中學生產生的疑問,往往是我們在課堂教學時調整和臨時設計問題的火花,這既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又能達到“解惑”的目的。前不久聽了傅永元老師的一節公開課,在學習我國“三步走”的發展戰略目標時,課本上的內容是“我國先后實現了第一步、第二步戰略目標,人民生活達到了小康水平”。此時,大部分學生都說,“老師,我們的生活哪有達到小康水平”?這時,傅老師不是急于解釋,也不是急于講解下面的內容(下面的內容就是目前我國的小康水平的特點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而是設計問題“那么你們認為你們心目中的小康社會是怎樣的”?并且分組討論。因為是大部分學生的疑問,此時讓學生分組討論,學生就會非常積極主動的參與,課堂中就能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經過討論分析,既解決了學生中的疑問,又完成了下面的教學內容,還發揮的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一舉多得。
(作者單位 福建省晉江市晉江一中)